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昭帝出生时的奇异现象是汉武帝的编造,以此完成换太子的举动

汉昭帝出生时的奇异现象是汉武帝的编造,以此完成换太子的举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08 更新时间:2024/2/2 19:54:59

第一,钩弋夫人的手不能伸开,但武帝用手轻轻一掰,钩弋夫人的小手就张开了,里面是一支晶莹剔透玉钩。武帝大喜,当场封为“钩弋夫人”!

第二,钩弋夫人见武帝的时候,武帝已经62岁了。并且和武帝春风一度就怀孕了。刘弗陵在钩弋夫人的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和上古明君帝一样,武帝非常开心。

第三,钩弋夫人生刘弗陵不到两年,武帝身边的宠臣江充就逼反了太子,不想成为扶苏的皇太子刘据起兵杀了江充,但也兵败被杀,为刘弗陵扫清了道路。

第四,刘弗陵被确定为接班人后,钩弋夫人被武帝找个理由缢杀。虽然死后一个多月,钩弋夫人尸体并不腐臭,而是香飘十里。更为稀奇的是,刘弗陵后来迁陵的时候,没有看到钩弋夫人的尸体!

钩弋夫人

所以钩弋夫人一生都伴随着神秘。如果钩弋夫人真的是聪明绝顶,为了自己上位,儿子当皇帝,靠自己高超的智慧策划出这一切,但她最后被武帝赐死,是不是有点算计太厉害,反而误了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武帝那么聪明的人,一个小女孩如何才能骗得过老奸巨猾的武帝。

所以钩弋夫人的一生都是疑点重重,我们借助史料,看到底是谁在导演一场大戏骗过了所有的人!

钩弋夫人,绝美的河间名姬!

看汉代以前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当时的美女大部分出自赵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自带神话色彩的钩弋夫人,还有后来艳冠天下的皇后赵飞燕。原来历史上的赵国不但多慷慨悲歌的侠士,更多美艳绝伦的绝色佳人。

钩弋夫人自带仙气,被武帝身边的望气者一眼就看出来了。根据现在的常识我们都知道,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当时的钩弋肯定非常有名气,不但长得漂亮而且还擅长歌舞。

武帝当时已经62岁,但还是不改好色的毛病,经常从民间搜寻美女。武帝既然来到河间,肯定会有人向他推荐钩弋。武帝一见钩弋风华绝代,所以就把钩弋带回宫了。

刘彻

这个可能就是最初的样子。如果汉武帝觉得自己年龄这么大了,还这样到处搜寻美女太不好看。那么身边的江湖术士察言观色,为君分忧想出一个头顶有气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以武帝的大气磅礴,这时候找个美女不至于玩得这么复杂。

那么什么时候钩弋夫人才自带仙气,手中有钩了呢?应该是怀孕十四个月后,生下刘弗陵。武帝觉得刘弗陵和传说中的帝尧一样,在娘胎里呆十四个月。这个孩子肯定不一般。

所以当武帝开始看好刘弗陵的时候,就开始为钩弋夫人神话了。刘弗陵要是天命之主,那么他的老妈肯定不一般。可定钩弋夫人自己比较实在,不会瞎编什么“梦日入怀”等神迹,那么武帝就要想办法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是武帝在粉饰这些,而不是钩弋夫人在故弄玄虚,从两点可以看出来:

第一,当钩弋夫人怀刘弗陵十四个月后,武帝非常高兴,把钩弋夫人的宫门命名为“尧母门”。这几个字钩弋夫人根本不敢想,只有武帝才有这个资格。因为武帝都不敢说敢和帝尧比,那是圣人!武帝唯一一个不嫉妒的理由就是,他自己把儿子比作帝尧。父亲只会想着儿子比自己强,武帝也一样。

第二,钩弋夫人不敢自己称尧母。帝尧是神话中的圣人,如果钩弋夫人敢这样随便就说自己的儿子堪比帝尧,武帝不骂她,也被读书人的口水淹死。钩弋夫人没有那么自大。最主要的是,她是不是知道帝尧是十四个月出生的事,还值得商榷,所以这只能是武帝自己的事。

刘彻

因此这些故事极有可能是后来加工的,并且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加工的。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武帝有换太子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刘彻天纵之才,智商情商高的惊人,六岁的时候为了讨好长公主刘嫖,就可以说出“金屋藏娇”的奇思妙想。登基继位之后更是任用了无数的英才,把大汉的文治武功推向了极致。

武帝既然这么厉害,他对他的继承人太子刘据满意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看出,刘据为人宽厚,但和汉武帝的聪明绝顶相比,刘据差得太多。

刘据虽然比较差,但武帝的其他儿子还不如刘据。因此武帝也就忍了,虽然对刘据不满意,但还是对刘据非常好,处处安抚刘据。但自从刘弗陵出世之后,一切都变了。刘弗陵聪明程度类似武帝。恐怕这个时候武帝的小心思就要动了。

但我们都知道武帝聪明。武帝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总是顺势而为。我们都知道当年刘邦有了赵王如意之后,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因为刘邦认为赵王跟自己非常像,而刘盈生性懦弱,不能把自己的治国理念发扬光大。

刘邦

但刘邦最后也没有成功,不但吕后跟他作对,满朝文武都不同意。因此就是刘邦那么强势的皇帝,依然最后不得不妥协。刘盈是做了皇帝,但和刘邦预想的一样,吕后后来专权,差点没有把刘氏弄死完了。

刘邦做不到的事情,刘彻能做到吗?

我们先看看相同的:第一,刘邦有一个吕后,能力非凡,深的大臣拥戴。刘彻有一个卫子夫,号称千古贤后。第二,吕后家族势力非常大,更有樊哙这样的妹夫。卫子夫就更不用说了,卫青、霍去病名震天下。虽说死了但余威仍在。第三,太子刘盈宽仁,朝臣喜欢。太子刘据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非常得人心。

也就是说,如果汉武帝明目张胆地废太子的话,基本上面对的情形和刘邦一样,并且比刘邦的情况还要糟糕。也就是说汉武帝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

但汉武帝比刘邦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从来不大张旗鼓地去做,而是十面包围,让刘据一点一点犯错。武帝一生身兼光明正大和阴谋诡计于一身,他用人的策略和武则天类似。一方面任用人才政治清明,一方面他又任用酷吏,让周围的人对他胆战心惊。

武帝有了换太子的想法之后,就开始为钩弋夫人造势。一个神仙下凡的美女,生的儿子肯定是天命之子。这个孩子肯定是不同凡响的。武帝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不跟你比智商,比贤德。

刘弗陵

你说要嫡长子继承制,他说刘弗陵是天命之子。你说太子仁厚,没有犯错,他说刘弗陵是上天派来的。太子再厉害也只是人,而刘弗陵则是神,在起点上就胜过太子刘据。所以太子根本无从下手,也无从反抗。

因此这样的权谋和手段,根本不可能是钩弋夫人这一个小女孩布置出来的,这一切背后的导演肯定是武帝。

双向打击,不分敌友,也只有武帝这样做了才能善后。

我们在看太子刘据和钩弋夫人的结局:太子刘据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了。仅仅刘弗陵出生两年后,武帝身边的宠臣江充就把矛头指向太子。并且武帝配合江充的演出。

武帝说梦中有很多桐木人跟着他打,江充马上在太子的宫殿地底下挖出了桐木人,这也太准了,太子难道这么笨,只会用桐木人吗?但说再多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太子这黑锅已经是要背定了。

太子刘据还是非常聪明,不想做扶苏。想进宫见父亲说明原因。但这时候宫中已经进不去了,武帝如果想见太子,一个江充是无法阻拦的。武帝这时候不见太子肯定是有原因的。

武帝是等着太子犯错,而不是想弄死太子。但没想到太子刘据一点也不像刘彻想的那样懦弱,而是举兵杀了江充。也就是说,江充逼反了太子。

刘据

武帝预料的不错,他认为太子不会反,肯定是因为恐惧才自卫。但事情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不是说武帝自己叫结束就可以马上停下来的。武帝自己派出去的人也搞不清局势到底在哪一步,只知道太子的人已经杀红了眼。

这时候各怀鬼胎的人都出来了,别的王子的势力也希望太子死,局势已经脱离了控制。武帝一派人镇压太子的造反,这些王子的势力早就按捺不住激动,把太子往死里打。因此太子兵败。皇后卫子夫自知罪大,只好自杀,太子也无出头之日,自杀,太子的势力,被清洗得干干净净。

这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要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会动用你想不到的手段。人命在他心里什么都不是。刘邦没有做成的事情,被他做成了。大开大合!

刘据死了,太子的势力名正言顺地被清理。钩弋夫人应该非常高兴,自己的儿子刘弗陵成了皇位的继承人。自己应该比戚夫人幸运。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武帝是左派右派一起打击,刚处理完刘据,转眼就对钩弋夫人发一通无名火。

据史书记载:“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

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就也被武帝弄死了。武帝自己对自己的做法非常自得,还问下属,“人言云何?”下属肯定不敢瞎说,顺着武帝的意思,表示“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

武帝这时候就非常得意地解释:“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武帝这样安排到底对不对?

其实看武帝安排的怎么样,还是看结果怎么样。武帝对刘弗陵看走了眼,他认为刘弗陵聪明又健壮。但刘弗陵只活了二十多岁。这是武帝的判断失误,当然他不是医生,这个超出武帝的能力范围,但他对刘弗陵的聪明果断判断没有失误。

另外武帝对霍光的任命非常好,霍光辅佐汉昭帝、汉宣帝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武帝的用人之术非常高明。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武帝杀钩弋夫人去掉了一个不可控的变数,保证了霍光能顺利执政。

其实武帝深通人性,也许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认为武帝杀死钩弋夫人有点残忍,但站在独裁的皇权制度下,武帝这样做是符合制度的要求。钩弋夫人如果活着,肯定会和赵姬、武则天一样找男宠,而这些人肯定会建立自己的势力。那么到时候国家成什么样子,谁也不敢保证。

刘彻

至少武帝自己知道,杀掉钩弋夫人之后,国家会是什么样子。钩弋夫人年轻貌美,又是皇帝的母亲,这时候大权在握,能耐得住寂寞才怪。如果刘弗陵二十多岁了,武帝肯定不会走这一步。

综上所述:钩弋夫人的一生看似充满了神话色彩,非常神秘。但认真分析之后发现,这一切背后似乎有一张大手在左右着一切,就连钩弋夫人自己都是一个棋子。要不然怎么没有受益者。

武帝从刘氏江山的角度,杀掉钩弋夫人来确保不安定的变数,这在独裁的皇权社会,对刘氏江山的稳定,是有必要的。也只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做这个决断。否则局势有不稳之嫌。

但汉武帝刘彻硬是凭借自己的天纵之才,做了这么多不合理的事情,仍然保持汉家江山平稳过渡,非常难得,没有愧对千古一帝的称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宣帝在汉武帝的基础上以十二年将匈奴之患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对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匈奴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汉武帝中期虽然一度将匈奴的打的远遁漠北,但匈奴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后,却于汉武帝晚年再度南下,而且在此后与汉朝的战争中,竟然是败少胜多,例如赵破奴受降城之战损失两万骑兵,再如李广利天山之战三万骑兵损失六七,又有李陵浚稽山之战五千步兵败没,还有李广利的燕然山之

  • 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混乱促使刘邦转而尊崇儒学并成为祭孔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是一位起于小吏的草头天子,汉初大臣又大都来自楚地,且多为屠狗卖缯之辈,他们对儒学没有任何的了解和兴趣,因此,儒生们不得不谨小慎微。陆贾是一个有口才的辩士,他本为楚人,一直跟随刘邦征战,他在刘邦面前称说《诗》《书》,尚不免受到刘邦的责骂;叔孙通穿着儒生服装相见时,刘邦也感到厌烦,叔孙通只好改变了自

  • 何晏帮曹爽夺权失败后转身投奔司马懿却被其族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贪想荣华,为人不齿的假子东汉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名叫何进。这个人说起来是东汉颇有影响力的权臣,可惜的是智谋一般,当年曹操就说他是“沐猴而冠带,知小谋疆”。虽然说曹操这话损了点,但可从中窥何进之一斑。不过何进的儿媳尹氏漂亮,后来被曹操纳入后院。尹氏的儿子何晏,也就是何进的孙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跟随着母

  • 刘备、孙权、诸葛亮都怎么评价曹操的能力?两个字: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对人的能力评价,这评语可不算低。无论在治世还是在乱世都能有声名、有作为之人,可以说,都会是个有能力、有谋略、有见识的非常人物。——这用在曹操身上是很恰当的。相信曹操如果处于治平之世,凭他那机智、狡诈,成就一番事业,也绝非难事!然而,正因为是处于乱世,让他的智略得以施展,雄霸野心显露无遗,想篡夺刘

  • 汉武帝晚年最初希望继承人为守成之君,后来则希望完成未竟之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廷尉监丙吉受诏治巫蛊郡邸狱,见而生怜,就挑选女徒小心保养皇曾孙。内谒者令郭穰奉旨到郡邸狱提取皇曾孙,丙吉闭门不纳,说:“他人无辜而死犹不可,况亲曾孙乎!”拒守到天明。郭穰还报武帝,武帝竟因此恍然大悟,于是大赦天下。巫蛊之祸至此才告结束。倘若不是丙吉,戾太子之孙宣帝刘询早已被杀,要知道这是在汉武帝悔悟

  • 汉武帝初期窦太后掌权并主张和亲,窦太后崩逝两年后才进行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要与匈奴展开一场全面性的战争,西汉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战略物资——具体地说,就是战马——的严重匮乏。《史记·平准书》载:“汉兴,接秦之獘,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馕,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西汉建国之初,连天子出行的鸾仪都凑不齐四匹毛色一致的骏马。至于将相大臣,有的人因为马匹太贵

  • 吕蒙“白衣渡江”之后到底是怎么死的?与孙权、关羽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吕蒙取荆州无措! 由于关羽后世地位崇高,所以很多人对关羽之死耿耿于怀,导致对打败关羽的吕蒙、陆逊恨之入骨。有很多人为关羽之死鸣不平,认为东吴破坏盟约,趁关羽攻打襄樊之时,抄了关羽的后路,导致关羽被杀,这是很不道义的!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既然“背盟”,你首先得知道所立盟约为何吧?大部分人根本连盟

  • 什么爱情能让虞姬放弃生命?四面楚歌虞姬凄美自刎,项羽作何感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是项羽绝笔,是他在被刘邦围困之下,为宠妃虞姬所作。一曲罢了,虞姬芳魂散!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瞬间,永远定格在历史文学的字里行间,永远地成为了中国古典爱情故事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自幼随父打猎,惊马初遇项羽传说,虞姬

  • 直播预告!卜宪群:秦王朝的兴盛与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秦王朝的兴盛与衰落主讲人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史研究》杂志社社长、编委会主任,《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 三国"另类"明君曹丕:蜀吴整军备战时,他却效法汉文帝,以文治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在皇位逐渐稳固之后,曹丕推行儒家教育,并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决心革除前弊,苛禁宗室,限制外戚、宦官权力等多策齐举。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取士不限年龄,实行“九品中正制”,其选贤任能的政策和气度不亚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