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的理念为何被独断专行者奉为圣经?浅聊商鞅去“六虱”的逻辑

商鞅的理念为何被独断专行者奉为圣经?浅聊商鞅去“六虱”的逻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084 更新时间:2024/1/19 8:20:03

[var1]

编辑搜图

比如唐朝的黄巢用百姓当军粮以及明末的张献忠在四川干的那些事情,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找不到肯定的地方。

再比如就算用当时的眼光来看秦桧和吴三桂也一样是奸贼,如果这位仁兄的说法成立,那么若干年后,犹太人是不是都不能否定希特勒了呢?

再说否定商鞅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赵良见商鞅就当面直言不讳地指责商鞅不为百姓造福,却整天只想着用严刑峻法残害百姓,必然不会有好下场。

桑弘羊对商鞅的评价是“知其为秦开帝道,不知其为秦致亡道”,苏轼更是说“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意思是提到商鞅的名字都恶心,可见即使是古人的眼光,对商鞅也是否定的。

为什么说商鞅的思想是恶魔的圣经独裁的宝典呢?下面就随便列举一下商鞅的经典言论。

“民愚则易治”,这是《商君书》里面的原话,简单直白,就是老百姓越愚昧无知智商越低,就越利于君主管理。

[var1]

编辑搜图

如何才能让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呢?对于这一点,商鞅也十分贴心地为君主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意思就是国家没有钱了要打仗,有钱了也不能不打仗,通过打仗将所谓的“六虱”去掉,商鞅认为“六虱”的存在会削弱国家,因此必须要去掉,窃以为这是商鞅思想中最邪恶的一种。

何谓“六虱”呢?商君书里面是这样说的:“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孝悌,曰诚信贞廉,曰仁义,曰非兵羞战”。

意思就是百姓讲礼仪、读诗书、孝顺父母、爱好和平、廉洁正直、讲道义有爱心等等这些基本的人性道德,在商鞅看来就像是讨厌的虱子一样,必须要清除。

将人们的“六虱”去掉之后,人就会变成毫无思想的任人驱使的牲口,而这就是商鞅的目的,没有思想的人会无条件地服从君主的任何命令。

即使君主让你去杀掉自己的父母也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因为孝作为“六虱”之一已经被去除掉了,人们就会认为爹妈都不如君主亲,所谓的“为君绝父”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是研读过商君书,也许是心灵相通,2000多年后,波尔布特在柬埔寨也是这样干的。

夫妻父子被强行分开,大家都穿上统一的服饰留统一的发型,进行统一的劳动接受统一的思想改造,全部都无条件地服从于波尔布特的指令。

[var1]

编辑搜图

有思想的、有文化的、有人性的、有技术的都成了消灭的对象,教师、商人、手工业者、律师、医生甚至是戴眼镜的通通都被当成“危害国家的毒素”去除掉了。

波尔布特的理念和商鞅一样,就是不惜牺牲个体的利益来实现“强大”,所谓的强大就是指统治者的强大。

在商鞅的思想中统治者和人民是相互对立的,人民只是实现统治者强大的工具,不是民富国强,而是国强民弱。

在这种理念之下,柬埔寨也和当年的秦国一样,成了20世纪的地狱之国,红色高棉也和当年的大秦帝国一样,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六虱”之中的廉洁正直则是专门针对官员的,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百姓都崇尚廉洁正直的官员,将包拯与海瑞视为正面的偶像,而商鞅却认为廉洁正直的官员不利于国家强大。

乍一看商鞅的这种逻辑简直不可理喻,但是站在维护君主的立场来看就能说得通了,商鞅认为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就是君主、奴才和奴隶。

合格的奴才就像是猎人的鹰和犬一样,会忠实地执行猎人的指令,君主通过奴才作为工具来驯化奴隶使奴隶不停的奉献来得到让君主强大的目的。

而廉洁正直的官员显然不能成为合格的鹰犬,因为这种人通常都有其巨大的人格魅力,会得到奴隶们发自内心的敬仰。

[var1]

编辑搜图

这样没有瑕疵的人显然不利于君主驾驭,而且这样的人如果登高一呼,必然会得到民众的响应,这会成为君主巨大的威胁。

而唯有让那些贪婪无耻之徒来充当官员才能让国家强大,因为贪婪无耻之徒不会得到民众的拥戴,而且有把柄在君主手里,他们会像忠实的鹰犬一样毫不犹豫地执行主人的任何命令。

到了民怨实在沸腾的时候,君主还可以随便拖一只鹰犬出来正法以平息民愤,让民众更加觉得君主英明伟大从而感激涕零。

就像嘉庆处决和珅一样,底层的奴隶们都觉得很爽,认为大贪官终于被扳倒了,殊不知这贪官正是由君主养大的。

因此商鞅的这种以奸恶之人来充当官员的理念对于维护君主专制来说是十分致用的,比如说当年伊拉克的独裁者萨达姆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理念。

萨达姆在位期间上至内阁下至基层各级官员可谓是无官不贪,中高级官员甚至在万恶的美帝都置有资产,对于下面的这些情况,心智超高的萨达姆当然是了然于胸的。

然而萨达姆却假装看不见,放任这些官员用手中的权力攫取财富,因为只有这样这些鹰犬才会100%地忠于自己,会拼尽全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var1]

编辑搜图

因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也是在维护他们自身的特权,而一个廉洁正直的官员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廉洁正直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当君主的命令和自己的原则相悖的时候,廉洁正直的人通常都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因此一个优秀的独断专行者不会任用正直廉洁的人,反之一个正直廉洁的人也不会在一个独断专行的体制中存活。

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独断专行者,萨达姆用商鞅的理念成功地将手下的鹰犬们与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萨达姆作为九五之尊享受最高特权,手下的官员也享受各种VIP待遇,万千的奴隶们则除了奉献还是奉献。

对于奴隶们来说,最大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晋升为奴才,为了这个理想,奴隶们也可以没有底线和原则,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而这正是独断专行者想要的。

在这种架构之下,如果没有美帝的强势介入,萨达姆家族的统治将无可撼动,可见商鞅的理念对于维护君主的统治来说有多么致用,说其为独裁断专行者们的圣经一点都不夸张。

如果将国家比作一间公司,那么什么人希望推行商鞅的理念呢?当然是董事长和各大股东们,因为公司的强大与否与他们的利益直接挂钩。

而公司的强大与那些没有丝毫股份的底层打工者其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当年大秦帝国的咸阳城雄甲天下,阿房宫华冠九州,然而这些与帝国的子民们事实上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var1]

编辑搜图

子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项羽的那把火表达了当时人的心理,更多的是对暴政的愤怒与憎恶。

总的来说商鞅的理论对于少部分人来说是宝典,然而对于大部分人甚至是整个民族来说就是一种邪恶之毒,所谓杀鸡取卵,强大的是极个别人,而伤害的却是整个民族。(公众号猫眼看史之404,感谢诸君支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是战国七雄之一,为什么后来的政权很少再以“楚”为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首《中国历史朝代歌》,是我们中小学阶段必学的知识之一。但是,简单的朝代歌中略去了许多分裂时期割据政权的国号,比如十六国的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等,

  • 夫差为什么会放过勾践?真的因为西施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中大败来犯的越军后,乘胜长驱攻入越国腹地,越王勾践仅剩五千残兵退保会稽山。大好形势之下,吴国君臣却就如何处置越国发生了重大分歧——以伍子胥为代表的一派,指出越国“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生存竞争的矛盾不可调和,主张乘势灭

  • 楚国王都,千年巨城:寿春如何沦为今天的一个古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在古代曾经长期兴盛、历史爱好者人尽皆知、现在却在新闻中难寻踪迹的城市,“寿春”绝对算得上一个。这里曾经是江淮流域的头号重镇,很长时间内,地位都看齐甚至超越了另一个江淮大都市徐州。可是,说起这座曾经频繁出现在史书中的城市现在怎么样了,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不过,说到“淮南牛肉汤”这个在华东地区

  •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的燕山东麓,穿过群山重叠,辽河平原一望平野,这里存在着一个隐匿于《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之外的“第四国”——燕国。伫立辽左,怅望中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燕国,以及围绕燕国发生的往事旧闻。辽东:边陲之地与割据天堂在诸侯纷争的乱世里,燕国并没有另外三国的知名度,无论是在浩如烟海的史

  • 被吴国攻破首都、鞭尸先王后,楚国如何完成复仇,一统东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末年,吴国攻入楚国郢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实际上,吴军攻破郢都时,楚平王已经病死许久,另一个导致伍子胥父兄被杀的佞臣费无极,更是在吴国入侵前许多年被楚国人自己清理门户杀掉了。所谓的“为伍子胥复仇”,无非是吴国为自己在郢都地区大规模烧杀抢掠寻找一个借口。[var1]伍子胥。图源/电视剧《东周列国

  • 燕国的真名是什么?曾随是否为一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荀子·儒效》[var1]周礼在鲁按照战国思想家荀子的说法,西周早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与周王室同姓(姬姓)的诸侯国占了绝大多数,有53个之多。这其实也不奇怪,武王伐纣以后周人的分封对象,当然包括神农氏、黄帝、尧、舜、

  •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他到底走了多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说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当然是对的。但春秋(取通行说法,前770-前476)大约三百年的时间跨度,具体到孔子生活的这一段,却又有点不大对。这时周王朝早已衰落,天子只占据着洛阳周围的一小块地盘和天下共主的虚名。天下诸侯争霸,当时有四大强国——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

  • 秦国宰相——铸铜范睢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铸铜人物雕塑,范雎雕塑,秦国宰相战国政治家,纵横家,铸铜范雎人物雕塑铸铜人物雕塑,范雎,秦国宰相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公元前271年,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

  • 解密涨知识之战争史:秦国历史上失败的三次战役,你知道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获封为诸侯,正式成为一方诸侯国。后秦穆公灭西戎十二国,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至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诸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皇朝这世上没有一直胜利而不失败的人,即便被称为常胜将军,也不能保证每一场战争的胜利。秦国灭六国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大秦铁骑最终踏

  • 古代名人智慧:孙膑马分三辈胜齐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孙膑受庞涓迫害而被齐国使者带回齐国后,将军田忌爱惜他的才能,对他十分器重,与他每天谈论兵书战策,把他敬若上宾。孙膑很是感激,常常思量:“该怎么报答将军呢?”田忌喜欢马,经常和齐王以及那些公子们赛马并赌输赢,但老是输,每次赛马回来,总是闷闷不乐。孙膑注意到这种情况,赛马时便细细观察田忌的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