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岁。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北郊的柳条湖铁路,随即发动突然袭击,沈阳沦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与此同时,天津的日本租界,一幢名叫“静园”的宅子里,也在酝酿着阴谋。“静园”的寓公,正是末代皇帝溥仪。1931年9月18日,成了这位末代皇帝的人生转折点。
溥仪在天津居住了数年,“复辟”充斥着他的内心。
1931年2月17日,他在手谕中写道:“辛亥以还,宗社即墟,天下丧乱,万民无悟。我们所受的激刺,一天比一天深。但是失败为成功之母,所以我们应抱定决心为祖宗报效,为国家奋斗,个人幸福早已置于度外。”结尾处,为“我们当群策群力,努力救国。人民的幸福孰在?我们责无旁贷”。
仅仅4天后,2月21日,日本国会议员高山山本来静园拜访,接待者为溥仪的老师陈宝琛。
高山山本来华的目的为“农垦调查”。“农垦调查”是幌子,这是日本军方的第一次刺探,准备让溥仪出山。
几个月后,同年的7月23日,溥仪的弟弟溥杰从日本回国度假。
口信来自日本军方,大意为日本对“东北王”张作霖早有不满,或许要采取行动,因此“宣统皇帝有希望接管满洲(东北地区)统治权”。
7月29日,日本贵族水野胜帮子爵前来中国,专程去了天津拜访溥仪,赠送一把扇面,上面写着一诗句——“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寓意明显,让溥仪卧薪尝胆,必有以报。
日本军方如此主动,溥仪也“投桃报李”,派了陈宝琛的外甥刘骧业,带着若干书画为掩护,去日本打探消息。
当时,蒋介石派手下秘见溥仪,说明只要溥仪答应不迁往东北或日本定居,可以恢复清室优待条件,可以随意住在北平或南京。
据说,溥仪一口回绝,拒绝的原因是1928年8月,军阀孙殿英盗陵事件。溥仪知道祖陵被盗后,发誓“报此大仇,以慰祖先在天之灵”。而蒋介石虽曾派人查办此事,却“不予追究”,让溥仪再添新恨。
其实,他是一心一意谋求“复国”——复辟清朝。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几个月,他分别会见了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香椎浩平、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等人。
他得到了土肥原贤二的“应允”:“去东北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由宣统皇帝完全做主的国家”。
溥仪再问“是共和,还是帝制?”土肥原贤二再次肯定地回答:“宣统皇帝一切都可以自主的帝制。”溥仪蠢蠢欲动。踏上了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随即成为苏联红军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