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K ROADS
主/讲/人/简/介
LECTURER PROFILE
主讲人:白海峰
高级工程师,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西北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SILK ROADS
讲/座/主/题
LECTURE TOPIC
《丝绸之路唯一的关联遗产—张骞墓》
SILK ROADS
讲/座/内/容/概/述
Summary of the lecture
白海峰老师从地理区位,遗产概况、考古情况和保护管理四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唯一的丝绸之路关联遗产—张骞墓。
地理区域方面,张骞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地处汉江三级台地,位于中原地区的汉中盆地。
图1 张骞墓的地理位置
张骞,汉中城固人。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历时30年,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张骞墓所在陵园以南为张骞纪念馆,以西为城固县博物馆,其余两侧建有围墙。再外为饶家营村和农田。典型的陕南村落、水田、旱地景观,是构成张骞墓历史环境的重要形态。张骞墓目前的遗存本体为张骞墓墓冢本体,包括地上封土与地下墓葬。张骞墓附属文物包括2处石兽、4通石碑和12棵古树名木。
1938年5月,联大历史系成立考古委员会。张骞墓为城固县古迹之冠,在当时抗战的情况下调查张骞墓既可以满足学习研究的需要,又可以唤醒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故考古委员会首先对张骞墓进行调查。考古工作计划包括:发掘张骞墓墓前石兽,并原地筑台陈列保护;修葺张骞墓本体;勘探张骞墓与石刻之间有无其他石刻,并于张骞墓前立碑记述考古工作经过。
图2 西北联大师生调查张骞墓历史照片
(一)墓前石兽
1938年5月在张骞墓周围的麦地及邻近的下李何、饶家营、季家营等村旁采集到大量绳纹残砖、残瓦及花纹陶片等遗物。7月发掘张骞墓墓前石兽。因石兽体积不大、入土不深,工作简单,一日而毕。
图3 西北联大绘制 张骞墓与石兽位置图
(二)张骞墓
发掘时张骞墓封土呈馒头状,底周64米,高2.71米。坐落于一不规则长方形台地,台地东西约20.5米,南北约22米。墓周有10棵柏树,最大的一棵在墓西南侧,周长达1.9米,另有1棵冬青树。墓周树木均为乾隆、光绪两朝所植。墓南有清乾隆时毕沅所建砖龛,中为毕沅立“博望侯张公骞墓”隶书碑,两侧为光绪五年“汉博望侯墓碑记”、“张氏后裔碑”。
图4 1973年绘制封土平剖面图
(三)出土物
发掘出土文物有五铢钱、双耳罐、陶碗底、流金铜片、铁钉、铁勒、红陶砖、灰陶砖、灰绳纹残砖、灰素残瓦、红黑漆皮、朱砂、兽骨、兽牙等。其中十分重要的印有隶书似“博望□(或造)铭” 四字陶片,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图5 “博望造铭”残片
(四)考古结论
从墓葬形制来看,张骞墓墓道位于封土东侧,与汉茂陵、阳陵等墓道的方向一致。另外,由墓道第一、二道封门及甬道全部用汉砖砌筑,及墓中出土的14枚五铢钱可知此墓确实为汉墓无疑。
针对保护管理方面,自汉代(公元前2世纪)张骞归葬故里以来,张骞墓历经几次维护,较好的保存了张骞墓的完整性和历史环境风貌。并且张骞墓于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多年来,张骞墓注重开展张骞文化的研究、展示、宣传普及、教育等工作,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对张骞墓的保护展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提升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文化遗产在地区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SILK ROADS
文/献/拓/展
Literature Exapansion
(1) 对丝绸之路全球突出价值的贡献
张骞是中国汉代(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外交家、冒险家和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骞墓就是张骞的墓地,其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相关。
(2) 基本信息
张骞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西2.3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该处地势平坦,位于汉江第三阶梯上。据史料记载,张骞墓建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14年,西汉时期)。现存墓园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5米。张骞纪念馆建在陵墓的南边。墓园以汉代砖室土墓为中心(底部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6.6米,高4.26米)。两个汉代石灰岩动物雕像(长166厘米、184厘米)在墓室南面对峙,立于保护亭中。墓室南侧立有四块石碑(清代3块,民国时期1块)。1939年西北联大的发掘证实,这确实是汉代博望侯张骞墓。
(3) 属性
张骞是杰出的外交家,也是公元前2世纪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的先驱。因此,张骞墓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相关,是世界闻名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事件。墓葬的土层和出土的 "博望侯 "封泥、石兽等文物,充分体现了汉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证明了历史记载中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大贡献的张骞确实存在。在当代社会,张骞的伟大毅力和开拓精神仍然让后人难忘。张骞墓的夯土堆、东侧的墓道、墓门上的绳纹和几何纹样,以及出土的汉代砖、陶瓷残片、五铢钱、"博望侯 "封泥、汉代石兽等文物,充分体现了汉代的特点,证明了历史记载中的张骞确实存在。张骞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探险活动常被比作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张骞墓见证了标志性事件--"凿空"(如《史记》所言),探索了与西域连接的路线。
张骞作为外交官和探险家曾两次前往西域,历时18年。他的经历促使汉代的史学家对西域进行记录描述。《史记》中的《大宛记》、《张骞列传》和《汉书》中的《西域记》为公元前2世纪的西域和中亚地区提供了最古老和详细的记录。这些历史文献记录了大宛、柔然、乌孙等国的地理、人口、自然资源、交通、气候、风俗、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以及其他邻近国家的情况。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开放时期的民族群体和政治势力,也是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见证。
[1] Wu, Z. (Ed.). (2016, May 31). Tomb of Zhang Qian Introduction. Silk Roads World Heritage. Retrieved October 28, 2022, from
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mod=view&aid=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