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斯人”与“是人”谁对?孟子不可能写两个字,谁篡改了孟子本义

“斯人”与“是人”谁对?孟子不可能写两个字,谁篡改了孟子本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936 更新时间:2024/3/11 17:51:48

我是百科阅览,内容原创,敬请阅读,你若抄袭,维权到底

“斯”与“是”只有一个正确,另一个是篡改。

孟子写了一篇《告子》,主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有一句话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今被教材改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var1]

那么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今天我们就把这个问题彻底研究清楚!

先来看“斯”与“是”这两个字,它们的写法相差甚远,孟子不可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字来,所以绝对不可能有两个字都存在的情况,因此一定有一个是假的

那么哪一个是假的呢?

如今很多人拿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是”人写法,几乎从宋代到清代都有。

[var1]

各种不同版本的“是”人,不一而足,甚至连日本的版本也是“是”人。

[var1]

那么是不是“是”人就是孟子写这篇内容的本义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看看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谁的身上

孟子在说出这句话之前,举了几个人的例子,分别是舜、傅说胶鬲、管夷、孙叔敖、百里奚

这几个人都来自底层做卑贱劳动的奴役,舜是农民,傅说是泥水匠,胶鬲是盐鱼贩子,管夷吾是囚犯,孙叔敖是海边隐士,百里奚是奴隶,没有一个是达官贵人。

[var1]

孟子为什么要举这些人作为例子?因为他要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而这些历史上有名的人,都来自忧患的底层之人。

那么这些人在当时被称为什么人呢?他们叫做厮人,从事粗活杂事的奴役

“厮”是后面创造的字,而孟子生活的时代没有“厮”这个写法,只有“斯”,所以,“斯人”就是“厮人”的意思。

[var1]

通假字的问题并不是孟子的问题,因为当时本来就没有这么多字,而且当时秦还没统一六国,汉字还没完全成形,因此后面的“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也是通假字,“曾”通“增”。

孟子前面举了这些人的例子,必然要给这些人一个定义,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斯人”。

孟子对此是客观陈述,并没有蔑称他们。因为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将民众看得更重,所以不可能蔑称他们。

[var1]

接下来说的“天将降大任于”谁的身上呢?有人说“是人”啊,就是这些人啊!

那么请问“是人”是什么人呢?这些人是什么人呢?举例之后不归纳概括吗?

显然孟子在这里做了归纳概括,这些人叫做“斯人”。这里的“斯人”是一个名词,指从事粗活杂事卑贱劳动的人,而不是指这些人

现在回到“是人”是怎么来的问题上了。

[var1]

从原文的含义来说,“斯人”才是孟子的本义,因此“是人”肯定是篡改过的。

那么是谁篡改过的?又是什么时候篡改过的呢?

目前认为“是人”的人拿出来的证据都是纸质版的内容,也就是这些都是印刷的产物,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相关出土的书简。

因此足以推出篡改的时间,最早早于纸的发明,最晚早于印刷术的发明

[var1]

纸从西汉时就有了,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的制造工艺,降低了成本。

印刷术在唐朝时就有了,那时候是雕版印刷。

因此篡改的人最早可能早于西汉,最晚也不会迟于唐朝。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要将“斯人”改为“是人”?原因在于篡改之人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反动文人。

[var1]

孟子所举的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来自底层,最终成就了大业,这不就是给生活在底层的人树立了一个“卑贱者也能成大业”的形象吗?

这不就是在变相鼓励底层的劳苦大众造反吗?因为跟他们一样从事卑贱劳动的人都成就了大业。

这当然是统治阶级和反动文人不想看到的,而底层的劳动人民文化程度低,他们不懂孟子的深意。

于是反动文人给这些底层劳动者解释说这是孟子对他们的蔑称,而这些底层劳动者中就包括刻版的人。

[var1]

于是刻版的人夹带私货,将“斯人”改成“是人”,这正合了反动文人的心意。

“天将降大任于”这些指代不明的人,也不能“天将降大任于”从事底层卑贱劳动的人。

因此篡改孟子的本义也就在情理之中,所以最终将“斯”人改为了“是”人。

今天大多数人在读书时看到的“斯”是考证后修改为孟子本义的版本,深究过孟子原义之后勘正的,然而今天又被一群人再次篡改了回去。

篡改回去的人还以所谓的“曼德拉效应”来嘲讽大众的愚蠢。

[var1]

这种操作是在毒教材被大多数人强烈抵制之后的另一个微举动,毒教材变成了从图毒到文毒。

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动被默许之后,以后它们就会对其他更重要的内容进行改动,逐渐颠覆我们的传统文化,最终颠覆我们的认知。

今天那些鼓吹没有阴谋论的人,实际上他们早已经背叛了,鼓吹没有阴谋论,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不被发现而已。

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是不要把它让给你所讨厌的人。

我是百科阅览,生活阅览馆,百科杂货铺。

#头条创作挑战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湖北鄂州:吴王钓鱼台遗址保护始末(艾三明)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吴王大宴钓鱼台 钓鱼台,是三国孙权于公元 221 年建都武昌(今鄂州)时修建的,也称武昌钓台、吴王钓鱼台。由于这里离樊口不远,从长港游出的鳊鱼,经樊口至此汇合,孙权在这里建钓鱼台取鳊鱼大宴群臣,饮酒作乐。[var1]对此,《三国志·呈书》有记载:“孙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

  • 战国名人吕不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乱世枭雄辈出的时代,平民百姓在乱世苦不堪言,吕不韦在乱世赚得盆满钵满。钱财越多,吕不韦对政治的渴望就越大。吕不韦一次来到赵国,恰巧遇到了秦在赵的质子子楚。子楚是秦国太子的儿子,因不受宠,便来到赵国做人质。[var1]吕不韦在子楚身上嗅到了“宝物”的味道,自此之后吕不韦和子楚来往密切,并且为子楚多方谋

  • 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孔子一生想做官,但却有严格出仕从政的客观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一个封建礼法(即周朝礼制)方面的大行家,孔子在名声雀起,但齐景公心动而终于未能重用的情况下,他在做什么?想什么?除了完全可以想像的继续好学不止,不断进境之外,事实上孔子在这一阶段里所做的,就是教育门徒和等候出仕这两件事。从孔子的生平来看,无论从孔子少年有“有志于学、复兴家族”之志,还是三十以后以

  • 《论语·宪问篇第44章》孔子因何严厉教训旧友原壤?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原壤:鲁国人,孔子小时的旧友。据《礼记·檀弓下》记载,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助他料理后事,他却敲着棺材唱歌,孔子认为他不守孝道。“夷俟”的“夷”字,指箕踞,双腿分开而坐(古人视作倨傲无礼之态)。“俟”字,指等待。“夷俟”,就是双腿分开傲慢地坐在那里等待。“孙弟”,与“逊悌”同,就是谦逊和孝悌之道。“

  • 对“分”与“合”,战国与古希腊的政治观念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万邦林立、一城一国的局面(执玉帛者万国),类似于希腊城邦世界。到周初还剩一千八百个部落方国。但最终这些城邦没有长期分立,而是在争斗吞并中形成了地区性王国,进而发展成统一王朝。表面上看,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如苏美尔、埃及和波斯也是如此。其实不一样。亚非古国靠的是“神权”,中国靠的

  • 一口气看懂晋国历史!春秋时期晋国最强,为何后来却忽然解体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从西周到春秋,晋国一直都是一等强国。尤其是到了春秋时代之后,晋国更是瞬间成了北方的庞然大物,称霸一方。而到了春秋中后期的时候,晋国更是拳打楚国,脚踢齐国,后头还压着一个秦国,俨然已经成了最强霸主。如果站在春秋时代的角度来看,要说谁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估计所有人都会一致认为是晋国,没有人会认

  • 荆轲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上学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荆轲刺秦王的课文。说到荆轲,我会想到智勇双全。荆轲本是卫国子民,后来因各种原因搬到了燕国居住,到了燕国,荆轲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高渐离。荆轲时常和高渐离奏乐高歌。不过,荆轲究竟为何要刺杀秦王呢?[var1]秦国的渐渐强大,想要一统天下的心也越来越强烈,在秦王嬴政不断征战开始,越来

  • 【蒋谈日本战国女性】阿市用一袋红小豆拯救哥哥织田信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此前,我已经讲过,日本战国特别是战国大名家庭的婚姻,大多是“政略婚姻”,总是希望通过一场婚姻,或者可以减少一个虎视眈眈的敌人,或者可以增加一个厉兵秣马的盟友。有人说日本战国时代女性都是男人泄欲和生育的道具,我认为那是把日本战国时代婚姻简单化甚至低俗化了。至少,战国大名之间的婚姻具有一种特

  • 真实的孔子其实是位猛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至今,书生一直都是文文弱弱的形象,手无缚鸡之力。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是普天之下读书人的偶像,是不是也是一位文弱书生呢?不是。真实的孔子其实是位猛男!不仅人高马大、身强体壮,且武艺高强。[var1]在《荀子·非相》里,荀子用这样的语句描述了孔子的相貌: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蒙倛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或

  • 鲁国国君不但被戴了绿帽子,还被杀害,鲁国是怎么咽下这口气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齐桓公称霸之前,齐国却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把齐国和齐桓公的脸都丢尽了。而造出这一段历史的,也不是别人,而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图片来自网络,侵删齐襄公这个人,本身人品就有很大的问题。他有一个妹妹,未出嫁的时候,他们就经常私通,也就是乱伦。后来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隔壁鲁国的鲁桓公,这应该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