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被凌迟,一侍卫冒死将头颅埋在家中,后人17代守护近400年

袁崇焕被凌迟,一侍卫冒死将头颅埋在家中,后人17代守护近400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18 更新时间:2024/1/20 17:54:44

公元1630年9月22日阴雨绵绵,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正发生一件举国关注的大事。

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以通敌卖国罪被押赴刑场凌迟处死。

来自四面八方的老百姓,蜂拥而至,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个卖国贼的下场。

凌迟是古代社会最严酷的刑法,犯人会被刽子手,一刀刀割肉,直到剩下骨架。据说最惨的有三千多刀,疼痛程度可想而知。

当袁崇焕发出声嘶力竭的呼喊声时,观刑的老百姓没有表现出一丝同情,相反,他们拍手称快,大声喝彩。

袁崇焕死后,头颅被挂在城墙上示众,无人敢领。

然而一位袁崇焕生前的侍卫,始终坚信自己的上司是被冤枉的,看到他落得如此下场心如刀割。为了让袁崇焕的入土为安,他冒死将头颅取下,偷偷埋在家中院落。

袁崇焕出生于1584年,在36岁那年考中进士,在福建做了一名知县,从而正式步入仕途。

当时的大明边关,频受后金的侵扰。一心报国的袁崇焕,并不安于在知县位置上碌碌无为,时刻抱有投笔从戎的想法。

公元1622年,袁崇焕进京,利用觐见天皇帝的机会获得赏识并提拔,开始在兵部任职,进而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不久后广宁被后金攻陷,大明上下陷入恐慌,而袁崇焕千里走单骑,一个人来到山海关考察地形,回到朝廷后主动请缨镇守山海关,正式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袁崇焕来到山海关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宁远之战中,他以一万兵力,挡住努尔哈赤的六万铁骑。取得大明有史以来的首次大捷。捷报传来,大明上下,人心振奋,之后袁崇焕又取得宁锦大捷。

两次大捷,让袁崇焕扬名立万,成为人人称颂的抗清英雄。

然而当时的大明朝廷,派系林立,有太监魏忠贤的阉党,还有文臣组成的东林党。两党互相倾轧,朝局错综复杂。立有盖世战功的袁崇焕,不但被奖赏,还被弹劾排挤,袁崇焕悲愤不已,之后辞官回家。

如果袁崇焕就此致仕,至少不会落得最终凌迟的下场。然而崇祯皇帝登基后,重新启用袁崇焕,他再一次奔赴疆场,没想到这一次却是不归路。

袁崇焕最初获得崇祯皇帝莫大的信任,要权有权,要钱有钱,君臣两人一起构想五年平辽的远景。

然而当时的边关局势,远远比崇祯帝想的要复杂,袁崇焕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他也需要时间,崇祯帝却表现的非常着急。

俗话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袁崇焕为了尽快实现平辽大业,需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这些却引起了崇祯皇帝的猜忌。

毛文龙在皮岛领导的一支军队,多年来,是牵制后金的重要力量。然而这支军队,比较特殊,它是毛文龙自己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被毛文龙看作是自己的资产,行为非常随意,不受朝廷约束。朝廷看在他战略价值的份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毛文龙的这支队伍,袁崇焕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样的队伍是把双刃剑,应该统一节制,于是用非常手段将不听命令的毛文龙斩杀。

毛文龙的死,让朝廷议论纷纷,崇祯帝不明视听,开始对袁崇焕不信任,然而此时离当初规划的五年平辽,仅仅才过了两年。

毛文龙死后,后金皇太极,带领军队,绕过山海关,直逼京师。

对于皇太极的这一军事行动,很大可能是皇太极为了离间崇祯和袁崇焕的关系而故意为之,袁崇焕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担忧,于是长途跋涉来救援时,并没有立即进行攻击。

然而京师危机,让朝廷上下吓破胆,朝臣纷纷弹劾袁崇焕,崇祯帝更加猜忌袁崇焕。为了防患于未然,崇祯帝决心处死袁崇焕,于是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

虽然皇帝和老百姓都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然而袁崇焕身边的人却了解他的为人,知道他是被冤枉的。

这位冒死把袁崇焕头颅的埋在家中的侍卫姓佘,他的行为让人感动,大义、忠诚,我感觉用什么溢美的词都不为过。

然而他为袁崇焕的做的还不止这些。

佘侍卫临终前,把家人叫到跟前,他的遗言让家人泪流满面,遗言内容如下:

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二不许做官,三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

于是佘氏子孙就这样遵从父亲的意愿,一代接着一代为袁崇焕守灵。

公元1784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七年,乾隆为了缓和满汉矛盾,体现自己的明君形象,特意为袁崇焕平反昭雪。

《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不仅如此,乾隆还命人寻找袁崇焕后人,无奈没有找到,最后从本家后裔找出一个来续香火,这个孩子叫袁文弼。

此时离袁崇焕被杀已经过去150年,而佘氏子孙一直恪守着先人的遗愿。

乾隆听说佘氏子孙的事迹,大加赞赏,并且专门嘉奖他们。佘氏子孙并没有因为袁崇焕被平反而放弃守灵。此时的坚守,对于佘氏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信仰的坚持和对忠君爱国的精神的守护。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坚守竟然一直延续到现在。

如今袁崇焕的墓位于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

在这个20平米的朴素小院里,不仅屹立着写着“有明袁大将军”的墓碑,还有两个相邻的坟墓。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

最后一位佘氏守墓人是第十七代人佘幼芝老人

佘幼芝老人已经于两年前去世,她是佘氏十七代守墓人中唯一的女性。

正是她的坚持付出,让这份传承得以延续。

1978年佘氏守护三百多年的院落,早已破败不堪,袁崇焕的墓也已面目全非。佘氏家人也出现不同的声音,认为佘氏做到现在已经仁至义尽,没有必要再继续守护。

然而佘幼芝坚持这份传承,四处奔走,希望袁墓可以修复。她的付出没有白费,历经14年,袁墓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在1992年被修葺一新,并且向社会开放。

袁墓对外开放后,佘幼芝老人,坚持自己清扫和守护,继续坚守着。

从1630年到2020年,佘氏子孙十七代人,为袁墓守护了近400年,这种精神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佘氏子孙的这份坚守,正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体现,中华文化的体现,袁墓得以完整保留,被后世参观膜拜,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在这里向佘氏家族表达我深深的敬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假如赵构不勒令撤军,而是支持北伐 ,岳飞能恢复中原直捣黄龙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金人最开始选中张邦昌作伪楚皇帝,后来又以建立伪齐政权为诱饵,诱使宋将杜充降金。当金军撤出江南北归后,又在被其占领的山东、河南一带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国号“大齐” ,册封宋降臣刘豫为皇帝。金人傀儡刘豫建立的政权,被史家称作“伪齐”。此后,在金国和南宋之间横亘着“伪楚”和“伪齐”两个小王国,或伪政权,宋

  • 1973年安徽发现包拯墓,墓内只有一座金丝楠木棺,墓室内十分寒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钢铁厂 前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安徽合肥的一处钢铁厂,工人们在建造石灰窑洞的时候,意外地挖出了一座古墓,当地的考古专家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迅速地赶到了现场。 包拯剧照 到达现场后,就听见现场有人在议论,说这座墓是包拯的墓葬,专家听后兴趣大增,便立刻对这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工作。 保证剧

  • 电影《满江红》里,秦桧为啥不认为自己是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只说这部电影里面的秦桧吧。首先,替身将一个完整的形象分解成不同的镜像。我觉得他的替身梗非常巧妙,因为有很多事情不是他自己去完成的,而是他的替身去完成的;他的替身呢,又是一个执行命令的工具。所以这两相交错起来,一个完整的秦桧没有获得对于整个事件完整的真相,那么于是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平庸之恶,导致

  • 被灭10族的方孝孺到底有多冷血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我们先从方孝孺说起。方孝孺是浙江海宁人,自小聪慧,被誉为神童。其父方克勤是一代清官,洪武四年任山东济宁知府。然而,清官并非都是有好下场的。在明初的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中,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杀。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方孝孺被建文帝看中,召到南京当了帝师。在辅佐建文

  • 《明史》记,“能埋尸者,官给银四分”,明朝的救荒举措超过宋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作为中国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中央集权王朝,文治武功,都堪称典范,是很多国人的情感归属和精神留恋处,但明朝其实是个多灾多难的王朝,其灾之多,让后世许多研究者都不忍卒读,在灾荒之下,明朝的救荒成了维系一个王朝的根本举措之一,也成了我们了解这个风云多变的朝代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一、旷世灾情与推崇儒家孝文

  • 义军内斗,李自成诛杀罗汝才-明末史之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自成杀罗汝才的恶果,历史上真实的罗汝才,罗汝才

    献忠因兵败受抚,驻兵谷城,汝才亦诈降。自成潼关兵败,仅十八骑撞围而出,投献忠。献忠以为自成将来必与己争天下,遂起杀心,汝才竭力活之,自成得脱。献忠汝才亦再次起兵举义。因献忠蛮横,汝才北上,与自成并营,连败官军,自成称“奉天倡义大元帅”,汝才次之,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后献忠惨败于秦良玉,投到汝才

  • 李自成的大顺为何只存在四十多天就覆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644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当时的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内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外有关外的满族人虎视眈眈,四个政权一时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但这个平衡也极为不稳,一时间风雨欲来人人自危。李自成在3月带兵进攻大明王朝,平衡局面瞬间被打破。李自成的大顺军充分抓住了繁徭苛税的重点,喊出了只要参

  • 据《战国策》记载,宣太后临终时,提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要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国历史上的芈八子、宣太后不仅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女人。作为秦惠文王的后妃之一,芈八子地位不高,生子不多,儿子嬴稷也被送到燕国做人质,可见,她并不怎么受宠爱。秦武王意外死亡,嬴稷艰难即位后,作为生母,芈八子这才风光起来,并开始临朝称制,史称宣太后。此时,宣太后

  • 为什么民间会把比干供奉为文财神,比干和财神究竟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极力进谏,反被挖心一个国家要繁荣稳定和谐,首先要富起来,同时也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从这个角度来看,毕干提倡减赋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铸。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富裕强兵的目标!因此,在商纣王统治的早期,这个国家非常强大和繁荣。虽然商纣王也有他的统治能力,但比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纣王

  • 周武王的战略分封:北有燕国,东有鲁齐,南面有谁?十年前才揭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周武王分封诸侯一览表,燕国为什么坐拥60万大军,秦国赵国燕国楚国是哪些地方

    根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之后,先后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只有极少数外姓之人,可谓是“皆举亲也”。然而,周武王并非随便分封,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分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边疆或商人势力较大的地区,比如将召公奭分封在了北面燕国,将周公旦分封在了鲁国(鲁国初期应在河南鲁山一带),将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