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汉政权的失败,是刘禅无能,还是因蜀汉集团二代人物全都平庸?

蜀汉政权的失败,是刘禅无能,还是因蜀汉集团二代人物全都平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42 更新时间:2024/2/10 6:12:33

蜀汉集团官二代分析

回顾蜀汉创建时期的顶级大佬都有谁: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费祎等等。那他们的孩子呢?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绍,等等,那这些官二代们,在蜀汉后期的表现如何呢?

1.诸葛瞻

首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的名字在整个三国时期,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中,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人,他是蜀汉的完美丞相,流芳千古。可是,在诸葛亮的生涯中,他的后代来的很晚,在46岁那年,他的嫡子诸葛瞻才诞生。

但是他的儿子仿佛没有继承到他的基因。论家教,诸葛亮之才流芳千古,身兼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留下了''状诸葛而近妖''的才名。论基因,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王朝,智商自是顶峰;论父母,诸葛亮厉害,他的妻子虽然已无盐闻名,但是才名远播;论个人禀赋,他八岁时,诸葛亮评价他: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虽然有亲爹的滤镜,但是也能看出禀赋不会差到哪儿去。

可是,诸葛瞻对蜀汉王朝做过什么呢?公元263年,曹魏的邓艾偷袭阴平,诸葛瞻带人去应战,当时,随行的黄崇建议他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以地形为屏障,可守敌军。可是,在此紧要关头诸葛瞻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最后没有采取黄崇的建议。结果呢?曹魏大军长驱直入,蜀汉的军方前锋被斩,诸葛瞻只好退到绵竹守城。

邓艾之后给诸葛瞻去信,说他若愿意投降,就封其为琅琊王。诸葛瞻看到信后大怒,杀了送信之人,自己出城应敌,打算和敌军决一死战。之后,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之后邓艾让邓忠二二年立下军令状,不死不归,最后,蜀汉不敌。诸葛瞻等人战死,而诸葛瞻如果略有一些军事经验和作战常识,蜀汉集团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翻盘机会。所以,诸葛瞻此人的品行固然值得人尊敬,但是其表现却实在不能算优秀。

2,张绍

其次,蜀汉阵营中另一位大佬,张飞的儿子张绍。张飞其人,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悍将,但是,历史上的他被称为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不论智谋,单论战绩,以及他对刘备的忠心,就让人感动。甚至多次,救刘备性命,比如,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如此忠勇之人,他的儿子张绍,甚至可以用混蛋来形容。张绍在蜀汉担任侍中,之所以说他混蛋,是因为,后来刘禅投降,他起了不小的作用。景耀6年,上文提到的邓艾率兵到了成都,后主懦弱,听了大臣大臣的建议,决定向曹魏大军投降。而此时,替刘禅到曹魏军中发表投降感言的人就是张绍,是他亲自替后主提交了投降书,并且亲自带路,把曹魏大军领进了成都。

当然,更无耻的是刘禅,他在大军到来之际,让人将自己用绳索捆成了木乃伊的样子后,又带上了棺材到了曹魏大军之前,还厚颜无耻的书,自己早就想投降,只是因为之前是诸葛亮掌权,诸葛亮昏庸无道,他不让,史书记载:''每惟黄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将军鲜于辅,宣温密之诏,申三好之恩,开示门户,大义炳然,而否德暗弱,窃贪遣绪,俯仰累纪,未率大教。''就这样,张绍带人,刘禅接人,不战而降。张绍此人完全没有其父的风骨,刘禅也是个懦弱的主。

蜀汉二代总结

除了诸葛瞻和张绍,关羽的儿子关兴,虽然很受诸葛亮的重视,甚至细心培育他,但是不幸早逝,虽然史书上机子啊他英勇无敌很有父亲的风貌,但是早逝的他,对于蜀汉的朝局发展影响不大。而最重要的刘备之子刘禅,上文已经提到,他懦弱无斗志,也没父亲那样光复汉室的大志,兵临城下不战而降,实在让人无语。

但是,蜀汉的官二代们,并非是天赋不佳,蜀汉的消亡也不能全算他们的过错。值得注意的是,蜀汉集团的继承人们在家教、个人才智、先天禀赋等问题上,不会有大的缺口。就算是曹操的儿子们都很优秀,甚至是曹操的大臣们儿子有都优秀,但是造成的悬殊不会这么大。

但是之所以,蜀汉的官二代们,面对事情如此不成熟,还是和蜀汉的机制有关。蜀汉创建之初,朝廷的人员来源都是五湖四海的人,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光复汉室。这一点,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所体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就是光复汉室,就这样因为这样的目标,蜀汉的上下君臣一心。

蜀汉王朝的两任皇帝,对于臣子都是怀有绝对的信任的,同时,朝臣也对皇帝有对应的忠心。就算曾有过诸葛亮、姜维等这样绝对的权臣,但是他们从未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党羽,也没到处安插自己的亲戚,从不扶持任何私人势力。如此一来,他们的孩子们,就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但是曹魏集团则不同,他们的二代,首先个人就很有能力,光是曹操家就有三个名垂青史的文学家;而司马家族的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贾逵之子贾充,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后来还茶地让汉族完全灭亡。曹魏集团如此彪悍的基因,再加上实战经验丰富,所以蜀汉二代才会亡于曹魏二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都知道刘备有五虎上将,可你是否知道曹操的五子良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们熟知的三国里,对刘备五虎上将比较熟悉,甚至孩童时代就能背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名字,然而,三国时期除了我们熟知的刘备五虎上将,其实还有与之相对的曹操五子良将。单说五子良娘,可能大家会感到陌生一点,但说出他们的名字,可就不那么陌生了。他们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

  • 邓艾本是灭蜀的大功臣,为什么会被司马昭下令全家抄斩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邓艾有拥兵自重的嫌疑。灭蜀后,邓艾上了一道奏书,主要留下两万名陇右士兵以及两万名蜀兵,为进攻东吴做准备。同时,他还提出厚待刘禅,封为扶风王,把刘禅的儿子们封为公爵、侯爵。通过优待蜀国亡国君臣来达到争取吴国投降的目的。但是,在司马昭看来,邓艾此举,实有拥兵自重的嫌疑。司马昭对邓艾自行其是极为不满,指示

  • 赵高为何能成为大秦帝国“掘墓人”?他看到了帝国最为致命的漏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一、隐宫出生,逐入帝心赵高之恶行就连司马迁也不屑为之立传,与赵高有关的记录只能在《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才得见一二。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赵高是否为宦官,但可以肯定的是赵高的母亲因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被收

  • 若伐吴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刘备,夷陵之战还会输在陆逊手上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深通兵法,一生用兵讲究谨慎,步步为营,从不冒险打仗。司马懿被困上方谷时,于绝望之时 曾对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过一句话,他说“诸葛亮这人最善于算计,他不但考虑自己,也考虑对方,因此但凡诸葛亮铺排好的计划,只要执行的人不出问题,一般都是必胜的”。诸葛亮讲的是“势”,这个“势”是天下大势。他帮助刘备顺势

  • 韩信的“汉中对策”,为刘邦指明战略方向,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勉强答应去做汉王,但是他心里是不甘心的。之后,张良又回韩国,一个重要谋士离刘邦而去。在前往汉中的路上,刘邦手下的人纷纷逃走,有当将军逃的,有当士兵逃的。因为刘邦手下的兵是江苏兵,现在江苏兵给他带到陕西的南部去了,没有人愿意去,要么是逃,要么唱着思乡曲,军心很不稳,可以说刘邦在这个时候几乎是“四面

  • 韩信被拜为大将前,除了萧何的力荐,刘邦还靠啥判断韩信的本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做逃兵的消息传到萧何萧相国的耳朵里,萧何来不及向汉王刘邦报告,便带着几个人匆匆出发,追赶韩信去了。几天之后,萧何带韩信回来,跟刘邦力荐了韩信。萧何称韩信为国士无双,说韩信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刘邦东争天下。就这样,经过萧何的力荐,刘邦就登坛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刘邦为什么会拜韩信为大将,除了萧何萧

  • 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干了件更狠的事!项羽要是知道还会自刎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场战争中明显的楚霸王是一个军事领导能力十分强的人,但是他与刘邦相比较,刘邦更加善于任用贤臣,用谋臣。这让当时两人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取得了明显的胜利。后来在乌江之战失败之后,项羽便在乌江自刎而死。很多的人都遗憾这位英雄的死亡,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楚霸王的伤痛呢?虞姬的死亡,再加上他对于江东父老

  • 史说三国:三三九 擒拿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昭担心邓艾抗命,命令钟会进军成都。贾充以中护军假节,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率兵入斜谷,到汉中驻守。司马昭则亲率大军,侍奉着魏帝曹奂到达长安。任命山涛为行军司马,镇守邺城,监视集中居住于此的曹魏诸王公。钟会这个人,才华横溢,聪慧机敏,但他恃才傲物,居功自傲,又不知收敛,自以为行事天衣无缝,却不知大

  • 刘备取汉中的关键,定军山黄忠阵斩夏侯渊,展现出刘备的出色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汉中之战,夏侯渊败给了自己。平定凉州后曹操给予了夏侯渊极高评价,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已经超过了自己,这给了夏侯渊极高的荣耀,但是也给了他极大的心理负担。汉中之战刘备突入汉中盘踞定军山时,夏侯渊为什么不夹击刘备的粮道?因为他怕刘备趁势劫掠汉中,这样即使最后赶走了蜀军对于他自己而言,仍然是难堪的失败。所以他

  • 从里耶秦简看秦始皇的帝国县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里耶秦简中的吏治管理秦帝国是幅员辽阔、实行郡县制的统一大国。中央王朝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严密管理,实现对国家的治理。每年秋冬之时,各县将全年治理县里的情况上报到郡,再由郡上报中央;中央派人到各郡考察,郡、县也分别派人到所管辖县、乡考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与考核体系,保证了中央政令在最基层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