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祖李渊的十大文臣,个个都官至宰相,还有两个是前朝皇子

唐高祖李渊的十大文臣,个个都官至宰相,还有两个是前朝皇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59 更新时间:2024/1/25 14:12:25

1、裴寂

裴寂出身于河东裴氏,隋朝时相继担任过左亲卫、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等职,总体来说他在隋朝担任的官职并不高。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因裴寂与李渊有旧交,深受李渊的礼遇,两人经常“煮酒论英雄”。当时天下大乱,李世民也想趁乱起兵,于是先私下运作告知裴寂自己的意图,裴寂听后欣然同意。

而后李世民与裴寂等人策划了晋阳起兵,李渊起兵后,开大将军府,任命裴寂为长史,赐爵闻喜县公。李渊到长安后,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任命裴寂为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食邑三百户,并赐其田地千顷、甲第一所、织品四万段。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取代杨侑建立大唐,在禅让仪式上李渊表现得不情愿,再三推辞(不是不愿意,是做给别人看得罢了),裴寂劝说后李渊才答应即位。

李渊登基后,裴寂因功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每日还获赐御膳。当时,唐高祖每有临朝,必请裴寂同坐,散朝之后也把他留在宫中,对他言听计从,只称“裴监”,从不直呼其名。裴寂所享有的待遇,满朝文武无人能及。

武德六年,裴寂升为尚书左仆射,武德九年拜为司空。贞观元年,其食邑被加到一千五百户。贞观三年(629年),受到僧人法雅牵连,裴寂被免官流放于静州,贞观六年,被征召入朝,卒于途中,时年60岁,朝廷追赠其为工部尚书、相州刺史、魏国公。

2、刘文静

刘文静是陕西武功人,隋朝时曾担任过晋阳县令,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就投奔了他,而且他非常欣赏李渊次子李世民,

太原起兵时,刘文静奉命联系突厥,保证了李渊的大后方是稳定的,开大将军府后,刘文静被任命为大将军府司马,李渊到长安自任大丞相后,刘文静任大丞相府司马并加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

刘文静

武德元年,李渊即位建立唐朝后,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作为太原元谋功臣,李文静还享有恕二死的特权。后跟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武德二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酒后狂言,遭到小妾告发,以“谋反罪”被处死,唐太宗贞观年间,恢复其官爵,配享唐高祖庙庭。

3、萧瑀

萧瑀出身于兰陵萧氏,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同母弟。可以说他是隋炀帝看着长大的,隋朝时凭着关系户,萧瑀担任过中书侍郎的职务,但是由于他秉性耿直刚烈,指责隋炀帝的不是,因而被贬为河池太守。

萧瑀的妻子和李渊的妻子是姑舅表兄妹,两人也是亲戚,加上当时在隋朝时两人的关系也比较好,所以李渊建立大唐后就写信邀请萧瑀归唐,萧瑀欣然归顺李渊,李渊见萧瑀夫妇的到来,十分高兴,盛宴款待并立刻授萧瑀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

萧瑀

武德朝有不少宰相,但是到贞观十二年仍然在权力中心活动的唯有萧瑀一人而已,因萧瑀的性格,他曾六次被罢相,又六次被起用,最严重的一次被削去爵位,贬出京城,而这一次已经是贞观二十年的事儿了,也是萧瑀最后一次被罢相。

贞观十七年,萧瑀画像被挂于凌烟阁,位列第九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萧瑀病逝,享年74岁。

4、窦威

窦威是李渊皇后窦氏的堂叔,出身于河南窦氏,隋朝时担任过秘书郎、蜀王杨秀府记室、内史舍人、考功郎中等职。

李渊攻入长安自任大丞相后,窦威被任命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因窦威在隋朝任职多年,熟知朝纲礼仪和各项典制,便让他参与起草各项章程、制度条令的工作。

李渊登基为帝时,窦威为李渊起草了登基诏书,而后窦威被任命为内史令,官至宰相。他议论政事得失,阐述清晰,并常引古事劝谕,深受李渊的器重,常常把他召入内室,与他促膝长谈。

武德元年六月,窦威病逝,朝廷追赠他为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赐谥号为靖,并让太子李建成与百官一同前去送葬。

5、窦抗

窦抗也是出身于河南窦氏,他是李渊之妻窦皇后的族兄,隋朝时以千牛备身起家,后任梁州、岐州、豳州总管,袭爵陈国公,后来受到隋炀帝的猜忌就辞官回家。

李渊太原起兵后,窦抗投奔了他,被任命为将作大匠。李渊建立唐朝后,窦抗被任命为纳言,官拜宰相,他深受高祖宠信,常被召入内室,饮酒谈笑,极尽欢娱,有时甚至留宿宫中。

李渊从不直呼窦抗之名,尊称为兄,宫中之人皆称其为舅。窦抗也从不干预

朝政

,后改任左武侯

大将军

,领左右

千牛

备身大将军,并随秦王

李世民

平定

西秦

薛举,功居第一。

武德四年(621年),窦抗突患暴病去世,朝廷下诏追赠其为司空。

6、陈叔达

陈叔达是南陈宣帝陈顼第十七子,陈后主陈叔宝异母弟,南陈时被封为义阳王,后历任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等职。南陈被灭后,陈叔达跟随陈后主一起被迁到长安,但是没有任用他,大业年间,陈叔达被拜为内史舍人,后外放绛郡通守。

陈叔达

李渊太原起兵后,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攻入长安后,任命他为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先是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升任纳言,官至宰相。武德四年被拜为侍中,次年进封江国公。

贞观元年(627年),陈叔达加授光禄大夫,后因与萧瑀在御前争吵,被罢免官职。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谥号为缪。后追赠户部尚书,改谥号为忠

7、杨恭仁

杨恭仁出身于弘农杨氏,为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子。隋朝时曾担任过吏部侍郎、河南道大使等职,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江都兵变后升任吏部尚书。

武德二年(619年),魏州总管元宝藏归附唐朝,并捕获杨恭仁将他送往长安。唐高祖与杨恭仁乃是旧交,对他非常礼遇,任命其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不久杨恭仁被任命为凉州总管,抚慰西北使得葱岭以东的各部落倾心归附唐朝,因功被拜为纳言,但仍领凉州总管。武德六年(623年),杨恭仁被召回长安,担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仍遥领凉州军务。

李世民即位后,免去杨恭仁的宰相之职,调任雍州牧,并加授左光禄大夫,代理扬州长史。贞观十三年(639年)去世,终年72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谥号为孝,陪葬昭陵

8、封德彝

封德彝出身于渤海封氏,初为越国公杨素幕僚,后来结为姻亲,隋炀帝时期,受到内史侍郎虞世基倚重,狼狈为奸,使得朝政日益败坏。江都之变后,追随宇文化及,任内史令。宇文化及败亡后,归顺唐朝。

武德八年,封德彝进封道国公,不久改封密国公,又升任中书令,李世民即位后以封德彝升任尚书右仆射,他每次与左仆射萧瑀商议政事,都表示赞同,但到皇帝面前,却说出相反的主张,二人因此不和。

627年(贞观元年),封德彝在尚书省突然发病,不久去世,终年60岁,唐太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赐谥为明。

9、裴矩

裴矩也是出身于河东裴氏,北齐时曾担任过司州兵曹,进入北周,投靠随国公杨坚。隋朝建立后,被授予内史舍人。裴矩参加了隋灭陈之战,平定岭南叛乱,安抚突厥民可汗,历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册封闻喜县公。

隋炀帝时期,裴矩用心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设计分裂突厥,可以说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江都兵变后,裴矩委身于宇文化及,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河北道安抚大使,封蔡国公。

裴矩

宇文化及被杀后,裴矩被窦建德俘获,但是窦建德也重用他,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后又以尚书右仆射之职主持铨选,并制定朝纲礼仪,使得夏国法度完备。武德四年归降唐朝。

武德八年(625年),裴矩兼任检校侍中,李世民即位后任命裴矩为民部尚书。当时裴矩年近八十,但却精神矍铄,又精通典制,深受太宗推崇。

贞观元年(627年),裴矩病逝,向年80岁。朝廷追赠他为绛州刺史,谥号为敬。

10、高俭

高俭,字士廉,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隋朝时担任过治礼郎、交趾郡朱鸢县主簿等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降了唐朝。

因高俭是李世民发妻文德皇后的舅舅,所以自归唐以后就站在李世民这边,武德九年跟随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贞观五年(631年),高士廉入朝,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后来高俭受命与岑文本等人编写《氏族志》,完成后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俭

贞观十二年,高士廉升任尚书右仆射,署理太子少师,主管选用官吏之事。贞观十六年(642年),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七年,他的画像被悬挂于凌烟阁,位列第六位。不久,高士廉上表请求致仕。唐太宗免去高士廉尚书右仆射之职,让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代行中书门下职务。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终年72岁,朝廷下诏追赠其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

小结:

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尚书省的尚书令,左右仆射,门下省的纳言、侍中,中书省的中书令、内史令以及同中书门下三品等都是宰相官职。上述所列十位无论是在武德朝还是贞观朝都担任过这些职务,所以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宰相。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太平公主:这个公主不“太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出家的女道士太平公主小的时候,常常往来于外祖母荣国夫人家,跟外祖母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在她8岁的时候,外祖母荣国夫人去世,武则天让女儿为去世的外祖母祈福为由出家当道士,取名太平,寓意太太平平。尽管出家成了道士,但是小太平公主并没有住在道观里,而是仍然住在皇宫过着尊贵的皇家生活。公元前679年,吐蕃派遣

  • 五娘子李君羡:替武则天背锅的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李君羡的军旅生涯说起唐朝初年的猛将,我们能够快速说出一大堆名将的名字,如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李靖等,很少有人提及李君羡这个名字,但是李君羡确实是唐朝初年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李君羡早年间参加了瓦岗起义,在李密麾下作战;在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顺王世充被封为骠骑将军,因为厌恶王世充的人品,跟随秦

  • 红颜不是罪!女皇帝何以只在唐朝被认可,汉宋元清都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的红颜皇帝,唐朝历史女皇,哪些帝王为红颜丢了江山

    “红颜祸水”确实是封建男权社会对女人的一种不尊重。“红颜不是罪”难道“东施有大功于社稷”?问题还是男性。 中国历代女名人兼女掌权权者 武则天、太平公主、韦皇后、吕后、窦太后、慈禧等,这些女人非常有名。像这样的人也很多,历朝历代比较有权力的皇后、皇太后也有很多,例如宋代的高太后、刘太后,先秦的芈八子等

  • 第一次攻打象军,这个隋朝将军,给后世留了份最好的答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朝名将,隋朝那些事儿,隋朝到今年有多少年

    《隋书·卷第二高祖纪》:“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北史》:“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损膳而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 经济方面,又以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减免赋役,轻

  • 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14个儿子仅一子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太宗李世民有几个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功绩,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大全

    作为皇帝,李世民是非常成功的,在他的治理下,大唐出现了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四方外夷臣服,百姓安居乐业。然而作为父亲,他却是失败的,他的14个儿子仅有一人得到善终,其他人要么早夭,要么流放,要么被杀,本文就跟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李世民的14个儿子。1、长子太子李承乾,流放去世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

  • 上官婉儿:靠才华美色搅动唐朝的传奇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上官婉儿影视形象幼年身陷囹圄却聪明好学上官婉儿是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按理说如此显赫的家世怎么可能身陷囹圄呢?这还要从高宗废后一事说起。高宗李治起初是非常喜欢武则天的,可是后来却常常被武则天压制,于是他渐渐地对武则天有所不满,意欲废除武则天的皇后之位,因此他召来上官仪商议此事。上官仪说道:“皇后

  • 泰州唐楼村出土“夹层”革带,带内藏有宝贝,揭示明朝的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它的可贵之处在哪里?下面就让小编为你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账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盗图座位)这座明代古墓是一座典型的竖穴木棺棺木灌浆墓。棺材用楠木制成,内壁涂松香,厚达6厘米,外面贴麻布,涂漆。并且在整个棺材的六面都浇上了石灰糯米浆。石灰糯

  • 电影满江红的热映,让我们忆起民族英雄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他撰写的这首雄词(满江红),那是大气磅礴,威武霸气,昭示了他一片铁血丹心,还我河山的赤胆忠诚。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铄石流金,激荡日月,足矣媲美历史上的任何名诗雄词,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争一高下,平分秋色。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他虽然只活了39岁,20岁步入军旅生涯,凭借他卓越的表现,

  • 宋太祖赵匡胤立下祖宗家法,宋高宗赵构却三次违背“誓碑”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高宗赵构传位给赵匡胤的子孙,赵构,赵匡胤和赵构是一家人吗

    宋朝与明朝不同,明朝滥杀臣僚如草芥,而宋朝最讲究尊重士人。相传赵匡胤曾在太庙留有秘密“誓碑”,非新天子不得阅看。历代北宋君王都严格执行“誓碑”的祖宗之法。大宋开国一百六十七年后,靖康之难,金人入侵中原,徽宗、钦宗二帝被俘虏去了北国五国城。北宋亡,太庙里的“誓碑”真容才被发现。古书《避署漫抄》记载:“

  • 花脚大仙分享:《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特展8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特展8花脚大仙“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在杭州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由杭州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策展,以近40年南宋临安城考古发现为主线,组织全国21家文博单位珍藏的青铜器、书画、金银器、陶瓷器共311套(1080件)文物,展示800余年前杭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