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战国七雄的排名顺序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便是按照国力强弱来排的,而谁也没想到,六国竟被排名最后的秦国所灭,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秦始皇嬴政,而六国国君的下场也不尽相同。
[var1]
秦始皇的坎坷经历
秦始皇嬴姓名政,母亲本就是赵国人,父亲则是沦落到赵国当人质,所以他出生于赵国邯郸。而当时正值赵秦交恶,父亲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于嬴政3岁时逃回了秦国,剩下嬴政和母亲二人留在赵国备受煎熬。直至九岁时,嬴政才被送回秦国。
而在嬴政回国之前,秦国大将白起残忍坑杀了几十万赵人,也正是因为这事才让赵秦两国的关系降到冰点。那时仍在赵国的嬴政和母亲更是受到了追杀、唾弃等无数的歧视与憎恶,童年时期的颠沛流离或许正是造就嬴政后来性格的重要原因。
13岁时,嬴政就已经继承了秦国国君之位,人们对这位年幼的小皇帝并不看好,但嬴政在经历了人生前九年的生活之后早已变得比同龄人成熟许多。
[var1]
22岁的时候他就率兵平定长信侯叛乱,又用各种手段除去了父亲的恩人——权臣吕不韦,将全国上下的权利独揽到自己手中。
有人说秦始皇暴虐无道,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知人善任的能力。在执政后,他重用李斯等人,不仅在“逐客令”事件中对亲王大有裨益,后期统一六国时也是李斯为首的大臣们积极出谋划策,才协助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统的霸业。
有了听话的民众和有力的大臣名将,秦始皇仅用前230年开始,到前221年这九年的时间为自己的惨痛童年画上了复仇的句号,又为自己未来的一统大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var1]
秦灭六国
秦始皇用高压手段对待国内民众,但同时又不忘将自己的理念灌输给大家,厉兵秣马,让大家有了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同时又对自己国家充满信心,只待君王一声令下,他们便可以浴血奋战,直到将全国占为己有。
——秦始皇的确做到了。
当时正值赵国和燕国之间出现了矛盾,而在两国发生战争时趁虚而入才是坐收渔翁之利的大好时机,嬴政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嬴政借帮助较弱小的燕国为借口,对赵国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了漳水一代的赵国土地。
[var1]
根据地理位置,赵国与魏国唇亡齿寒,魏国国君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便将一块土地献给了秦国,韩国见状也行动得如出一辙。此时嬴政已经占有了赵国大部分的土地,还拥有两个邻邦的小块土地,这位野心勃勃的霸王离他的一统大业又近了一步。
韩国没想到,自己在进献土地之后变得最小的国土却成了秦始皇攻打的焦点。嬴政在合并韩国国土之后,立刻出兵拿下了韩国,并将韩王俘虏。
这时嬴政本想杀死韩王以振威信,李斯却提醒他如果在兼并一个国家后就将国军杀死,剩下的五国很有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var1]
嬴政思考过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将韩王优待软禁在秦国之内,使其他五国放松警惕。这招奏效了,其他五国并没有联合起来反击秦国。嬴政见状,继续攻打赵国,而失去大片国土的赵国早已元气大伤,没多久赵王等人也被生擒了。
嬴政效仿韩国的做法,仍然选择软禁赵王,可是赵公子却逃走并自立为代王,并且与燕国联合起来准备抵抗秦国。韩王或许想趁秦始皇忙于战乱之时谋反,但没想到嬴政却选择先平息国内叛乱,韩王也因此身首异处。
因为燕国与赵太子联合,秦始皇便将下一个目标转向了魏国。对于这个地理位置于他而言极佳的国家,嬴政采纳了王贲的建议,挖开黄河河道引黄河水进入下游的魏国。很快魏国的都城就已经被汪洋所淹没,魏王为了百姓不得不出城投降。
[var1]
同样的,因为主动投降的缘故,嬴政也将魏王关了起来,但他的下场并不同韩王赵王开始一般收到软禁,而是实打实地关在了大牢之中。
同年,秦始皇发兵攻打楚国,但在城父邑的战斗之中,秦军因为不断出征而车马劳顿,败下阵来,这也是秦始皇在统一之路上遇到的第一场败仗。因为楚国比较大,两国的战争持续时间比以长得多,劳财伤民,而秦国又烧掉了楚国的大片陵墓,这是屈原投江的原因。
最终仍然是楚国不敌秦国,楚国覆灭。而因为强烈的抵抗与长时的战争,楚王最终难逃一死。大一统自此,只剩下燕齐两国。
[var1]
因为齐国国力最强,秦始皇还是决定先攻打燕国。传闻燕太子丹与嬴政幼时都曾在赵国为人质,但又因为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燕王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将燕太子丹处死以讨好秦始皇,但这并没有让他的命运得到改变。
前222年,王贲率兵出征迁都辽东后的燕国,在苦寒之地将这个无处可躲的国家举国覆灭,同时也将赵太子的代国一举歼灭。除了齐国,嬴政已经实现了前99%的大一统。
[var1]
七雄最终一统
此时的齐国虽然仍是战国七雄齐国之首,但毕竟面对的是剩下六国的融合,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人心惶惶。这时齐国内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希望齐王主动投降,不仅能避免自己死于战争,也能保全百姓的安危。
另一种是希望背水一战,不辱齐国“七雄之首”的称号,即使结局难逃一败,也要光荣地在沙场上见成败,而非尚未作战便直接投降,那何来的颜面面对祖宗前辈呢?
[var1]
齐王思考过后采用了第二种方法。两个最强劲国家之间的战争由齐国的惨败落下帷幕,齐王也被俘虏下狱,最终惨死地牢。
至此,秦始皇完成了他的一统大业。在统一六国之后,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便采用其中“皇帝”二字作为称号,开启了中国之后持续两千余年的政治格局,被称为“千古一帝”。
[var1]
小结: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评价一向不算很好:他的暴虐无道、随意压榨百姓、脾气暴躁、性格怪异……一类的负面评价早就在人们心中立起了“暴君”的匾额。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确实有很多功绩——
三公九卿制的开创与实施,废除分封以郡县代之,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保卫中国,修建灵渠连通南北……他为华夏最初的繁荣安定奠定了很多的基础。
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做的坏事或功劳,而是应当两者结合,并放到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下加以分析,这样呈现出的才是最真实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