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到底死得冤不冤?他为什么不打皇太极?他真的卖国了吗?

袁崇焕到底死得冤不冤?他为什么不打皇太极?他真的卖国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362 更新时间:2024/1/25 23:05:32

但是你可知道几百年后的袁崇焕,与岳飞有着颇为相似的经历,都是精忠报国的大英雄最后又都含冤而死,但是也有人说袁崇焕的死其实一点儿也不冤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今天我们就回到明朝末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探寻袁崇焕的死亡之谜。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明朝末年蓟辽督师,抗清名将,

袁崇焕于公元1619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遭凌迟处死。

有细心的观众可能就已经发现了,唉,这袁崇焕起初不是个文官吗?后来怎么就成为了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呢?

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还得先了解一下袁崇焕这个人的性格。

这个人虽然人到中年都不怎么得志,但是却相当的自信,

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呢,那就是狂妄自大,狂妄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考虑后果,

有的人可能就要说了,这不就是个二愣子吗?这袁崇焕是不是个二愣子那还不好说。

不过呢,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将军,

可全靠这二愣子的性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啊当年袁崇焕在朝廷里,还是一个芝麻大小官儿的时候,

恰好遇到广宁战役中明军大败,朝廷商议派人守卫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此事后,单骑前往山海关明察暗访,

由于没给兵部首长请假,部里竟然不知道这位主事去了哪里,家里人当然也不知道。

过了段时间,袁主事回来向首长表示,给我军马钱粮,我足以守卫此关,

这句话啥意思呢?

这就是说镇守山海关的将士们都是饭桶草包,把军队交给我,我一个人就能守住这山海关,

这句话一出口,立马就把边上大大小小的领导下了个大惊失色呀!

为啥呢,要知道,

自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与明朝分庭抗礼以后,

这明朝和后金连续打了几十年的仗,只要明军一碰到后金骑兵,基本上就是打一次输一次,毫无招架之力啊,

到后来,朝廷派谁去镇守辽东就等于是判了谁的死刑,

要么被敌军杀死,要么被皇帝处决,你说谁会愿意去白白送人头呢?

但是这袁崇焕却偏偏不信这个邪,硬着头皮就往上顶,

这上面的领导想啊,反正也没人愿意去,那就索性让你去吧,

于是这袁崇焕摇身一变成了袁将军,带着一支部队就上了前线。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袁崇焕是肉包子打狗

有去无回啊,那么多久经沙场的将军都被后金打得落花流水,

袁崇焕一个文弱书生又从没打过丈,他还能有什么好的下场吗?

但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文弱书生却创造了奇迹。

公元1626年,

努尔哈赤率领30万大军全面进攻辽东,

眼看来势汹汹的敌军,辽东守军个个是望风而逃,

但是镇守宁远城的袁崇焕不但没跑,反而还死守城池,

想必是苍天有意帮助明军,

明军的大炮击中了努尔哈赤的营帐,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失去头目的后金大军不得不暂时撤退,

于是

这一万不到的明军

奇迹般地打退了敌人三十万大军,

创造了明朝几十年

对抗后金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宁远大捷,袁崇焕凭借宁远大捷一战成名!

公元1627年,天皇帝朱由校驾崩,崇祯帝即位,

这崇祯帝和其他的亡国之君不一样,他跟有抱负,

坐上

龙椅,他就忙着收拾努尔哈赤,

谁能完成这个任务呢,思来想去还是只有袁崇焕。

于是崇祯帝就

下旨召袁崇焕进京,

准备了非常隆重的召见仪式,亲自来迎接袁崇焕,

袁崇焕看到皇帝这么重视自己,这头脑一热老毛病又犯了,

于是就夸下海口说五年复辽,也就是说辽东的边患我五年就可以平定,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再一次反映出袁崇焕的性格。

当年能够战胜努尔哈赤三十万军队完全就是运气,一炮击中了努尔哈赤的营帐,

但是这五年复辽可不是闹着玩的,即使是神仙也未必做得到啊。

但是袁崇焕在皇帝面前吹的牛,自己硬着头皮也得去啊,

虽然将后金抵挡在山海关外,但是收复辽东的计划却迟迟没能实现,

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却一点儿也不昏庸,

他会因为袁崇焕说了一点儿大话就杀人吗,显然不会,

真正让崇祯皇帝不爽的,是因为他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这个人就是毛文龙

毛文龙是当时明朝的辽东总兵,是正一品的武将,

而且毛文龙驻扎的皮岛位于后金的后方,战略位置极其特殊,可以说啊后金之所以不敢长驱直入中原,就是因为毛文龙的军队在后方牵制后金,所以尽管毛文龙一向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但是皇帝还是得让着他三分。没想到这个皇帝都惹不起的人物却被袁崇焕给杀了,杀毛文龙这件事再次暴露了袁崇焕的性格弱点,

那就是容易冲动,把事情做完才来考虑后果。

知道毛文龙可是一品大员,

地位

袁崇焕还要高,

处决这样一位人物,必须得由皇帝亲自下令,

但是这袁崇焕二话没说就私自把毛文龙给处决了,这不是不给皇帝面子吗,让人家崇祯皇帝怎么想,

虽然这次崇祯皇帝没有下令处罚袁崇焕,但是这笔账却牢牢地记在了崇祯皇帝心里,杀毛文龙虽然没有让袁崇焕受到惩罚,但是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猜忌却油然而生,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这猜忌升华成了杀心,这又是什么事儿呢?

公元1629年,东北的蒙古和后金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饥荒,

这蒙古和女真族都是游牧民族,所以不想中原地区那样有存粮,因此当时有几个蒙古首领就说想从袁崇焕那儿买点粮食,

要知道这粮食可是战略物资,

不是说

卖就能买卖的,

接到蒙古人的请求之后,袁崇焕也不敢再自作主张了,

于是就上书给皇帝,说如果我们卖粮食给蒙古,可以趁机拉拢蒙古人一起对抗后金。

而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提议没有表示反对,

他觉得可以卖,但是这个卖要严格,能够保证蒙古人不被饿死就行了,

但是一定不能多卖,如果多卖给他们粮食,

很难保证蒙古人不会把多余的粮食转手给后金,那就等于给这个死对头雪中送炭,

但是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袁崇焕居然把皇帝的指示当成了耳旁风。

公然把大批的粮食敞开地卖给了蒙古人,而后果呢正像崇祯皇帝所担心的那样,

大量的粮食通过蒙古流入后金,帮助后金顺利度过了饥荒,这无疑是给了后金卷土重来的机会。

果不其然,

公元1629年10月,在新首领皇太极的带领下,刚刚度过大饥荒的后金起兵十万进犯中原地区,

由于毛文龙被袁崇焕杀了,后金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这次后金绕开由袁崇焕镇守的关宁防线,改道辽西南下,支扑北京,

接到消息的袁崇焕大惊失色,于是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支援。总算比后金提前一天到达了北京,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袁崇焕和皇太极各自带着十几万的军队,就是不开打,一直在北京城外转悠,

于是京城里很快就有了种说法,说袁崇焕早就向后金投降了

他成了汉奸,皇太极这么快就能兵临城下,完全是袁崇焕带的路,

那袁崇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其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当时的军队和来势汹汹的后金部队血战,丝毫占不到便宜,

要想打败皇太极呢,只能像当年打败努尔哈赤一样坚守城池,用大炮轰他,

而在袁崇焕心里呢,这个城池就只能是北京,所以他把后金部队引到了北京,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战术,可惜袁崇焕只懂得打仗,不懂政治,更不懂皇帝的心思。崇祯皇帝见到袁崇焕这么反常的举动,断定袁崇焕十有八九是像谣传一样早就已经叛变了,

他之所以一直不和后金开战,就是想把敌人引到北京城,然后打开城门让敌人进城,

试问崇祯皇帝怎么可能让这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活着,对自己的江山构成威胁,

但是军队还在袁崇焕的手里,他还不能把袁崇焕怎么样,

等到十一月底袁崇焕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把皇太极打退了,于是崇祯皇帝就决定新帐旧帐一起算。

崇祯三年十二月,崇祯下旨让袁崇焕进京,而且不能带一兵一卒,也不能走城门,而是坐在一个大篮子里被吊上城头,

一进皇宫,被气得满脸铁青的崇祯皇帝旧恶狠狠地问到,

你和皇太极究竟有什么勾结,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敌军为什么能长驱直入北京城?

袁崇焕大概也是知道死期将至,也没有再解释什么,而事实上他三两句话也解释不清楚,

随即崇祯皇帝便让人脱了他的官服,把他关进了大牢,没多久崇祯皇帝就亲自把袁崇焕送上了刑场,由于当时袁崇焕是汉奸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

为了平息众怒,崇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所谓凌迟,就是用刀将人的肉一片片割下来,一共要割满三千多刀,

而且在割的同时犯人不能断气,否则就要追究行刑的人的罪过,

袁崇焕在行刑的过程中一声不吭,直至自己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血肉模糊,

袁崇焕死后,崇祯仍然觉得难解心头之恨。于是他就把凌迟割下来的袁崇焕的肉标价卖给京城的市民,

由于当时人们受到传言的误导,于是纷纷争夺袁崇焕的肉,都以为吃了他的肉可以解心头之恨,

然而谁又能知道他们吃的是一位大忠臣的肉呢,真是可悲可叹。

袁崇焕的一生,就这样在老百姓的谩骂声中,以碎尸万段惨淡收场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康熙欲诛杀此人九族,当看到他姓氏后却说:不能杀,杀了会有大麻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而古代的统治者为了能更好地统治着治下的子民,他们就会借用别的因素来给自己的权威增添了神秘感。比如他们会借用“鬼神之说”,把自己比喻为“天子”、“真龙”,是上天安排到地上管理人们的学说。使得百姓们对统治者们爱戴不已,忌惮着他们,对他们服从不已,从而有力地服务于统治者的统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鬼神

  • 人间地狱宁古塔有多恐怖?清朝囚犯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去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什么时期的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和制度等上层制度作为支撑的,这样国家和社会才会稳定。而在这样的上层制度之下,违反的人就会受到惩罚。在古代社会,违反的人重则斩首抄家或者灭族,即便是轻也可能是“活罪难逃”。而在众多惩罚人的“活罪”中,最是折磨和考验人的就是流放了。因为前去

  • 乾隆是如何赚钱,又是怎么花钱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平均下来,乾隆一年至少要赚一百三十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十几万普通成年人的年收入(十两左右),类比到现在就是一年实现一百多“小目标”。这么看,乾隆赚钱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厉害了。那么他具体是怎么赚钱的呢?第一个渠道是地租和房租。得益于顺治、康熙时期的“圈地运动”,乾隆继承的皇帝私人庄田有132.73万亩

  • 很多清朝时期的格格们都没有子嗣,究其原因真是可叹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历代格格一览表,乾隆子嗣,子嗣不旺什么原因

    据史书记载,清朝众多的格格中活到50岁的是少之又少,不但寿命短而且往往都没有留下什么后代,这在古时候母以子贵的时代,没有留下一个孩子那是多么严重的事情。那为什么格格们都没有留下什么后代呢。事情是这样的,在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虽然是皇家的格格吧,那也只是被用来作为政治牺牲品,如果皇帝想和哪个部落什

  •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的官衔是几品?和九门提督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领侍卫内大臣设立的初衷是管理侍卫,但其职责又不仅限于此,还兼有多项其他政治职能。第一是率领侍卫守卫禁中,轮流守卫的每班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一人、内大臣或散秩大臣一人统之。第二是考核侍卫和负责侍卫的升迁,前面已提及管理侍卫的重要性,除了日常管理侍卫外,领侍卫内大臣还负责侍卫考核,“凡遇五年军政之期,领侍

  • 年羹尧为什么放心让李卫和翠儿跟着自己,难道不怕被监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为了完成四爷和十三爷的交给的任务——拿到百官行述,在回京述职的路上便血洗了江夏镇,整个镇上的人几乎全被杀光,并且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然而年羹尧在回到四爷府上的时候,只是说了大概的情况,却只字不提这巨额的财宝;在回京之后先拜八阿哥码头;所以对这样的奴才不得不严加监视。但是对于年羹尧这样的性格,

  • 清朝灭亡后,一百多万的清军一夜之间消失,那他们到底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清军原先是由八旗制度组建而成的,战时为兵,农时为民,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来又组建了蒙古八旗和由明朝投降士兵组成的汉八旗,这些部队构成了清朝初期的主要兵力,特别是汉八旗,在满清入关时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后在镇压各地起义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角色,不过在乾隆中期以

  • 黑白照片骗了你,换上现代妆容,清朝妃子也是一等一的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但人们却发现那些书上写的天人之姿的妃子,在相机的记录下......呃....好像连现代的普通人水平都达不到。甚至有人猜测这就是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大多通宵勤政,而乾隆同治那么喜欢跑出宫玩.....一开始小吕也觉得奇怪,按理说后宫妃子经历层层选拨,应该是最美的那群人了,书上对她们的赞赏也是美如上人,不食人

  • 康熙王朝:为何与康熙亲近的人都没好下场?让我来告诉你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但与康熙亲近的人却没有好下场,这个他从小就有关系,六岁登基受到辅政大臣鳌拜的欺凌,对权臣鳌拜是无可奈何,后经首辅大臣索尼的帮助,终于亲政,亲政之后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时也铲除了鳌拜,是他的生存环境逼得他不得已而为之加上宫中太监作乱,灭了皇亲国戚班布尔善给他深受其害,不敢相信任何人,连他的伴读魏东

  • 康熙为何出卖东北领土 签订《尼布楚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此时的沙俄,内患外战不断,经济和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已是荒原地带,远东靠近清疆界的地区只有伊尔库次克等几个小镇,可用于远东的经济和人力资源以及军事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自居中华的大清,而俄匪曾经深入黑龙江下游最大的一支部队也不过六百余人。根据分散的各种资料推测,俄军备战的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