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后代之一,竟助推曹魏代汉,还是司马懿掌权的大恩人

汉武帝后代之一,竟助推曹魏代汉,还是司马懿掌权的大恩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891 更新时间:2024/2/10 6:44:56

此人叫刘放,汉武帝刘彻第三子燕剌王刘旦之代,一生经历非常的“传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渔阳王松割据本土,刘放就前去投奔他。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击败强大的袁绍与袁术,一统北方大势已成,刘放就劝说王松早日投降,“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早点投降的总会得福,落后臣服的先就要灭亡,“将军您应该投身于曹公,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他,用优厚的礼物去与他结交”。随后,王松依计行事,献出雍奴、泉州、安次三城,归附了曹操,其中还夹杂了刘放替王松书写的“投降书”,书信文辞很是华丽,让曹操非常欣赏,又听说刘放劝说王松投降,于是更加看重刘放。

第二年,刘放和王松一起到达曹操处,曹操十分高兴,将此事比作“班彪依附窦融而劝河西归汉”,任命刘放参司空军事。

之后数十年,刘放历任参军事、主簿记室、秘书郎、中书监加给事中等,与刘放任职差不多的是孙资。用今天的话说,这些职位就是“机要秘书”,而中书监机则是要秘书的最高官位。

汉朝时期,中书监属于内廷宦官机构,主要是整理宫内文库档案,曹魏之后中书逐渐不拘于宦官,起用了很多士人,成了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称中书监,次者称中书令。曹丕时期,考虑到尚书台权势日重,威胁到了皇权,于是曹丕提高了中书监的地位,让之能与尚书台分庭抗礼。至魏明帝曹睿时期,中书监、中书令已经位高而权重,成为实质上的“宰相”。当时,以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一同掌握机密,由于刘放擅长写书信和檄文,所以曹操、曹丕、曹叡的诏命文书多出自刘放。

在历史上,皇帝秘书机构变成实质丞相机构的案例还有不少,最典型的是明朝内阁制,一开始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清朝的军机处,后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演化为丞相机构。

众所周知,秘书是领导的影子,必须深得领导信任才行,刘放、孙资一直担任领导秘书,说明他们深得曹氏家族信任,必然高度参与了曹操、曹丕等的一系列谋划。史书上没有记载刘放、孙资在曹魏代汉中的详细言行,但以他们的职位来看,必然是深度参与了这一次政变。

226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刘放、孙资二人更加被宠信,同加散骑常侍,刘放进爵西乡侯,孙资乐阳亭侯。

233年,刘放以笔为兵,一度捉弄了诸葛亮、孙权。当时,诸葛亮与孙权准备联合攻魏,魏国侦察兵截获孙权一封写给诸葛亮的书信。刘放拿到书信之后,改写了信中言词,却又确保了上下文相衔接,最终将信件改作写给魏征东将军满宠,表现出孙权想归顺魏国的意思。之后,魏国将信件封好送给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相信我们不知道,但诸葛亮将信抄给吴将步骘等人,孙权看到后,怕诸葛亮怀疑他的合作诚意,费力做出解释。

除了劝说王松投降之外,改信离间蜀吴是刘放立下的第二次军功。这一年,刘放与孙资二人俱加侍中、光禄大夫,又一次升官加爵,曹睿对他们更是信任有加。

238年,曹睿病重,自知命不久矣,就着手安排后事。但曹睿面临问题非常严峻,因为曹睿三个亲子全部夭折,只有两个养子曹询与曹芳,而曹询9岁曹芳8岁,年纪都非常小,因此曹操必须需要可靠的挑选辅政大臣。

曹叡病危期间,原本打算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只是曹宇性格谦恭,推辞任命。曹宇是曹操之子曹睿叔叔,曹叡年少时,颇与曹宇亲近,即位后宠幸曹宇,赐予王位。

而夏侯献(夏侯惇之孙)、曹肇(曹休之子)、秦朗(曹操继子)与刘放、孙资有矛盾,由于刘放、孙资长期掌握国家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忿忿不平。一天,殿中有一只鸡飞上树,两人互相说:“这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刘放、孙资担心后患,于是私下离间他们与曹睿关系。

临终之前,曹睿召刘放、孙资密室问计,先问曹宇为何要推辞,两人回答是“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就是说,曹宇自认能力不足,所以才推辞不就。肯定了曹宇品德,却否定了曹宇能力。

曹睿又问:“曹爽可以代替曹宇吗?”刘放、孙资随即表示赞成,随后两人又极力劝说曹睿立即召回征讨辽东的太尉司马懿。曹睿接受了他们建议,让他们书写诏书命令司马懿火速返回,但不久之后,曹睿又改变了想法,下诏制止司马懿不让他来。

但之后曹睿又召见刘放、孙资说:“我自己要召回太尉,而曹肇等人反让我止住他,几乎败坏了我的大事!”应该是之后曹肇等觐见了曹睿,并劝说曹睿不要重用司马懿,但刘放等人日常离间谗言起作用了,曹睿对曹肇等已有成见,所以最终任命曹爽、司马懿为曹芳辅政,而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官职全被罢免,注意是官职全免,不单是退出辅政人选这么简单。

《魏晋世语》记载:“刘放、孙资久掌中央事务,夏侯献、曹肇等人不满,刘孙二人怕这些人辅政后自己失权,故力劝曹叡改任曹爽、司马懿辅政。”

让刘放、孙资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两人是曹爽、司马懿的大恩人,但曹爽专权之后,“孙资不愿居要职而无权,于是称疾让位”,刘放也只是空有一个显赫名头。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孙家子孙顶多位进太守,刘家子孙仅仅位进越骑校尉、骑都尉、郎中等中低级官职,并没有进入司马氏代魏的功臣序列,司马懿父子对这两人并不领情。

可以说,没有刘放、孙资,就难有司马氏代魏与五胡乱华,中国历史可能就是另一个走向。

参考资料:《三国志》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初三杰中,萧何是开国第一功,为何刘邦却将他关进监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这三位功劳盖世的豪杰,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大不相同:韩信掌握兵权,又是军事奇才,刘邦一直对他非常警惕,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直至最后杀之;张良天性淡泊,不久之后云游四海,对刘邦毫无威胁,因此刘邦一直不疑张良;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是一位治世能臣,萧何死去之

  • 兵马俑出土,但身上一神秘物质令人不解,工匠在欺骗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最典型的是彩绘脱落问题,早期挖掘的兵马俑,原本都是彩绘的兵马俑,但如今只能见到残留的彩绘痕迹,原因就在于:兵马俑制作中,先刷一层漆,然后在漆上彩绘,所以没有保护的贸然打开,漆很快就会脱落,自然就不见彩绘了。为此,专家吸取教训,在后来的兵马俑挖掘过程中,采取了“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的办法。2

  • 诸葛亮率军数万打不下千人驻守的陈仓,这是有希望却又无望的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要说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的时间间隔不长,也及时半年时间左右,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后世认为最有机会的一次,曹魏陇右震动,但是街亭之败,让蜀汉此次北伐失利。按照道理来说,刚刚经历一次大规模北伐,蜀汉正是需要一点休养时间的,在诸葛亮决意北伐之时,蜀汉朝廷

  • 诸葛亮临终前:他若不死,蜀国必乱!结果此人一死,蜀国更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他就是马谡,到底他因为什么原因才让刘备对他如此忌惮呢?其实小编通过史书了解到大概就是两个原因,第一,虽然马谡是一个比较能说的军事家,因为马谡从小就读了很多的军书,知道的军事道理也是非常的多的,但是恰恰是这一点,让刘备对他很不满,因为在刘备看来,马谡只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人而已其次,以魏延的统兵能力,挑

  • 河南新密有一座东汉墓,整座墓都是宝,壁画石刻有东汉世俗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打虎亭汉墓面积很小,名气却很大,这个被人们称作“东汉第一墓”的地方,安安静静地坐落在河南省新密市,很少有人知道,这所不起眼的小院子在上世纪60年开挖时,曾震惊了全世界。通往一号墓室的道路慢慢将人们带入到千年前的岁月中。空气中弥漫着安静而神秘的气息,让人思绪纷飞。1800年前墓地初建时,周围应是一派蓊

  • 刘禅其实并不傻,看看他给蜀汉五虎上将封的“谥号”,真会隐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谥号有褒扬的,也有贬谪的,还有中性的,因此谥号分为美谥、恶谥和平谥,后人可以根据谥号简单的判别这个历史人物是怎样的。如汉朝的皇帝刘隆,谥号就是孝殇皇帝,史称汉殇帝,这个谥号一听就是非常的悲伤;如李世民的谥号是唐文帝,这就是非常崇高的赞誉,“文”在谥号中是最高的赞誉。皇帝在去世之后有谥号,大臣在去世之

  • 考古发现汉代竹简,内容触目惊心,难怪汉武帝决心消灭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汉匈和亲之后,虽说汉朝比较屈辱,但汉匈能保持基本和平。相反,如果汉武帝反击匈奴,打破维系60余年的和平,汉朝未来却前途未卜,毕竟拥有数十万骑兵的匈奴,又岂是能轻易战而胜之的?既然如此,为何汉武帝不惜一切代价下决心要消灭匈奴?考古发现的诸多汉简,上面记载的内容触目惊心,汉武帝不得不打。建国之后,

  • 关羽被杀后,刘备真的应该继续联合孙权抵抗曹操?其实刘备没有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两年后,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蜀汉得以建国,不久之后,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执意出兵攻打东吴。当时赵云认为不应该攻打东吴,而应该攻打曹魏,毕竟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

  • 曹丕以汉文帝为榜样,有当明君之心,为何成不了英明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汉文帝的超级粉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间,为政宽容平和,倡导俭朴,安民为本,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吏治清明,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但与此同时,由于汉文帝为政宽容平和,也导致了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上产生了尖锐

  • 三国魏蜀吴谁才是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所谓正统与否,是封建社会评价历史人物,确定历史人物政治身份而设立的标准。正统论本身就有很多地方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今人研究历史的方法,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不是什么正统与否,而是看其对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是推动,还是阻碍,由此去评价其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