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的苏秦,为对立的东周和西周出计谋获取报酬,却引发争议

战国时期的苏秦,为对立的东周和西周出计谋获取报酬,却引发争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21 更新时间:2024/1/23 20:45:32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历史,是当时的现在,是现在的过去,也是过去的过去的将来;历史,兼有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等多种功能;历史,值得我们重温再忆。

“历史故事——曾经如此那些”系列之五:

01

战国时期的周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弱小,后又分裂为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两国之间还经常处于对抗纷争,甚至刀兵相见的对立局面。

当时有一条河流,同时流经西周和东周的国土。东周想种水稻,但因为西周控制着这条河流的上游,所以就故意进行拦截不放水下来,东周国君为此感到非常忧虑发愁。

谋士苏秦就自告奋勇对东周国君说:“请您派我代表东周出使到西周,去说服他们把河水放到下游来,行吗?”东周国君早就知晓了苏秦的高超辩论口才,当然就同意了。

[var1]

苏秦于是来拜见西周国君,对他说:“您这种将河水拦截起来,不放到东周他们那一边去的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反而给东周提供了另一条致富的门路。现在东周的百姓们都开始打算不种水稻,而改种麦子了。如果您真想打击他们的国力,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过去,先把他们种植的麦子破坏了。因为一方面麦子被破坏了,一方面又重新有了河水,东周百姓们就一定会又改种水稻。等他们都种上水稻之后,您又再突然给他们断水。这样一样,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更加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

[var1]

西周国君一听苏秦的一番辩论,觉得简直说得头头是道,心服口服,于是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同意立刻将上游的河水,放到东周那边的下游去。

02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河水不能种植水稻,却可以种植麦子(又称小麦)呢?

常清君在这里解释一下,虽然稻子和麦子都是战国时期人们所食用粮食的来源之一,但两者的种植环境却有明显区别,小麦喜旱,一般种植在旱田里;稻子喜湿,一般种植在水田里。

那苏秦为对立的东周和西周各自出谋划策,又得到了什么好处呢?那就是他分别得到了两国重赏的酬金。

[var1]

对于苏秦在这个历史故事中的言行举止,历来学者和读者多有不同观点,颇有争议。主要焦点集中在究竟是只看辩论口才和实际效果,还是需将道德标准纳入其种,进行综合评判。

也就是说一方观点认为:苏秦充分利用其高超的辩论口才,尤其是找准了谈判游说中最为重要的切入点,也就是对方最为关切的要害重点,转换一个新的角度来说服对方,这一点的确令人佩服。

[var1]

但他毕竟只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为了获得两方的酬金),而不是像《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安陵国的谋臣唐雎,以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赵国谋臣蔺相如那样,是完全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去出使他国,并完成相关使命的。

所以,苏秦在辩论口才上没得说,属一流;但在道德标准上,却有瑕疵。

另一方则持不同观点。

03

在常清君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评论看法,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是站的评判角度不同而已,战国时期的众多谋士中,本就存在像苏秦那样游说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靠游说成功与否获得相应报酬的谋士;以及像唐雎和蔺相如那样只忠心服务于一国的谋士两大阵营。

[var1]

前者有些类似于如今的律师或中介;后者有些类似于如今的公司公关或销售(主要是指任职于公司期间)。

这则历史故事出自西汉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刘向编纂的《战国策》中。

常清君云:两周种植争河水,苏子论辩获酬金。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题记荆轲,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为“庆卿。”战国时期著名刺客。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var1]过了不久,在秦国做

  • 【精英荟医生招聘】古代名医系列:中国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扁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个叫秦越人的医生治好了晋国国君赵简子的“五日不醒”之病[var1]国君就把这个医生所住的蓬鹊山赐给了他据说在蓬鹊山有翩翩欲飞的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的石人形象[var1]晋国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扁鹊”(一说是人们用上古黄帝时期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

  • 商鞅的理念为何被独断专行者奉为圣经?浅聊商鞅去“六虱”的逻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编辑搜图比如唐朝的黄巢用百姓当军粮以及明末的张献忠在四川干的那些事情,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找不到肯定的地方。再比如就算用当时的眼光来看秦桧和吴三桂也一样是奸贼,如果这位仁兄的说法成立,那么若干年后,犹太人是不是都不能否定希特勒了呢?再说否定商鞅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赵良见商鞅就当面直言不

  • “楚”是战国七雄之一,为什么后来的政权很少再以“楚”为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首《中国历史朝代歌》,是我们中小学阶段必学的知识之一。但是,简单的朝代歌中略去了许多分裂时期割据政权的国号,比如十六国的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等,

  • 夫差为什么会放过勾践?真的因为西施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中大败来犯的越军后,乘胜长驱攻入越国腹地,越王勾践仅剩五千残兵退保会稽山。大好形势之下,吴国君臣却就如何处置越国发生了重大分歧——以伍子胥为代表的一派,指出越国“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生存竞争的矛盾不可调和,主张乘势灭

  • 楚国王都,千年巨城:寿春如何沦为今天的一个古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在古代曾经长期兴盛、历史爱好者人尽皆知、现在却在新闻中难寻踪迹的城市,“寿春”绝对算得上一个。这里曾经是江淮流域的头号重镇,很长时间内,地位都看齐甚至超越了另一个江淮大都市徐州。可是,说起这座曾经频繁出现在史书中的城市现在怎么样了,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不过,说到“淮南牛肉汤”这个在华东地区

  •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的燕山东麓,穿过群山重叠,辽河平原一望平野,这里存在着一个隐匿于《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之外的“第四国”——燕国。伫立辽左,怅望中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燕国,以及围绕燕国发生的往事旧闻。辽东:边陲之地与割据天堂在诸侯纷争的乱世里,燕国并没有另外三国的知名度,无论是在浩如烟海的史

  • 被吴国攻破首都、鞭尸先王后,楚国如何完成复仇,一统东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末年,吴国攻入楚国郢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实际上,吴军攻破郢都时,楚平王已经病死许久,另一个导致伍子胥父兄被杀的佞臣费无极,更是在吴国入侵前许多年被楚国人自己清理门户杀掉了。所谓的“为伍子胥复仇”,无非是吴国为自己在郢都地区大规模烧杀抢掠寻找一个借口。[var1]伍子胥。图源/电视剧《东周列国

  • 燕国的真名是什么?曾随是否为一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荀子·儒效》[var1]周礼在鲁按照战国思想家荀子的说法,西周早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与周王室同姓(姬姓)的诸侯国占了绝大多数,有53个之多。这其实也不奇怪,武王伐纣以后周人的分封对象,当然包括神农氏、黄帝、尧、舜、

  •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他到底走了多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说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当然是对的。但春秋(取通行说法,前770-前476)大约三百年的时间跨度,具体到孔子生活的这一段,却又有点不大对。这时周王朝早已衰落,天子只占据着洛阳周围的一小块地盘和天下共主的虚名。天下诸侯争霸,当时有四大强国——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