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说出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说出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725 更新时间:2024/1/13 23:02:57

秦朝末年,因为秦二世残暴的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对秦朝,其中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声势最为浩大,但笑到最后的却是地痞无赖出身的刘邦,刘邦之所以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是因为他麾下的名将韩信,只不过后来鸟尽弓藏,刘邦还是杀掉了韩信,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说出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韩信和萧何的故事

那么萧何和韩信有怎样的故事?他对着韩信的尸体说了些什么?那段西汉往事,我们今天来一起追忆,韩信和萧何是刘邦麾下,文臣武将的代表人物,也正是有这两人的辅佐,才能让刘邦克服重重困难,从一介布衣变成大汉的开国皇帝,要了解这其中的曲折经历,我们便要从韩信和萧何的出身说起了。

韩信出生和刘邦一样低微,早年还被人当街羞辱,“胯下之辱”说的就是韩信早年被人欺负的故事,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却从小胸怀大志,而且饱读兵书,不论生活多么艰难,韩信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每天勤于读书学习,也就是有这样的积累,才让他能在刘邦麾下大展宏图,这也是为什么韩信能成功的原因。

但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却依然在刘邦集团的内部举步维艰,在韩信投靠刘邦的时候,萧何等人已经追随刘邦多时了,作为刘邦身边最早一批亲信,自然不会让人轻易进入核心圈子,与他们争夺权力,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韩信的军事才能过于优秀,很快便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这也让萧何这些老臣手中的军权彻底消失了。

萧何作为刘邦的同乡,从刘邦起兵造反开始,便一直跟随刘邦的脚步,到如今却被一个毛头小子后来居上,这也让萧何十分不满,但让他无可奈何的是,刘邦没有韩信是无法和项羽等诸侯王对抗的,所以萧何也并不能对韩信有任何图谋不轨的想法,因为他清楚的知道,现在窝里斗只能让其他势力坐收渔翁之利。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萧何暂时压制住了对韩信的打压的声音,反而选择在军事上鼎立支持韩信,这才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随着刘邦称帝后,朝堂内部的斗争就越发的明显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萧何和韩信,所代表的文臣武将势力,也就是这时刘邦的心思开始发生了变化,作为统治的刘邦为了阻止这场党争,便开始了最为血腥的清洗。

帝王心术,斩杀功臣

刘邦称帝后,面对这些功高盖主的武将,心中是十分忌惮,但又无法名正言顺的整治他们,也就是这时萧何和韩信的党争进入了白热化,这也给了刘邦很好的机会,于是刘邦先后约见了韩信和萧何,在权衡利弊后,刘邦还是决定将韩信斩杀,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为了防止韩信的部下叛乱,他就要依靠萧何的文臣势力去牵制武将。

于是刘邦用计将韩信斩杀于宫中,萧何看着韩信的尸体,淡淡说出了“乱臣贼子”四个字,也就是这四个字,将韩信的部下彻底激怒了,于是将韩信的死全部归咎于,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身上,两党激烈的斗争,让刘邦手中的权力越来越集中,而朝中文臣武将的权力在内耗下日益削弱,最终朝中有威望的大臣,全部死于相互陷害中。

随着这些功高震主的老臣死亡,朝堂上的党派已经不能对皇权造成威胁了,这也达到了刘邦最终的目的,他利用两派之间的矛盾,让两拨功臣相互陷害,这样不但除去了这些有威胁的老臣,还让自己没有背上残害忠良的恶名,从这也可以看出,刘邦已经将帝王心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了,这一番操作下来,朝堂上再也没有质疑刘邦的声音了。

韩信死后没多久,萧何就因为韩信的死亡,被武将联合参奏,导致萧何也迅速倒台,随后刘邦又分别提拔了一波敬畏皇权的狗腿子,这样整个朝堂就彻底稳固了下来,但好景不长,因为刘邦任用这些小人,很快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贪腐事件,在加上开国功臣的接连死亡,导致分封在外的诸侯王也是人心惶惶。

就这样没过多久,汉朝就迎来了开国历史上第一次大面积叛乱,也正是这一次叛乱,让刘邦彻底意识到了分封制度的弊端,随即他宣布废除了所有异姓诸侯,而且从今往后,异姓不能称王,这也为后世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埋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世评价,为人诟病

从现在的角度去来看这段历史故事,萧何和韩信无疑是刘邦开国最大的功臣,但是萧何为了争权,而陷害韩信的做法,也让人不齿,尤其是萧何在韩信死后,还说出“乱臣贼子”四个字,就过于无情了,再怎么说这两人也是一起打江山的搭档,虽然一直都有摩擦,但在一起共事这么多年,怎么说也应该有一些感情的,

然而在韩信死后,萧何不但不帮韩信申冤,还要落井下石,出言讥讽,从而讨得刘邦欢心,从这点来看萧何确实没有一个丞相该有的胸襟,这也是后世之人对萧何评价比较低的原因,韩信是不是贼子,萧何难道不知道么?那为什么萧何要这样说?这还不是因为韩信死后,萧何就可以权倾朝野了,再也无人可以和他在朝堂上对峙了。

也就是报着这种想法,萧何将韩信死后的名声往死里抹黑,但他错误的估计了刘邦的用意,刘邦并不是只想杀韩信,而是想将这些功臣全部杀掉,这也导致萧何最终的死亡,唇亡齿寒的道理萧何不是不知道,只是他被权力蒙蔽了自己双眼。

结语

从萧何和韩信的故事之中,我们也可以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萧何从一开始帮助韩信,是因为两者的利益都绑在了一起,但刘邦称帝后,两者的利益便产生了冲突,这才导致了萧何和韩信之间的斗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香器历史-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沉香蜀子曰,弘扬传统文化,科普香器知识。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的局面相适应,文学、史学、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也空前地发展起来。战国时期在文学史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诗的衰颓和散文的勃兴,记载历史事实、哲学思想和政论的散文,代替了诗歌的地位。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如果从诗歌到散文的发展来看,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和俸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战国时代,郡县制度普遍建立后,封君制度并未完全废除,与郡县制度相辅而行。不过,它与春秋以前的采邑制在性质上已不相同。春秋时期采邑制下的卿大夫不仅其封土是世袭的,而且在其封土内几乎与国君一样有相对的经济、政治和征兵的权力,并设有家宰和邑宰掌握其封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小国。而战国时的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各国军队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的县,本有一套征赋制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谓的“量入修贼,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之数”,就是包括军备和军役在内的。晋、楚等国由于陆续设县,到了春秋后期,县的军队已成为重要成份。例如公元前520年,晋籍谈、荀、跞曾率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护送周天子入王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历史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的历史书撰述有了新的发展,除编年体大事记外,还有比较详细记述每个历史事件的记事体,也有着重记录贵族言语的《语》和记录贵族宗谱的《世》或《世系》,等等。《左传》和《国语》,是战国初期的重要的历史撰述。古说《左传》为孔子同时鲁人左丘明的解经之作,虽不可靠,但说《左传》全为刘歆伪造,从《国语》改作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农业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战国时期的各国都能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为了和黄河的泛滥作斗争,黄河下游的各国都修筑有比较长的堤防。当时齐和赵、魏是以黄河为界的,赵、魏两国的地势较高,黄河泛滥时齐国受害较重,因而齐国首先沿黄河修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长堤防。自从齐国修了长堤,“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

  •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王真的是因为“手抖”失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 淝水之战”, 这场战役 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var1]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

  • 历史上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和最成功的投资,跨界生意人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来为了做生意,吕不韦就到了赵国的邯郸,邯郸在战国时期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巴黎。大家知道一句成语叫邯郸学步,就是说一个燕国人到了邯郸以后,觉得邯郸人走路特别时尚,所以就跟人家学,结果是没学会新的猫步,倒是把自己以前的走路方式给忘掉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家。当然,这个故事很可能不是真的,这

  • 有人骂孔子,弟子很生气。孔子笑:说得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原文是这样的:“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下面是情景再现:当时,孔子在郑国游历

  • 古代香器详解-战国陶熏炉图赏1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