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函谷关之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因为那时候战场上主要的兵种还是车兵。车兵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机动性差、不灵活,走山路极其不方便。函谷关是崤函古道的咽喉地,战场上只要有一方占领了函谷关,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困在崤函古道中的敌方车兵全部消灭。秦穆公曾经不听百里奚的劝告,派出300辆战车袭击郑国,在函谷古道被晋国派出的军队伏击,吃了大亏。
不过,到了西汉时期,战场很难再看到车兵的踪影。当时,汉朝经常与匈奴交战,为了战争的需要,车兵逐渐被机动性更好的骑兵和步兵取代。函谷关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抵挡车兵的进攻,是因为驾驶战车除了选择走函谷古道,没有其他道路可选。骑兵和步兵就不一样了,他们完全可以避开弯曲狭窄的函谷古道,选择其他的小路前进。
从安史之乱时期的两次战争,我们就能看出函谷关的地位已不及从前。一次唐将哥舒翰率领的官军困在函谷古道中进退两难,本以为会与叛军正面交战,哪曾想乾祐派出精锐骑兵从山路上绕到官军的后方,打得官军措手不及。后来,官军再次与叛军交战,叛军靠山摆开阵型,郭子仪的部队刚开始没能打得过,后来回纥率领步兵突然从山上攻了下来,叛军大败。
时过境迁,秦朝之后,战场的主角由车兵转变成步兵和骑兵,曾在抵御车兵中发挥奇效的函谷关逐渐失去了重要性。当骑兵和步兵成为战场主要兵种后,再想通过函谷关抵御关外大敌已经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