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延之死,为何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一道“选择题”?

魏延之死,为何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一道“选择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310 更新时间:2024/2/10 6:44:38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二人的关系可谓是从紧张开始,以紧张结束。

长沙一战,魏延斩杀太守韩玄,救出黄忠,主动献城,这分明是有大功的表现,但诸葛亮却不问青红皂白,以“脑后有反骨”这种站不住脚的理由,要将其推出去斩了。

招降纳叛,这本来就是战场上最为常见的取胜手段之一。而且,如果诸葛亮真的眼里揉不得杀之,那么后来对“吃里爬外”的张松法正等人,为何却要那么客气、敬重呢?

诸葛亮与魏延的私人关系,以这种极不和谐的画面开始,以后也没好起来。在北伐中,诸葛亮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弃之不用,在安排防守街亭人选时,也没有把宿将魏延考虑在内。

在诸葛亮病死时,更是直接用计除掉了魏延。他让与魏延一直交恶的杨仪,故意挑衅魏延。魏延在大喝“谁敢杀我”之后,被其背后的马岱一刀斩于马下。

当然,历史肯定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得这般戏剧性。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与魏延,关系究竟如何呢?魏延之死,为何说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一道“选择题”呢?

一、北伐之前

诸葛亮虽然是蜀汉丞相,但在军事方面,他的资历与魏延相比极为悬殊。

从“三顾茅庐”到“永安托孤”,诸葛亮虽然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长于政务,短于应变,军事能力其实并未如演义中描写得那般出神入化。

所以,在刘备去世以前,诸葛亮几乎一直在后方从事政务工作,并未有亲自统兵的经历。

而魏延则不同,历史上的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一直是刘备征伐的排头兵。

魏延加入刘备集团时,并不是在长沙韩玄帐下。所以,所谓的“脑后反骨”事件是不存在的。在史籍中,我们也找不到诸葛亮与魏延一上来就不对付的记载。

后来刘备入川时,黄忠、魏延为其主要战将。在攻取益州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战役也都有魏延的参与。

公元219年,刘备拿下了汉中。当时,汉中、荆州是蜀汉政权的两个最为紧要的门户所在,其守卫长官人选极为重要。先前,刘备已经将荆州交予自己最为信任的武将关羽镇守,而对于汉中,蜀汉内部舆论普遍认为必是张飞。张飞本人也认为汉中太守之职非他莫属。

然而,结果一出,舆论哗然,刘备竟然选择了魏延。魏延对能否守住汉中的表态,极为震撼人心,他说: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 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

实践证明,魏延并非说大话,此后的8年间,魏延防守的汉中固若金汤,他采用的纵深防御防御战术也为后人继承和吸收。

所以,在诸葛亮到汉中筹备北伐事宜之前,魏延当仁不让的成为他最主要的战将,“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

小结一下,在北伐以前,因为分属政务、军事两条线,而且在空间上也较少存在交集,诸葛亮与魏延的接触并不是很多,二人交恶的可能性也极小。

而且,诸葛亮一到汉中,就非常器重魏延,命他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此时在军中的地位已经仅次于诸葛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两人的关系没有问题。

二、北伐之中

在第一次北伐前的军事会议上,身为“丞相司马”(相当于总参谋长)的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也就是由他本人率领一支奇兵,偷袭长安。

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这个大胆的计划,而是采取了比较稳妥的方式,逐步推进。

而这次出征的结果是,诸葛亮的稳扎稳打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是因为他在用人上的失误,导致了最终北伐的失败。

魏延对诸葛亮的谨慎是有意见的,他“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魏延的性格与关羽差不多,都有些刚而自矜。虽然他作战勇猛,但往往自恃功高,不善于处理与同僚特别是文臣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此前并没有多少统军经历,且性格偏沉稳持重,所以魏延因其计策不被采纳而发上几句牢骚,这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

而且,魏延作为北伐的总参谋长,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本来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下属的建议没有被领导所采纳,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因此,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此时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就已经破裂。

相反,在第一次北伐以后,诸葛亮检讨了自己军事上的保守和用人上的失当,主动承担了失败的责任,自降官职和薪俸。这更能说明高风亮节的诸葛亮,没有因为战略问题与魏延产生矛盾。

接下来的第四次北伐,更能证明诸葛亮与魏延并没有交恶。在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的无功而返后,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命魏延单独率领一支偏师深入羌中。

而魏延果然不负所望,他在阳谿之战中大败魏国后将军费 瑶、雍州刺史郭淮,结束了蜀军此前屡战不胜的尴尬记录。

于是,在战后,魏延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而这也是诸葛亮器重、欣赏魏延最有说服力的表现。否则,魏延也许早就被雪藏起来了。

三、北伐以后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病死于五丈原,他临终前所作的安排是:

“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三国志》)

诸葛亮在病逝前,作为了如何撤军的安排。但很显然,魏延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魏延之所以被排除在外,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诸葛亮最后安排魏延负责断后,这说明魏延当时很可能挡在最前面,随时抵御魏军突然进攻,因此他不便参会。

二是诸葛亮有意不让魏延参会,并做出了一个非常不利于他的军事安排。

而原因是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

前面我们说到,诸葛亮与魏延不太可能交恶,但是,魏延与当时的丞相长史杨仪却是水火不容的。

丞相长史相当于丞相身边的秘书长,他跟魏延的“丞相司马”一样,都是诸葛亮身边最得力的助手,按理说应该和睦相处。

但历史记载,魏延与杨仪不仅关系破裂,而且已经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甚至是吴国的孙权都知道二人关系很差。

在蜀国人才凋零的情况下,魏延与杨仪都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所以,诸葛亮对于二人的关系,也只能是尽量调和。

但很显然,如果诸葛亮不在了,两人之间的争斗,势必成为蜀汉动荡的祸端。

于是,在诸葛亮临终以前就面临着魏延、杨仪二者取其一的“选择题”。

如果选择了魏延,就等于选择了最大的不确定性。

因为魏延手握重兵,且能征惯战,如果被杨仪所逼,他有可能阵前倒戈、投降曹魏,有可能割据汉中、自成体系,也有可能杀到成都,篡夺帝位。

诸葛亮正是看出了魏延有脱离北伐大军的可能性,才说“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而如果选择了杨仪,则会把蜀汉的风险降到最低。

尽管杨仪可能会除掉魏延,但以他的本事,既不会对诸葛亮接班人蒋琬的地位构成威胁,也不会带兵掀起什么风浪。

所以,从蜀汉稳定的大局出发,综合两方面的考虑,诸葛亮才最终艰难的做出了这道“选择题”,那就是放弃魏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后代之一,竟助推曹魏代汉,还是司马懿掌权的大恩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叫刘放,汉武帝刘彻第三子燕剌王刘旦之代,一生经历非常的“传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渔阳王松割据本土,刘放就前去投奔他。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击败强大的袁绍与袁术,一统北方大势已成,刘放就劝说王松早日投降,“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早点投降的总会得福,落后臣服的先就要灭亡,“将军您应该投身于

  • 汉初三杰中,萧何是开国第一功,为何刘邦却将他关进监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这三位功劳盖世的豪杰,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大不相同:韩信掌握兵权,又是军事奇才,刘邦一直对他非常警惕,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直至最后杀之;张良天性淡泊,不久之后云游四海,对刘邦毫无威胁,因此刘邦一直不疑张良;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是一位治世能臣,萧何死去之

  • 兵马俑出土,但身上一神秘物质令人不解,工匠在欺骗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最典型的是彩绘脱落问题,早期挖掘的兵马俑,原本都是彩绘的兵马俑,但如今只能见到残留的彩绘痕迹,原因就在于:兵马俑制作中,先刷一层漆,然后在漆上彩绘,所以没有保护的贸然打开,漆很快就会脱落,自然就不见彩绘了。为此,专家吸取教训,在后来的兵马俑挖掘过程中,采取了“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的办法。2

  • 诸葛亮率军数万打不下千人驻守的陈仓,这是有希望却又无望的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要说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的时间间隔不长,也及时半年时间左右,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后世认为最有机会的一次,曹魏陇右震动,但是街亭之败,让蜀汉此次北伐失利。按照道理来说,刚刚经历一次大规模北伐,蜀汉正是需要一点休养时间的,在诸葛亮决意北伐之时,蜀汉朝廷

  • 诸葛亮临终前:他若不死,蜀国必乱!结果此人一死,蜀国更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他就是马谡,到底他因为什么原因才让刘备对他如此忌惮呢?其实小编通过史书了解到大概就是两个原因,第一,虽然马谡是一个比较能说的军事家,因为马谡从小就读了很多的军书,知道的军事道理也是非常的多的,但是恰恰是这一点,让刘备对他很不满,因为在刘备看来,马谡只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人而已其次,以魏延的统兵能力,挑

  • 河南新密有一座东汉墓,整座墓都是宝,壁画石刻有东汉世俗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打虎亭汉墓面积很小,名气却很大,这个被人们称作“东汉第一墓”的地方,安安静静地坐落在河南省新密市,很少有人知道,这所不起眼的小院子在上世纪60年开挖时,曾震惊了全世界。通往一号墓室的道路慢慢将人们带入到千年前的岁月中。空气中弥漫着安静而神秘的气息,让人思绪纷飞。1800年前墓地初建时,周围应是一派蓊

  • 刘禅其实并不傻,看看他给蜀汉五虎上将封的“谥号”,真会隐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谥号有褒扬的,也有贬谪的,还有中性的,因此谥号分为美谥、恶谥和平谥,后人可以根据谥号简单的判别这个历史人物是怎样的。如汉朝的皇帝刘隆,谥号就是孝殇皇帝,史称汉殇帝,这个谥号一听就是非常的悲伤;如李世民的谥号是唐文帝,这就是非常崇高的赞誉,“文”在谥号中是最高的赞誉。皇帝在去世之后有谥号,大臣在去世之

  • 考古发现汉代竹简,内容触目惊心,难怪汉武帝决心消灭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汉匈和亲之后,虽说汉朝比较屈辱,但汉匈能保持基本和平。相反,如果汉武帝反击匈奴,打破维系60余年的和平,汉朝未来却前途未卜,毕竟拥有数十万骑兵的匈奴,又岂是能轻易战而胜之的?既然如此,为何汉武帝不惜一切代价下决心要消灭匈奴?考古发现的诸多汉简,上面记载的内容触目惊心,汉武帝不得不打。建国之后,

  • 关羽被杀后,刘备真的应该继续联合孙权抵抗曹操?其实刘备没有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两年后,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蜀汉得以建国,不久之后,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执意出兵攻打东吴。当时赵云认为不应该攻打东吴,而应该攻打曹魏,毕竟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

  • 曹丕以汉文帝为榜样,有当明君之心,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汉文帝的超级粉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间,为政宽容平和,倡导俭朴,安民为本,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吏治清明,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但与此同时,由于汉文帝为政宽容平和,也导致了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上产生了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