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和俸禄制度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和俸禄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947 更新时间:2024/1/14 14:47:59

[var1]

在战国时代,郡县制度普遍建立后,封君制度并未完全废除,与郡县制度相辅而行。不过,它与春秋以前的采邑制在性质上已不相同。

春秋时期采邑制下的卿大夫不仅其封土是世袭的,而且在其封土内几乎与国君一样有相对的经济、政治和征兵的权力,并设有家宰和邑宰掌握其封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小国。而战国时的封君在其食邑内除衣食租税之权外,仅有收取工商业税的权力。所以,韩非从加强君权以集中于中央出发说:“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韩非子•爱臣》)。所谓“藉(籍)威城市”,就是在城市征收市税的意思。韩非的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大臣封君在其封内的城市可以征收市租的事实。战国时期的封君,已很少是世袭的,他们大都失官或身死后也就失去其封国食邑。例如,商鞅为秦变法,国富兵强,封于商,及孝公死,车裂于秦,封土亦失。穰侯在秦,威震人主,封于陶,遭范睢之谗,身以忧死,秦即复收陶为郡。不仅将相大臣,就是国君和太后的宠弟爱子,也很少有世袭的。

[var1]

例如《战国策•赵策四》载,触龙规谏赵太后时,就曾明确指出:“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即明确反映了在战国时代的封君已很少是世袭的。其中如魏之信陵君,赵之平原君等少数人,虽有较大封土,但他们在其封土内同所有封君一样,也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没有或很少有政治、军事权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事无小大皆决于募”的嫪毐,在发动叛乱时,还必须得“矫王御玺及太后玺”,才能征发其封邑内的“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如果没有国君的玺、符为凭,是不能征发其封邑内的兵力的。同时,封君在其封邑内也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例如,《战国策•魏策四》载成侯被封时“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便是其证。由于封君大都是有功的将相和国君予弟、外戚、幸臣,而在其封邑内没有治民之权。所以他们平时大都住在京师,只有失官以后,才就食于封邑。例如,秦之穰侯,在失官后,便“出关,就封邑”(《史记•穰侯列传》)于陶。

[var1]

《商君书•君臣》云:“明主”必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战国时的这种封邑制度,一直为秦汉所继承。秦朝建立后,虽然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史记•李斯列传》),“子弟为匹夫”(《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其侯国的分封,并没有废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琅玡台刻石》,文末列有随从官员名单,在丞相之上,有一批封君:“列侯武城侯王翦(原作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等,便是其证。

[var1]

俸禄制度的推行

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了过去的食邑制度。当时各国计算俸禄的单位并不相同,高低悬殊也不一样。卫国用“盆”来计算,有“千盆”、“五百盆”(《墨子•贵义》)的记载。齐、魏等国以“钟”计,例如田骄在齐国有“訾养千钟”(《战国策•齐策四》),又如魏文侯时魏成子官为相国:“食禄千钟”(《史记•魏世家》)。秦、燕等国用石、斗来计算,秦国有五十石、一百石、五百石,以至六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大体以五十石为一级(《韩非子•定法》、《史记•秦始皇本纪》),最小的也还有“斗食”(《战国策•秦策三》之官,“斗食”就是“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

[var1]

燕国有“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楚国用“担”来计算,《吕氏春秋•异宝》所载“禄万担”,便是其证。俸禄制度的推行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特别是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出现了雇佣劳动有着密切联系。当时社会上既然出现了雇农、雇工,庸客、庸夫、市佣和佣保,因而各国任用官吏也采取了雇佣办法,实行了俸禄制度。荀子曾称这种办法为“佣徒鬻卖之道”(《议兵》),韩非认为当时的君臣关系是买卖关系即“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韩非子•难一》),更明白他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从此以后,国君对于各级官吏便可随时任免,随时选拔,所以《韩非子•显学》中说:“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玺”“符”和“上计”制度的建立战国时代的大小官吏都靠“玺”(即官印)来行使其权力。

[var1]

[var1]

春秋后期已有用玺来封的文书,称作“玺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到了战国时代,无论下达命令或来往公文,已经必须用玺来封泥,作为凭信。《吕氏春秋•适威》说:“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这里所说的涂就是封泥。公元前238年,秦国长信侯嫪毐作乱,想征发县卒或卫卒,就是假造了秦王的御玺和太后的玺来行文征发的。玺,实际上是权力的象征,诸凡丞相、郡守、县令等官,都自国君任命时发给,去职时要上交,对不称职的官吏要收玺、夺玺。一般的玺是铜制的,丞相的玺往往是金制的,即所谓“黄金之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var1]

[var1]

战国时代对武官领兵要发虎符。虎符作伏虎形,上有铭文,分为两半,底有合榫,右半存国王处,左半发给将领,右半和左半合符才是调动指挥军队的凭证。地下出土的秦国《新郪虎符》铭云:“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目(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殹(也)。”这里明确规定:“甲兵之符”,右半归王掌握,左半归将领掌握。凡用兵五十人以上者,必须会合王符。如果外敌有侵入,边塞有烽火,虽然没有王符会合,也可以机动行事。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也具体他说明了这种情况。与“符”相同性质的,还有“节”。“节”原用竹节制成,此时多以青铜铸成,上有铭文,常常几枚合成圆形竹节状,作为通行的证件。由于这种严密制度的推行,大权也就能够集中于国君手中。

[var1]

《荀子•王霸》说:“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这是一种考核官吏的制度。其中最主要的考核办法,叫做“上计”。“计”就是“计书”(《商君书•禁使》),指统计的籍册。上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商君书•去强》说:“强国知十三数:竟(境)内仓口(仓库)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官吏)士(学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靠谋利为生者)之数,马、牛、刍、槁之数”。这十三数中包括仓库存粮数字、垦田和赋税数字以及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等等,各级官吏每年都必须把一年的赋税收入的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送交国君,国君把“券”剖分为两,由国君执右券,君下执左券,到了年终,臣下必须去国君那里报核。上计时,由国君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如果没有达到“券”上的规定,国君便可当场收玺免职。高级官吏对于下级官吏的考核也采取同样的办法。魏文侯时“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淮南子•人间》),“田婴令官具押券斗石参升之计”(《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皆是其例。

[var1]

当然,既然要官吏上计,采用合券计数的方法,为了明确标准和防止舞弊起见,就必须统一度量衡,所以商鞅变法时也把统一斗、桶(斛)、权衡、丈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度量衡器与符节契券,同样是当时的政府考核官吏和防止舞弊的工具,所以《荀子•君道》中说:“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衡石称县(同“悬”,称锤)者,所以为平也。”

上述各种制度的确立,使一整套官吏机构能够层层控制,集中权力于国君,形成了君主集权的国家机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各国军队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的县,本有一套征赋制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谓的“量入修贼,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之数”,就是包括军备和军役在内的。晋、楚等国由于陆续设县,到了春秋后期,县的军队已成为重要成份。例如公元前520年,晋籍谈、荀、跞曾率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护送周天子入王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历史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的历史书撰述有了新的发展,除编年体大事记外,还有比较详细记述每个历史事件的记事体,也有着重记录贵族言语的《语》和记录贵族宗谱的《世》或《世系》,等等。《左传》和《国语》,是战国初期的重要的历史撰述。古说《左传》为孔子同时鲁人左丘明的解经之作,虽不可靠,但说《左传》全为刘歆伪造,从《国语》改作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农业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战国时期的各国都能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为了和黄河的泛滥作斗争,黄河下游的各国都修筑有比较长的堤防。当时齐和赵、魏是以黄河为界的,赵、魏两国的地势较高,黄河泛滥时齐国受害较重,因而齐国首先沿黄河修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长堤防。自从齐国修了长堤,“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

  •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王真的是因为“手抖”失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 淝水之战”, 这场战役 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var1]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

  • 历史上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和最成功的投资,跨界生意人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来为了做生意,吕不韦就到了赵国的邯郸,邯郸在战国时期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巴黎。大家知道一句成语叫邯郸学步,就是说一个燕国人到了邯郸以后,觉得邯郸人走路特别时尚,所以就跟人家学,结果是没学会新的猫步,倒是把自己以前的走路方式给忘掉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家。当然,这个故事很可能不是真的,这

  • 有人骂孔子,弟子很生气。孔子笑:说得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原文是这样的:“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下面是情景再现:当时,孔子在郑国游历

  • 古代香器详解-战国陶熏炉图赏1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

  • 春秋战国时期香器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周礼》中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说是清净环境,中国在尚未产生专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铜炭炉来薰香。中国人在室内焚香自战国时代就已开始了,但是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铜炉,以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材

  • 春秋:一段大变革的岁月,一个刀光剑影的舞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段大变革的岁月,也是一个刀光剑影、喋血沙场的舞台。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命名为“春秋”。春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得名于鲁国史书《春秋》这一书名。这部史籍,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共计240余年的列国史事。相传孔子曾对《春秋》进行过整

  • 看完吕不韦问父亲的三个问题,才明白秦国盛世,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而其父子楚的故事也是相当精彩,他原本是赵国的人质,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又无母国势力支持,性命时时堪忧,却一夕之间变成了储君,在复杂的斗争中胜出,登上王位。[var1] 01 最好的投资者-吕不韦 论投资眼光,恐怕没有人比得上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吕不韦只是个无爵的商人,却手眼通天,心智过人,他一出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