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策遇刺:本该趁曹操官渡之战北伐!孙策的错误抉择,决定东吴政权的上限!

孙策遇刺:本该趁曹操官渡之战北伐!孙策的错误抉择,决定东吴政权的上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965 更新时间:2024/2/10 6:34:05

建安五年(200年)初,孙策西征凯旋归来,他未作过多休整,而是继续准备新的扩张行动。

从时机来看,孙策的选择并没有问题,这时袁曹双方大战一触即发,是曹操后方最空虚的时候。于是孙策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进取中原。

从孙策扫平江东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义名分是多么重要。

之前虽然已经及时和袁术撇清关系,但这些黑历史一时半会不可能洗白,因此他才会处处碰壁。这也是孙策急于和曹操结盟以求得朝廷封赏的原因,谁让人家掌握着皇帝呢?

如今他和曹操的关系已经逐渐破裂,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对他进行打压是必然的事。与其到时候再陷入被动,不如主动一点,来个釜底抽薪,直接把皇帝抢过来。

而这就是孙策筹划这次北伐战争的目的。

从江东北伐,大约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从濡须口北上,过合肥、寿春,进入淮河一线,第二条则是走东面的中渎水。

一般来说,江东北伐大多是选择第一条路线,拿下寿春后,就可以沿着颍水逆流而上,威逼许昌,这才是进取中原的最佳选择。后来毌丘俭起兵后就是走的这条路线。

然而孙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走寻常路,打算取广陵,走中渎水北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孙策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他打算进攻广陵,实际上就是咽不下之前为陈登所败的那口气,专门给弟弟孙权报仇来了。

反正从广陵北上也并无不可,顺便还能消灭一个死对头,何乐而不为呢?

孙策到底只是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虽然之前在战场上无往不利,不管是勇武还是谋略都是天下豪杰中的佼佼者,但终归还是没有懂得务实不务虚这个道理,这或许就是年轻人的局限性,在所难免。

陈登在广陵,虽然看似距离江东很近,但他实际上威胁很小,否则的话他就不会为了避开锋芒把治所往北迁到那么远的射阳了,他并没有渡江南侵的实力。

因此陈登打不打是无所谓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中渎水北上,对于中原威胁不大,只对攻略齐地有用,这也是当初吴王夫差修建这条运河的目的所在。

就算打垮了陈登,接下来离中原还是远得很,孙策为了个人情绪,做了这本末倒置的选择,着实不算明智。

而合肥与寿春就不一样了,这两座城控制着从长江到淮水的重要水道,也就是说,想威胁中原,拿下寿春是大前提。为了实现突袭许昌的最终目标,寿春远比广陵重要。

机会只有一次,错过就不会再有,孙策这个决定彻底为东吴政权划定了一个上限,以后充其量也就是割据东南以自保了。自从孙策决意攻打广陵开始,一切就已经注定了。

然而当时孙策还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他将军队聚集在吴郡丹徒,在此筹备粮草,为接下来的渡江之战做着准备。

孙策即将北上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手下文武大臣纷纷惊慌失措。这也怪不得他们,孙策的勇名素有耳闻,战绩也是有目共睹,如今本来就形势紧迫,又多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怎么能不心惊呢?

此时唯有郭嘉镇定自若,他说:“孙策在江东杀戮了不少英雄豪杰,仇家自然少不了。而他这个人戒备心不强,纵使有百万大军也都是摆设,如果被刺客盯上,一个人就能干掉他。我看他必定就是这个下场。”

郭嘉说得对不对呢?从结果看,确实一点不错。但这也有些太神了,难道郭嘉是未卜先知吗?

其实郭嘉不可能这么厉害,即使他能准确地看出孙策的性格缺陷,也不可能把他的死法都算出来。

这番话应该就是对众人进行心理安慰,孙策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既然如此干脆给大伙打打气,别被这件事分了心,先集中精力对付眼前最大的威胁袁绍再说。只不过后来他凑巧说对了,于是就被神化了。

郭嘉对于孙策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他在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勇猛善战以及人格魅力的同时,也继承了他的一大缺点,那就是轻敌冒进。

当年孙坚就是因此毙命,而孙策却仰仗着个人勇武,丝毫没有从父亲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之前孙策带着十三个人遭遇太史慈等两人,明明手下都是韩当黄盖等名将,可以一拥而上制服太史慈,他却非得和对方单挑,其实这完全没必要。

对于孙策这种作风,张纮曾提出过批评,他认为:主帅是军队的根本,应该运筹帷幄,不应该脱离主力轻敌冒进,去对付那微不足道的敌人。可惜张纮这番金玉良言孙策并没有听进去。

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若只是亲临前线也就罢了,至少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虽然危险但毕竟也算是尽职尽责,然而孙策却变本加厉,又添了一个打猎的爱好。

打猎本来没什么,自古以来热爱游猎的君王不计其数,但是这个爱好配合孙策“轻脱”的性格,问题就严重了。

一般的君王出去游猎,那必然是带着大队人马前呼后拥。但孙策对安保工作却相当忽视,总是一个人就跑没影了,这就让危险性大大增加。

对孙策这种行为,虞翻看到了其中的隐患,也曾劝谏过,无奈孙策还是没有放在心上,他的大意之举最终导致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

这里说句题外话,其实孙权也有这个毛病,要不是运气好,说不定已经喂老虎了,可他还是乐此不疲。

当然,就算孙策之后没有遇袭身亡,他其实也很难打下许昌。

原因很简单,因为孙策直到四月份还没完成渡江北伐的准备,等他准备好出兵怎么也得五月份了。

然而进军许昌的路上并不是只有陈登一个敌人,拿下广陵后,还得面对下邳、彭城两座重镇才能进入中原,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官渡之战在十月份就分出胜负了,留给孙策的时间并不多,在五个月的时间里孤军深入直捣曹操的心脏,这应该不太可能做到。

因此孙策遇刺一事,并不会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

孙策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视不够,终于酿成了大祸。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在丹徒城中整军备战的孙策倍感烦闷,为了调整心绪,开拓思路,他决定出城去打猎,顺便散散心。

初夏的江东绿意盎然,风光秀丽,望着远处辽阔的江面,孙策心情大好,于是骑着他的宝马往来驰骋,不一会就把卫兵甩开了。然而孙策不知道的是,在这醉人的美景中杀机已然浮现,三个潜伏在此的刺客已经等他很久了。

那么这些刺客究竟是什么人呢?这还得从三年前孙策初定江东时说起。

当时吴郡太守许贡被朱治所败,此人是个野心家,他不甘心领地被夺走,于是打算暗中给孙策制造点麻烦。

他给许昌方面写了一封密信,建议朝廷把孙策召到许昌做官,以免在外面成为朝廷之患。

其实许贡不可能凭这点小伎俩就把孙策赶走,别说入朝做官是孙策肯定不会答应的,朝廷本身也不太可能提这个事。

曹操对孙策一直采取安抚的态度,后来发生矛盾也是迫不得已,他怎么会在自身难保的时候故意激怒孙策呢?因此许贡注定是白忙一场。而更倒霉的是,他这封信还没送出去就被孙策截获了。

孙策拿着信质问许贡,许贡还死不承认,孙策大怒,最后将其处死。

许贡这个人阴险狡诈,不是什么善类,不过这样一个人,却也有心腹死士愿意为他尽忠。他们潜伏在民间,暗中等待复仇的机会。

这一天,孙策在丹徒城外落单,许贡的三个门客准备给他致命一击。

孙策见此三人,颇感陌生,问道:“你等是何人?”

三人回答:“我等是韩当将军部下,在此猎鹿。”

孙策顿时感觉有异,怒道:“韩当地部下我都认识,从没见过你们!”说罢弯弓搭箭,当即射死一人。

其余二人大惊,如今偷袭不成,只能硬拼了,他们举弓还击,正中孙策面颊。

正在这时孙策的卫兵赶来了,将这两名刺客斩杀,这才将受伤的孙策送回去抢救。

有一种观点认为,刺客就是郭嘉派的,否则他不可能把孙策的结局猜得这么准。

其实我觉得这应该不太可能,因为这三个人明确记载就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而许贡尚未和许昌方面取得联系就被杀了,因此双方应该并没有交集。郭嘉和孙策遇刺一事应该是没什么直接联系的。

孙策的大意给了潜藏在暗中的敌人机会,这次他终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一箭伤得极重,很快孙策就陷入弥留之中了。

回光返照之际,孙策对自己短暂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终于意识到单凭武力只能打下江东,却不能统治江东,之前肆意诛戮英豪之举也是大为不妥,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合作比杀戮更重要。

另一方面,在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进取中原的梦想已然成为镜花水月,无论袁曹两家究竟鹿死谁手,江东都无法从中获益了。

现在江东的发展策略只能被迫转向,扩张的脚步要停下来,转而以维持内部稳定为主。

孙氏父子两代人历尽艰辛打下的这份基业,绝不能断送。

而就在孙策用最后的精力为江东政权的将来进行筹划的时候,他的生命也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权寻找一辈子的墓,被考古专家轻松找到,墓主人竟是孙权姐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江西为了修建京九铁路,炸开了一座山,没想到竟炸出了 “江南第一大墓”。 当考古人员进入到墓葬后,不禁被大墓的结构惊呆了,考古人员

  • 许昌里的三国 ‖梁耀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许昌里的三国文·图‖梁耀国“老家许昌”微信号:zgljxc先前读中学的时候,大抵受了史书、戏剧,乃至文学作品的谬传和误导,我印象里的曹公孟德,只是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总觉得这位三国时代的扛鼎人物,不过是个篡权误国的阴谋家,因此对他是没有好感的。其实呢,倘若不是这个曹孟德,就恐怕不会有当时

  • 许昌里的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许昌里的三国文·图‖梁耀国先前读中学的时候,大抵受了史书、戏剧,乃至文学作品的谬传和误导,我印象里的曹公孟德,只是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总觉得这位三国时代的扛鼎人物,不过是个篡权误国的阴谋家,因此对他是没有好感的。其实呢,倘若不是这个曹孟德,就恐怕不会有当时中国北方的大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定

  • 史说三国:三五〇 晋吴绝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孙皓听从了他的建议,迁都武昌,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吴甘露二年、宝鼎元年(266年)三月二十日,吴国派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到晋国吊祭不久前去世的晋文帝司马昭。张俨,字子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博学多识,弱冠时就已经非常有名,历任显职,拜大鸿胪。孙皓对张俨说:“现在南北

  • 三顾茅庐:看刘备如何面试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网络刘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与曹操相比,刘备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不强。刘备意识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性,他心里非常清楚,他要取得快速发展,扩大自己的地盘,急需一位职业经理人来辅佐他。这位职业经理人必须要具备刘备及身边人所没有的条件:有较强的战略眼光;有较强的分析思维;有较强的求职动机;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 对孙策的临终遗言,张昭和孙权做出不同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夜已深了,此时丹徒城中孙策的行辕内一片愁云惨淡,一众文武将佐垂手侍立在两旁,等待他最后的训示。此时这名猛锐冠世的杰出统帅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曾经的赫赫武勋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孙策必须尽快说出自己的遗言,留给他时间已经不多了。目前对于孙策来说有两件事最为重要,首先是确立继承人的人选,其次就是对今后的发展

  • 《三国演义》关羽饰演者逝世,他曾在《大话西游》中演过牛魔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既有观众认为94年的《三国演义》是最经典的,也有观众认为10年的新《三国》是最美的。 实际上,与两者相比,《三国演义》更深入人心。 要说为什么,那是因为光靠演员的角色塑造是比不过新《三国》的。在《三国演义》中,演员对角色的把握非常好,眼神和动作都传达得很好,就像三国人物复活了一样。唐国强的诸葛亮、国

  • 系列讲座 | 白海峰:丝绸之路唯一的关联遗产——张骞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SILK ROADS主/讲/人/简/介LECTURER PROFILE主讲人:白海峰高级工程师,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西北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SILK ROADS讲/座/主/题LECTURE TOPIC《丝绸之路唯一的关联遗产—张骞墓》SILK ROA

  • 同是演关羽,将这10位演员放一起,差距就出来了,其中两位已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年轻的时候,除了诸葛亮以外,还要数关羽的“粉丝”最多,认为诸葛亮的智谋天下,关羽武力强大。在第一章中 罗冠中在描述关羽形象时只用了这30个字。身长9英尺,胡须长2英尺;如果是重枣般的脸,嘴唇脂肪涂层;丹凤安,蚕的眉毛: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影视剧中,扮演关羽的人物众多,他们有的搞笑、有的霸气十足

  • 天堂有了陆树铭, 人间再无活关公。 一壶老酒向天敬, 忠孝仁义留美名。#陆树铭 #关羽 #一代人的经典回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原标题:天堂有了陆树铭, 人间再无活关公。 一壶老酒向天敬, 忠孝仁义留美名。#陆树铭 #关羽 #一代人的经典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