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反常继位推理:或许钻了“禛”和“祯”同音近形的空子?

雍正反常继位推理:或许钻了“禛”和“祯”同音近形的空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661 更新时间:2024/2/11 9:45:02

仔细研究了众多关于雍正继位过程的史料,以及诸多清史大家就雍正继位的考据和结论,我个人亦倾于雍正登基是一桩非常规事件。

在不少雍正非正常继位的版本中,“改诏说”流传相当之广,即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从皇家称谓惯例、书写格式、满汉对应等角度加以论证,证明此说完全站不住脚。

现存所谓康熙传位遗诏用的也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之语,完全不具备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的基础。

雍正画像

因此,诸如这类改“十四”为“四”的低级论调可以休矣。

但“改诏说”偏偏流传甚盛,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疑点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按《清圣祖实录》、雍正本人所著《大义觉迷录》所载,当时隆科多仅仅向诸位皇子宣读了康熙口头传位遗诏,说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并没有任书面遗诏;

第二,所有在场皇子尤其是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都对这一结果表现得十分不解,甚至都失态了。

在大内值班的十七阿哥胤礼听闻消息后惊诧得甚至有点“疯”了,骑着马径直跑回了府邸,这都证明几乎所有皇子都缺少雍正继位的心理准备,更说明他们平时都不认为雍正会能克承大统;

第三,对雍正登基反应更为强烈的,反而是他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她既不接受雍正为其加的皇太后尊号,也不愿意搬到皇太后专属的仁寿宫,雍正继位仅仅半年后就离世了。

乌雅氏的离世,亦有绝食、触柱、吞金等三种说法,无论哪一种,都不太正常。有人认为她这是用决绝的手段表达对大儿子雍正抢了小儿子十四阿哥皇位的强烈抗争。

十四阿哥外形酷似康熙

综合以上三点,雍正的意外继位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种种不好的想法,这其中自然包括“改诏说”,认为雍正系生生抢走了本属于亲弟弟十四阿哥的皇位。

雍正是怎么抢的呢?我认为还是改诏,但改的重点不在“十四”和“四”。

虽然缺少足够的史料作为支撑,我试着用符合逻辑的推理来推演一下,这里又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雍正和隆科多改的是康熙口头传位遗诏。

请大家注意一点,雍正,也即康熙的四阿哥胤禛,这个“禛”字与十四阿哥胤祯的“祯”字,汉语读音完全一模一样。

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弥留之际的康熙艰难、含混不清地对隆科多说出了继位人十四阿哥胤祯的名字,(按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回忆,康熙说出传位口谕时身边仅有隆科多一人),隆科多向诸皇子传达口谕时直接给改成了四阿哥胤禛。

隆科多画像

第二种,雍正和隆科多改的是康熙书面传位遗诏。

这种改法的关键还是“禛”和“祯”。再提醒一点,十四阿哥胤祯这个“祯”字当时用的繁体,即“禎”。

可能受限于已经不能言语,康熙颤颤巍巍地写出了“胤禎”二字,表达想要传位给十四阿哥的意愿。

雍正、隆科多可能还包括上书房大臣马齐等,在“禎”字上动了手脚,就很容易地变成了“禛”字。

可能这也是雍正继位后马上把面孔几乎与康熙一模一样的胤祯改名为允禵的根本原因。

康熙画像

“胤”改为“允”字没得说,为避讳之故,诸如三阿哥胤祉改为允祉、八阿哥胤禩改为允禩、十七阿哥胤礼改为允礼等,只有十四阿哥胤祯改成了允禵,恐怕就不是避讳而是忌讳了。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个人认为,雍正继位很可能走的还是改诏的非正常路子,要么改的口头传位遗诏,要么改的书面遗诏,不管怎么样都是钻了“禛”和“禎”字完全同音、几乎近形的空子。

根据这层逻辑,发生在十四阿哥及其结盟兄弟八阿哥、九阿哥等人身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德妃乌雅氏身上一系列反常行为,或许就不难理解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更多文章

  • 洪秀全府中一件什么,让众妃闻之害怕!曾国藩发感概,你不亡谁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洪秀全谁能想到这么个光辉的人物,攻打至南京后就止步不前,他不仅更名南京为天京,更是在天京城内大兴土木建立了金碧辉煌的天王府,而他自打天王府建成之后就闭门不出,美曰其名是在专研教义,实则迫不及待地享受起了胜利的果实。一、金田起义,创立上帝教。1847年10月,洪秀全在广西与冯云山,建立了拜上帝教。并于

  • 他是康熙帝发小,只因区区35万两白银,让雍正难受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康熙临终前对雍正的评价,康熙雍正人物关系,康熙和雍正谁的功绩好

    因为别看魏大人老年之后一脸褶子,走路三步一摇晃,刀条小脸上只有皮没有肉,看起来就像营养不良的样子。但人家年轻的时候可是一表人才,要身材有身材,要样貌有样貌。这魏大人不仅文武双全,还有胆有谋,要不然也不会成为康熙身边的红人。而且,魏东亭打小读书都是跟康熙一起的,吃喝拉撒也常常一起,说他俩是发小,一点不

  • 《天下长河》大结局:于振甲悔悟,陈潢靳辅成神,康熙依旧是凡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于振甲为啥怒斩亲妈,于振甲,天下长河陈潢和靳辅怎么死的

    陈潢、靳辅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新任河道总督于振甲一意孤行,治河无术,造成黄河再次决堤,用数百万人的性命再次验证了自己的愚蠢,虽然两次跳河自尽却都被救起。他向康熙负荆请罪,康熙却轻描淡写,还暖心安慰他,继续让他治河,只不过这一次,康熙将陈潢临终前写的《河防述要》给了他,于振甲表态务必要按照陈潢、靳

  • 清朝的一幅“见鬼图”,慈禧太后爱不释手,不知她是愚蠢还是无知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慈禧太后照片,一组慈禧太后珍贵照片,慈禧太后珍贵照片还原

    此外,以画作或者故事表达实际的含义,在古代也同样常见。曾经清朝年间就有一幅见鬼图,慈禧太后倒是爱不释手,却不知这纯粹是对整个国家的一种深刻讽刺。普通人不敢看,一是内容十分恐怖,二是画作反映的现实,实在荒谬,荒谬到常人不愿意接受的地步。创作的由来有关这幅见鬼图创作的由来,还要从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中的

  • 顺治晚上梦到一女子,醒来后将她纳入后宫,此女生下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公认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后来的汉武大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也同样是这一荣誉称号的有力竞争者。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虽饱受诟病,但也出现了数位出色的帝王,六十一年没有犯过大错误康熙大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年轻的帝王时光回溯到明末清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虽然年纪尚轻,却很有抱负。165

  • 30岁大妃和代善约会,被小福晋实名揭露,皇太极笑了:汗位是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她不愿意,皇太极带着人包围了她,冷笑道:“大妃若不愿意,我可以用弓箭弦勒死你。”于是,一天之内,后金的大汗和大妃相继去世。大家面面相觑,公开投票,要推举大贝勒代善当新一任大汗,他却连连摆手:“千万别找我!”第二天,代善看着八弟皇太极,笑了:“我要推荐八弟当大汗!”最后,皇太极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成了后

  •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连赞徐乾学两妙,才明白为何留靳辅杀陈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为什么斩靳辅,雍正评价徐乾学,康熙杀了陈潢后悔吗

    文|阿朱啊靳辅和陈潢被逮问入京,看似待遇无差,实则一生一死。虽说都被看管羁押,但靳辅是关在都察院,且与妻儿团聚;而陈潢却被关在狱神庙,是监狱里的庙堂,或刚入狱或赴刑前祭拜的地方。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十几年来,虽以靳辅为首在治河,其实真正的治河奇才则是陈潢。不论是束水攻沙,建减水坝;还是挑中河,导黄入洪

  • 为啥康熙刚死,雍正就将宜妃赶出宫?百年后才知道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宜妃真实长相复原图,宜妃与康熙,雍正为何不杀了宜妃

    康熙十六年,宜妃还是一名普通的宫女,后来,她被康熙看中,自此受到康熙长达四十多年的宠爱。从少年到晚年,康熙对宜妃,可谓是“眷顾至深”。然而,宜妃一介弱女子,因康熙而得势,也注定,她以后将会因康熙逝世而失势。的确,康熙一死,宜妃就被雍正皇帝赶出了皇宫,那么,为什么雍正如此迫不及待,这里面有着哪些原因呢

  • 她14岁入宫,15岁生下皇子,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出于要传宗接代的需要,顺治虽然对自己这位年少的妻子不怎么了解,偶尔还是临幸佟佳氏。佟佳氏倒是也很争气,在进宫一年后,15岁的她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玄烨。因为一直得不到顺治皇帝的恩宠,在生下儿子后,佟佳氏期盼着顺治皇帝能够对她好一点,能多陪陪她。佟佳氏但事实是残酷的,佟佳氏

  • 雍正爱的不是甄嬛?死后要求与年妃葬于帝寝,历史上的年妃很受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中年妃,与剧中的年妃结局相距甚远。年妃是雍正即位后首位贵妃及皇贵妃,她一直深得雍正皇帝的宠爱,为雍正生下了三男一女,但都不幸夭折。后来年妃去世,雍正打破帝后合葬的规矩,执意与年妃葬于一陵。康熙指婚,成为雍正侧福晋《甄嬛传》中,年妃成为雍正的妃子,是因为其哥哥年羹尧的权势而与皇帝进行的一场政治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