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里的三国
文·图‖梁耀国
先前读中学的时候,大抵受了史书、戏剧,乃至文学作品的谬传和误导,我印象里的曹公孟德,只是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总觉得这位三国时代的扛鼎人物,不过是个篡权误国的阴谋家,因此对他是没有好感的。其实呢,倘若不是这个曹孟德,就恐怕不会有当时中国北方的大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定;倘若不是他,小小的许昌城也就不可能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上,涂上一抹浓重的油彩。(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 没落的许昌小火车西站:建个特色小铁路博物馆咋样? ;2. 许昌此村:90多年前扬名上海,50多年前再火中原! )
想当年,曹孟德这位三国时代的旷世奇才,为圆其不穿龙袍的皇帝之梦想,毅然决然,在群雄相争,献帝身陷囹圄、四面楚歌的当口,迎帝自洛阳至许昌,使其成为自己掌中物、俎上肉。为博得献帝欢心,曹孟德不惜工本,在张潘古城筑起三宫六院,以供其享乐之用。
下图:魏武广场曹操雕像。
据考证,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亭台楼榭,布局严谨,红墙绿瓦,重檐歇山,气势恢宏,想象中足与秦之阿房宫相比美。只可惜,这座宏伟建筑却毁于历史上的黄河洪水和战乱。至今,这里能给那个时代佐证的,仅剩下那座曾经是献帝祭祀天帝的毓秀台了。
沿着历史的足迹,让我们徜徉在这片孕育了三国文化的沃土上,不能不惊喜地发现,这片曾经是森林蓊郁,麋鹿成群,鸟语花香的苑园,这方曾经是曹孟德发迹的风水宝地,已经成为往事一桩。现在,替代它们的是星罗棋布的村舍,锦绣般的田畴,终日里,鸡鸣狗吠,别是一番田园美景。不过,这里已无木可伐、无鹿可狩了。而那处因曹孟德狩猎而名垂千古的许田射鹿台呢,也只能给人留下以美好的回忆。
说不清何年何月运粮河断的流,从此,河上不见了往昔白帆点点、楫橹咿呀的繁华景象,不见了哗哗流水,但是历史仍然在绵延不断地续写下去。
提及三国事,自然让人想到春秋楼,想到那位忠义神武的关羽关云长。
下图:北城门。
那时,关云长虽说迫于无奈投降了曹孟德,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归蜀之日。对此,曹孟德既敬重,又恼恨,于是便使出了狠毒的离间计,把关云长与两位皇嫂同关于一室,妄图以此乱了他与刘备的君臣礼、兄弟情,彻底断其归蜀之念想。不想此计被关云长所识破,老关为示自己的清白而秉烛夜读《春秋》,进而给后人留下一段万古流芳的佳话。
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临春秋楼,抬头仰视,但见武圣王关云长的彩塑像,一手捻须,一手执《春秋》,神情专注,栩栩如生。
在春秋楼前一块由唐代画圣吴道子所勒刻的《关帝勒马挺风图》的石碑上,关云长一手提着青龙偃月刀,一手执辔赤兔马,昂首挺胸,威风凛然。而在另一块石碑上,则刻着《关公辞曹书》、《关公辞曹图》。《关公辞曹书》开篇是这样写的,“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之上,普照万方。心在人之内,以表丹诚”。寥寥数语,就把关羽归蜀的心迹给淋漓尽致地表述了出来。
下图:建安七子雕像与文峰塔。
出春秋楼西八里,有灞陵桥一座,相传因关曹于此诀别而名扬天下。按说,曹操对关羽真称得上是仁至义尽,可到底还是没有拴住他的心。灞陵桥头,俩人挥泪相别,想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然时过境迁,旧时的那孔桥已不复存在,如今横跨于石梁河上的石拱桥,是二十多年前重修的,它宛若一道腾空飞起的彩虹,凌驾于原址之上。每至阳春三月,桥下绿水弯弯,波光潋滟,岸边垂柳摇曳,花草扶堤。新勒的关公挑袍青石雕像,气宇轩昂,跃马横刀立于桥的东端,可谓英武盖世。尤其是傍岸而立的关帝庙的修葺,更为这孔古桥平添了又一新景。
审视过去,瞻望未来,历史仍然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前进着,而三国时代留给我们的诸如青梅煮酒、三柏一孔桥等美丽的传说,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及比比皆是的汉魏名胜古迹,都为今后许昌宣传自己、发展自己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记得曹公孟德的《短歌行》是这样结尾的,“山不在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们期待着,许昌一定会在三国文化浓厚的氛围里,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历史名城。
下图:夜色中的南城门。(文首图:从曹魏古城看春秋楼)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