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一段大变革的岁月,一个刀光剑影的舞台

春秋:一段大变革的岁月,一个刀光剑影的舞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701 更新时间:2024/1/17 0:39:57

这是一段大变革的岁月,也是一个刀光剑影、喋血沙场的舞台。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命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得名于鲁国史书《春秋》这一书名。这部史籍,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共计240余年的列国史事。相传孔子曾对《春秋》进行过整理和删订。缘此之故,这部被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称为“断烂朝报”的典籍,名声大振,身价百倍,得以列为“五经”之一。

但是,后人所说的“春秋”时代概念和《春秋》这部史籍的起讫年代,其实并不一致,它的上限,通常被确定在公元前770年。就在这一年,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一带)的周王室,在经历持续不断的内乱和血雨腥风的外患双重浩劫之后,不得不在晋、郑、秦等诸侯的护卫之下,辗转向东迁徙,定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后来的人们,一般以这一年为春秋时期的肇始。

至于春秋时期的下限(也即战国的上限),古往今来人们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而作划分的,譬如,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春秋终结的绝对年代;也有以《春秋经》记载所止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截止的具体标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们比较倾向于采纳自《史记》问世以来较为通行的观点,即以公元前476年为春秋与战国两个历史阶段的分界线。按照这一划分,春秋时期历时近300年。

[var1]

毫无疑义,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 具体说来,它鲜明地体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动态性。社会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前进,这是历史演进的根本属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里,这种动态变革的规模、范围、力度以及影响往往会有特别强烈的表现,而春秋正属于这样的特殊时期。在近300年历史中,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用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的话说,就是“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具体表现为:王室衰微,霸权迭兴,列国纷争,夷夏冲突,公室没落,大夫擅权、陪臣执国命等政治格局此消彼长,接踵而至,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田制改革、赋税嬗变、军队扩增、国野混一、天子失官、礼崩乐坏、学术下移、私学勃兴、兵不厌诈、唯力是尚等诸多经济、文化、军事新现象粉墨登场,异彩纷呈。

二是过渡性。回溯和梳理春秋的全部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很显然是中国由古典宗法社会逐渐递嬗为帝国专制社会、由贵族有限分权体制逐渐转型为君主高度集权体制的重要过渡阶段。

用比较形象的文字来描述,就是它的一条腿已经悄悄地踏进了新世纪的门槛,可是它的另一条腿却还踌躇不决地停留在旧世界的边缘。换句话说,即春秋前中期的历史场景,更多地体现了西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文化精神,而在春秋晚期的地平线上,则业已隐隐约约出现了显示战国社会基本特色的晨曦霞光。

总而言之,在整个春秋时期,新与旧,生与死,传统与变革,积淀和创新,纠结在一起,融化为一体,既唱着旧时光的挽歌,又吹响新天地的号角。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是发展,既是“革”,又是“鼎”,也即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对春秋时期这种过渡性特征恰如其分的形容。

三是多样性。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毫无疑义,用简单明了的话来概括,就是建立在西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礼乐文明的逐渐衰微和崭新的高度中央专制集权因素的不断增长。但是,“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在具体的诸侯国之间,在中原核心区域和周边“蛮荒”地区等不同地域之间,在华夏诸侯国同楚国、吴国、越国这些国家之间,其发展观念、文化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伦理是很不一样的,其文明的成熟形态和发展程度是多元的、不平衡的,地区间的差异非常明显。这种国别间、地区间的差异,使得春秋这段历史显得很复杂,但同时也使得春秋时期的文化呈现出特别丰富多彩的面貌。

一部近300年的春秋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周平王东迁,至齐桓公称霸之前夜,为春秋前期。自公元前686年齐桓公登台,至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弭兵,为春秋中期。自向戌弭兵至越国灭吴,横行淮泗,“号称霸王”,可视为春秋后期。长期以来,人们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春秋中期,而对春秋前、后两个阶段的考察相对薄弱。就以春秋后期的战争进程与霸权转移的状况来看,可谓是好戏连台,异彩纷呈。例如吴楚战争,吴越战争,就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更是改变春秋战国基本面貌的最大推手。我们应该系统梳理其脉络,认真回溯其源头,充分展示其表现,准确归纳其特征,全面总结其影响。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看完吕不韦问父亲的三个问题,才明白秦国盛世,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而其父子楚的故事也是相当精彩,他原本是赵国的人质,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又无母国势力支持,性命时时堪忧,却一夕之间变成了储君,在复杂的斗争中胜出,登上王位。[var1] 01 最好的投资者-吕不韦 论投资眼光,恐怕没有人比得上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吕不韦只是个无爵的商人,却手眼通天,心智过人,他一出手,没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太公望,姓吕,名尚。据称,本姓姜氏,从其封地,故又姓吕。姜,羌,本是一字,太公的世系当属于西羌人。《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日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曰:‘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耶?吾太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楚国(4)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国是西周以来长江流域兴起的一个古老国家,严格说来,它始终不是周所分封的诸侯。春秋以后,它的势力虽然骎骎北上,但是由于齐晋等国华夏诸侯的坚决抵抗,它终于不能渡过黄河以北。在黄河以南的陈蔡以及汉阳诸姬、诸姜、淮水的偃嬴等等,都已被它所征服或兼并。宋、郑、鲁虽然未被灭亡,但是岌岌可危,不绝如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楚国(3)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春秋时期楚国由汉水流域逐渐发展到长江流域,并且骎骎北上争霸,但它始终不是华夏诸侯。相反,由于齐晋等国的对抗,尽管楚屡屡起兵讨伐陈、蔡、郑、宋等国,几乎灭了它们,但是它终于又使它们复国。就经济文化而论,楚与华夏诸侯国家已无显著的差别。春秋中后期以后,楚大夫为楚共王拟取谥号时已说:“赫赫楚国

  • 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真实的楚国(2)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自武王文王积极经营南阳以后,便打开了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的道路。公元前684年,楚败蔡师,并俘蔡侯献舞而归,这是楚向华夏诸侯公开挑战的开始。息侯的夫人是陈君的女儿,与蔡侯夫人是姊妹。息侯路过蔡国,蔡侯对息妫无礼,因此引起息侯对蔡侯报复的念头,并求助于楚。这时,楚文王正想北上争霸,便答应了

  • 如果你是宅男,穿越到春秋时期的越国,你就发了,无数美女等着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越国这个国家的信息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也是代表了一个人只有吃的苦中苦方位人上人的道理。不过我们今天不说这个,我们说点在越国的一点小福利。首先是因为当时的人口非常的缺少,只要有人就有兵,只要有兵就能赢。[var1]于是抱着这样正确的逻辑顺序,越国指定了这样的一条法律。令壮者

  • 魏国最后的长城,被国君哥哥忌惮的“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他就是战国时期魏国公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他是大梁人,也就是今天河南开封市,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魏公子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不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不依仗自己的身份而轻慢别人,反而谦恭有礼地和他们交往。这样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来归附他,他身边的

  • 吴王听说晏婴非常聪明,并且能言善辩,便想嘲弄他一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 晏婴最大的弱点就是身材矮小。但他庄重的举止,威严的气势以及应对如流的言辞,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点,令各国诸侯都对他刮目相看。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晏婴去吴国办事,吴王听说晏婴非常聪明并且能言善辩,便想嘲弄他一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2)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晋霸业的断续城濮之战后,郑暂时与晋结盟,但是郑、楚接壤,却不能不更倾向于楚。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包围郑国,事态很紧急。郑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陈述秦围郑只对晋有利,而不利于秦,要秦退兵。秦觉得有理,遂罢兵而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其子襄公即位。这时,秦穆公又发兵偷袭郑国。恰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和西南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巴蜀和西南夷是古代散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古老氏族部落。根据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它们的起源和文化不一定比华夏诸族要晚或落后,它们也并不与华夏诸族完全隔绝,毫无来往。不过先秦文献里确是较晚才提到它们。可以肯定地说,巴蜀在商周之际已经与商周发生关系,而在春秋战国以后,与楚秦等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两汉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