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冯学成先生:汉武帝的“非常道”

冯学成先生:汉武帝的“非常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58 更新时间:2024/1/19 9:18:34

我们怎样认识自己这个“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我意识呢?怎样使它既符合常道,又能绽放出非常道的光辉呢?《汉武大帝》的求贤诏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什么呢?他要打破常规,要打破常道。那时的常道是他的父亲、爷爷都使用的“黄老无为之治”,那个时候的组织结构是很脆弱,很松散的,要面对北方强悍的匈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就不可能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抗衡。汉武帝就要在“文景之治”的常道上,立他的非常道;在文景“无为而治”的状态中,打破原有规矩的立法。

刘邦统一天下后,分封诸侯,建立郡县,形成了一批世袭的利益集团。在文景两代时期,没有八股,也没有举孝廉。举孝廉是在汉武帝之后才有的,把诏书发了以后,从民间求“贤良”,“茂才”,由地方推举,甚至还允许毛遂自荐。他打破了常规的组织程序,所以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年间,豪杰辈出。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车同轨,书同文”,有谁敢站出来说话呢?整个社会死水一潭,除了听到秦始皇一个人的声音外,天下哪里还有老百姓的声音呢?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风云突变,豪杰并起,大家打开《史记》这本书看,在那个时候出了好多的英雄豪杰。而且汉初的时候,那些英雄豪杰也是不得了的。文景两代一直到武帝时期,不论是文还是武,不论工商还是技艺,包括当时第一大工商行政管理者桑弘羊,也是商人出生的。他当了宰相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汉武帝的国库收入就翻了一番。国库充实了,老百姓吃亏了,老板们也吃亏了。“文景之治”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是老板,大家都可以做生意,大家都可以发财,盐可以自由做,茶叶也可以自由交易,铁也可以自由贸易。到汉武帝的时候,搞官僚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盐也是国营的,铁也是国营的,全部都是搞垄断主义,搞分配制。他为了抗击匈奴,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花了三十年的时间,终于把匈奴打垮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们不能仅仅从《道德经》中的几句话来看,还要从我们心里去找这个“众妙之门”、“玄牝之门”。“谷神”、“天根”,在道教的炼丹术里有另外的说法,“谷神”是有所指的,“玄牝”也是有专门部位的。道教要炼金丹,化婴儿,出阳神,那是成神仙的事,那种说法又不一样。我们这里不讲丹道,我们只把《老子》当成一门智慧的学问,迪我们的智慧,要这样来看这本书。另外,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上,要把我们的心放在这个“门”上,因为这个“门”能生万法。

“用之不尽”,我们首先要看到常道和非常道,时时刻刻要把这个看住,用邓小平的话来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正以治国,奇以用兵”,这些都是常道和非常道的关系。怎样处理这些关系?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众妙之门”、“谷神”、“玄牝之门”、“天根”中来的。但要 自觉的、主动的把这一切运用好、发挥好,肯定还是需要有一个参悟的过程,有一个对自己踏踏实实认识的过程。自己活了一生,怎么活的呢?不知道。除了生病有点感觉之外,你这一百多斤、一百年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跟着自己一辈子,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喜怒哀乐?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而且细腻的情感活动?不知道。这些都弄不清楚,那么在大是大非,大利大患面前,你就会举止失措,不知如何应对了。特别是想大有作为的人,必须要熟悉古代圣贤这一类的经典,它可以给我们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这个就是智慧之门。

从前有些想学孙子兵法的人,请我给他们讲孙子兵法,我对他们说,孙子兵法也不怎么样。他们很吃惊,问我还有什么更高明的,我告诉他们,把老子这本书好好看一看。孙子兵法不外乎是老子引申出来的一些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些技能而已,并不是最高的东西。为什么两个将军都在学孙子兵法,同样的部队,同样的装备,打起仗来却有胜有败?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不好?有的人学得高明,有的人学得不高明呢?这里就有奥秘,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家的智慧,孙子号称兵圣,但这个圣从哪里来?如果离开了《道德经》,可能也没有孙子兵法。

我们要看到 中国智慧的源泉在哪里?我经常说中国的文化有两个支柱,一个是《老子》,一个是《易经》,这是中国思想体系的两个主要支撑点。如果大家有雅兴,可以好好比较《易经》与《道德经》的同与异。哪些地方同?那些地方异?老庄的学说和儒家的学说,哪些地方同?哪些地方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儒家学说说成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把老庄学说说成是长江流域的文化,不能这样简单去比喻。我们要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发现两者的差异,为什么在汉以后儒道能够互补,原因在哪里?《道德经》所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方面,在儒家学说里就谈不上,包括在《易经》里,都不如老庄说得这样的细,说得如此妙。《易经》的结构和系统很严密,但是从本原上来说,不外乎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与《道德经》相比,的确是不及的。所以我们要知道《道德经》的智慧在哪里,大家一定要好好去参一参。

本文选自冯学成先生《道德经讲记》

冯学成先生:正念是修行的根本点

微言博语: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陵墓保留千年,没有一个人敢动,因为嬴政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1965年,郭沫若就特别想,见证一下秦皇的陵墓,当时我们的周总理,就坚决拒绝,当时在文革前,陕西省的文化局长就提出这个想法,郭知道了也很是兴奋,希望可以亲眼看一下这一奇迹,于是他就想说服周总理,不过他讲了一堆,周总理还是坚持,十年之内不准人挖皇陵。来说说这个皇陵是怎么建造的吧,虽然古代的帝王,很多人

  •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第一位皇后也广为人知,是狠辣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一统天下,娶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成为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君主,因此得“始皇”之称。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按理来说中国的第一位皇后就应该是秦始皇的女人。但是秦始皇虽然订皇帝制与后妃制度,却没有正式立后。秦始皇没有立后也就算了,就连他后宫有多少女人,哪个最得他宠

  • 秦始皇死的太早了,再活个几年,大秦就不会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一是始皇未能及时在大一统后有利全体的好处作广泛宣讲,民间的话语权和舆论被六国贵族操纵。二是对六国残留的敌对势力清除不力,监控不到位。三是对接班人迟迟不确定,使赵高、胡亥的篡位阴谋得逞,更可惜的是李斯助纣为虐,扶苏和蒙恬被迫自杀,朝中高层已先于陈胜吴广起义之前而乱。民间的的起义更是推波助澜。四是四面出

  • 秦始皇到死都没有灭掉的一个小国,国家虽小,却是人才辈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为什么卫国会在秦国灭六国后还可以存活下来呢?一、卫国是周的血统遗传,卫国第一任国君叫做康叔,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卫国的建立最初是监视商朝的复辟势力,最开始的时候,卫国地盘很大,地处中原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很快,成为周朝时期强大诸侯。二、在战国时期,卫国被秦灭过一次,所以后来成为了秦的附庸国,两国的关

  • 三国时期的神秘高人,一眼识破诸葛亮的八阵图,至死没有出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说诸葛亮成名于“八阵图”呢?诸葛亮自身还有许多发明,比如说木牛流马,连弩,孔明灯等等。可谓是三国时期的发明家。在《三国志》中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可见“八阵图”是诸葛亮的代表了。据说诸葛亮的八阵图是用乱世堆砌而成的,按遁甲分成生、伤

  • 冯天乐:英雄乎?奸臣乎?——从历史文献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甲、引言人们对三国的历史知识不完全是从历史书中得来的,反而很多是从小说《三国演义》及有关的戏曲中得来的,因此不免有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皇权正统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来写作,因此作者对曹操极力贬斥、鞭挞,对刘备尽心美化、颂扬,甚至虚构、编撰了许多与史

  • 典韦和赵云相比较谁更厉害?正史:此二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时期可谓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朝代,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长坂坡单骑救主这些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在《三国演义》这本

  • 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学者:二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从年龄上来看,周瑜要比诸葛亮年长6岁。孙策26岁去世时,嘱咐弟弟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此时同龄的周瑜已经是江东的军政一把手。反观此时的诸葛亮,刚刚20的年纪,还在南阳读书学习呢。等到诸葛亮27岁出山时,已经33岁的周瑜已经大权在握,怎会嫉妒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从出身上来看,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堂

  • 韩信被诱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仰天长叹,终于说出肺腑之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刘邦麾下众多的功臣中,唯有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人功劳最大,所以他们三人也被称为“汉初三杰”。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在他拜将之后,便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战让他崭露头角。可以说韩信在刘邦夺得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楚汉之争与韩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选择任何一方便能帮助其赢得天

  • 他是司马懿的伯乐因得罪曹丕下狱,司马懿替其叩头求情也没救下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杨俊是当时河内郡人,他曾拜师于当时的大名士边让。时值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不安,杨俊觉得河内地处交通要冲将来一旦发生战争必然会遭受战乱。于是他便带着族人躲藏在了大山里而随他同行避难的乡人也有百余户,在杨俊的带领下他们这些人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