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为何如此乱糟糟?一盘散沙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朝代注定会如此

东晋为何如此乱糟糟?一盘散沙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朝代注定会如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654 更新时间:2024/2/11 21:59:45

东晋疆域

而像东晋这样从开国到亡国,皇帝从未掌握朝政的朝代,东晋也是历史上独一份,先后有王氏、谢氏、庾氏、桓氏共同支配着朝政,可以说东晋也是门阀政治发展的巅峰时期,为何东晋的这些世家大族可以凌驾于皇权之上?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开国的根基就是各个势力妥协的结果。

东晋军队

司马睿的幸运

之前说过,西晋因为司马氏彻底击碎了天下人的信仰,导致司马炎只能一手靠权力笼络司马氏皇族,一手靠钱财笼络官员,但这种靠权力和金钱维系的朝廷注定不会长久,所以在他儿子司马衷当政的时候各个司马氏互相争权夺利,最终酿成八王之乱,整个西晋因为八王之乱打成一锅粥,酿成五胡乱华的局面,最终东海王司马越笑到了最后,一手保持了朝政。

八王之乱

这时候的司马睿在干什么呢?他在打酱油,虽然司马睿也是西晋的皇室,不过血统比较远,不是司马师司马昭这一脉的,虽然祖父司马伷也是司马懿的儿子,但他们这一支在西晋朝廷中几乎没有任何势力,因此八王之乱各个司马氏打成一锅粥的时候,因为血缘疏远且没啥名声的司马睿几乎没有牵涉其中,连参与酱油都没资格打。

司马睿

司马越执政后,转头一看,这边还有个司马氏的小老弟呢,没有参与八王之乱、名声也不显,看上去也不是有什么能力的人,没法威胁到自己,索性将他安排到建业把,于是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驻扎建业,至此司马睿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逐渐接纳的江南士族

不过司马睿毕竟没有太多名声,魏晋时期,大家靠的就是名声,只要你有名声,大家都会前来投靠,毕竟花花轿子众人抬,大家名声可以得到更高的提升,但是司马睿不同,人言微轻,江南士族根本没把他当回事,虽然司马氏历经八王之乱后名声烂大街,但好歹也是皇族,但司马睿在建业到了许久,一个名士都没来登门拜访。

好在司马睿身边还有一个好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导,司马睿担任安东将军的时候请他担任安东将军司马,对他言听计从,而王导也全心全意辅佐司马睿,但除了王导之外,司马睿身边没有其他士族的支持,于是王导想了一个办法,让司马睿出游的时候,自己骑马跟随,毕竟王导是当时著名的名士,江南名士看到王导这样屈尊,大为拜服,于是逐渐认可司马睿在江东的存在,先后成为司马睿的幕僚。

名士王导

这其中就有当时江南士族的领袖顾荣,顾荣是三国时期吴国丞顾雍孙子,东吴灭亡后入仕晋朝,经历了西晋时期各种乱局,后来辞官归乡,此时西晋末年朝政混乱,在江东的陈敏想要孙权割据江东,但却没有得到江东士族的支持,于是准备灭掉江南士族,以绝后患。

顾荣

顾荣听说后,就劝说陈敏,最终让陈敏得以放弃,但和江南士族的矛盾一直存在,最终顾荣联合其他江南士族一起攻打陈敏,结束了陈敏之乱,也因此顾荣成为江南士族的领袖,也是因为陈敏之乱结束,司马睿才得以作为宗室镇守江东,加上顾荣成为司马睿的幕僚,江南士族也最终接纳司马睿了。

司马睿和江南士族的小心思

江南士族为何会接纳?

为何江南士族会接纳呢?倒不是司马睿多么举世无双,实在是大家都乱怕了,好不容易安定一点,倒不如大家一起合作让江东保持相对安定的局面,毕竟前有八王之乱,后有陈敏之乱,天下搞的一团糟,为了让自己家族在乱世得以保全,才抛弃成见,最终成为接纳司马睿的真正原因,而司马睿也投桃报李,见大家支持自己,主动吸收江南士族进入幕府,双方互赢。

衣冠南渡

司马睿的小心思

除了江南士族进入自己的安东将军府之外,司马睿还有大量南渡过来的中原士族,这些中原士族基本都有在朝廷任职的经历,因此南下后基本都被司马睿全盘接受,除此之外,司马睿还有当皇帝的心思。

虽然目前朝廷还有名义的皇帝晋怀帝,但是早已名存实亡,在相对和平的江东不仅有皇族司马睿,还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因此司马睿得到其他人的关注,关注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三公之一的司空刘琨,虽然司马睿半夜也有想称帝的小九九,但是没有合法性,因此只能想想,而刘琨则不一样了。

晋怀帝被俘后过的凄惨

刘琨之前和石勒交战,战败后投奔鲜卑段氏,再后来晋怀帝被俘,寄人篱下的刘琨后主动劝进司马睿,给司马睿日后称帝提供了极高的合法性,毕竟当时三公位高权重,是可以决定皇帝驾崩没有指定继承人从而决定皇帝人选的人。

不过司马睿虽然被劝进,但目前仍然还不能称帝,因为晋怀帝被杀后,在长安的司马邺即位,为晋愍帝,名义上司马睿还是晋愍帝的臣子,这时候司马睿称帝怕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因此他一直等机会,江南士族也在等机会。

矛盾重重的安东将军府

对于江南士族而言,司马睿始终只是外来者,不然这些士人一开始也不会如此排斥他,后来虽然接纳,但是如果涉及到根本问题的话,当地士人会直接选择不合作,这种不合作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东晋朝廷。

东晋士族

其次,就是中原士族和江南本地士族的矛盾,在魏晋时期,中原士族是很看不起江南士族的,双方一直互相看不顺眼,后来中原士族南渡后,虽然大家都在安东将军府下,被司马睿收入囊中,但双方的矛盾一直存在,根本不会同心同力,因此安东将军府内的矛盾远远大于任何外部给他的压力。

而司马睿也有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他需要南渡的曾经在朝堂任职的中原士族在名义上的支持,一方面又需要本地江南士族的支持,因此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如何任用这些人,也是问题,因此整个安东将军府虽然一团和气,但是大家各有各的心思,也有各自的想法,也因此东晋主动北伐的次数少得可怜,也只有桓温和刘裕主动北伐,但这两个人又是东晋数一数二的权臣,第一个差点终结东晋,第二个直接终结东晋。

东晋士族

不过好在大家都有一个目标,这就是“克复神州”,也就是北伐收复失地,靠着整个目标,大家和和气气地在一起,不过这也仅仅知识一个口号,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希望,毕竟司马睿和江南士族真的没有打算去北伐收复失地。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即位后被困在长安,西晋在北方已经没有任何统治力,因此令在建业的司马睿出兵北伐,但司马睿却以江东初定,无力北上为由拒绝,不过司马睿虽然不准备北伐,但是朝廷命令不可违,于是派一心想要北伐的祖逖前去支援。

闻鸡起舞的主角祖逖

不过司马睿却没有给祖逖太多的支援,给了一千人的口粮和一些钱财,不给装备铠甲,然后让他自己招募士兵去北伐,结果祖逖带了自己一百多名部下就去北伐了,结果自然是失败。

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被汉赵刘曜攻打,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下最终投降,消息传到建业后,司马睿立即决定出征北伐,不过却因漕粮逾期而未能成行,虽然司马睿杀了督送粮草的官员,且王导等人也因为无法出征而上书请辞,但司马睿却没有答应,以自己失误而导致结束了这次争论,最终还是没有北伐。

总而言之,北伐收复失地只不过是当时安东将军府的一个口号,一个稳定人心的口号。

毫无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太兴元年(318年),晋愍帝被杀,消息传到江东后,司马睿在群臣的劝进下即位,史称东晋,而司马睿也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不过司马睿的这个皇帝以及东晋政权的诞生都离不开琅琊王氏的支持与谋划,也因此琅琊王氏的势力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巅峰,甚至一度超过的皇权。

司马睿画像

当时王导主内,政令皆有己出,王敦主外,负责征伐,一文一武,至此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彻底和皇权平行,至于开国皇帝司马睿?他几乎没有存在感,政令都不出宫门,不过也没办法,司马睿之所以可以称帝,琅琊王氏功不可没,尤其是王导和王敦,一文一武,这是司马睿可以称帝的最大的资本。

王敦

不过好在王敦为人谦和,时时刻刻谨守臣子的本分,从不逾越,当初司马睿为了感谢王导的支持,在登基的时候拉着王导一起坐在皇位上,接受百官朝拜,不过王导却极力推辞,不敢僭越,同时王导能力优秀,居中协调各方势力,受到各方势力的信赖,是难得的宰相之才,不过对于这样安分守己的臣子,司马睿却不是很放心。

司马睿的夺权与王敦之乱

自从当上皇帝后,司马睿开始有意识地排斥王导,当然他的目的是整个琅琊王氏,不甘心皇权旁落,也因此开始悄悄的解除王导的一些职务,让他远离朝政,虽然王导好说话,但是在外的王敦可就不好说话了,听闻司马睿的小动作之后,王敦直接不客气的给司马睿写了封信,指名道姓的说司马睿忘恩负义。

不过这封信首先是被送到王导府上的,王导看到后直接按下不发,结果王敦直接送信给司马睿,司马睿看到后虽然生气,但却没有直接回复,直接派了两个亲信以北伐的名义出镇防备王敦的进攻,这让王敦气的够呛,于是直接起兵并且还发布檄文,说司马睿昏庸不堪,堪比商朝的太甲,这让司马睿怒不可遏,太甲可是被大臣伊尹放逐三年的,这意思是王敦要幽禁自己了,因此下令亲自讨伐王敦,并且说能杀掉王敦的,赏五千户侯。

王敦之乱

早些年王敦还顾忌祖逖的,此时祖逖已死,没人可以制衡他,因此司马睿口号喊得很响,结果败得一塌糊涂,王敦直接攻到建康,皇宫里的人也四散逃离,脸上挂不住的司马睿派人向王敦说和,说为了天下,就此罢兵,如果不行,那他就回琅琊,另选贤人,当然这是场面话而已。

不过王敦并不是想要篡位,他仅仅只是教训一下司马睿,然后跑到王导府上,直接找王导说话,怪王导之前没听他的话非要选司马睿,结果搞得现在这个局面,而王导其实也不好过,其实王敦起兵的两个月内,虽然很多王氏子弟溜出了城,但是王导身边还有几十号人,为了保全整个王氏一族,他每天都提心吊胆的跪在宫门口请罪。

王与马共天下

不过司马睿也没为难王导,并且为了安王导的心,将自己用过的节仗赐给王导,并且嘱咐王导以后辅佐自己的太子,这边王导相安无事,王敦的气可不会这么快消了,于是他打算废掉太子出出气,结果遭到群臣反对,反对的也是各个家族有头有脸的人物,于是王敦一看大家都反对,那就算了吧,直接就带兵走了,他本来就是教训一下司马睿的,目的达到了也就走了。

王敦之乱的影响

历朝历代,作乱可是大事,基本都是要夷灭三族的,但是王敦作乱却没有任何的惩罚,要知道王敦第一次作乱后,后面又来了一次,而且这一次,王氏还是在王导的庇佑下一点事儿都没有,虽然一部分王氏子弟投靠王敦,但最终还是都被赦免了,两次王敦之乱,身处风暴中心的王氏家族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风波过后依旧是东晋的顶级世家大族,并且持续了上百年。

桓楚

而这次王敦叛逆行为也为后来东晋灭国埋下了祸根,因为相同的事情在几十年后继续上演,比如桓温后来也做了和王敦几乎一摸一样的事情,不过桓氏比王氏还要更狠一点,桓温的儿子建立桓楚废晋帝自立,后来虽然被平定,但是在平叛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刘裕趁机崛起,最终代晋自立,开创南北朝时代。

刘裕北伐

东晋为何如此

和其他朝代相比,东晋的开国并不是一个靠武力建立的朝代,它是各方利益相互妥协以及各个势力平衡中所建立的一个极其虚弱的朝廷,并且深刻的影响了东晋此后一百多年的运行轨迹,朝堂都是世家大族轮流执政,皇权成为附庸,而且一直延续到东晋灭亡,虽然东晋的一些皇帝想要夺权,并且招募流民成立北府兵,但最终却成为刘裕崛起的基石。

晋孝武帝司马曜是东晋唯一掌权的皇帝

虽然之前说王敦之乱整个王氏都没遭到打击,这是因为司马睿根本无力去纠正这种历朝历代都是大罪的叛乱,因为司马睿之所谓可以称帝,靠的就是琅琊王氏的鼎力支持,要是没有琅琊王氏,就没有司马睿,更不可能有东晋,本来东晋建立就是运气使然,首先司马睿被恰好派到扬州,跟随的琅琊王氏里恰好有王导和王敦等真才实学之人,后来司马睿驻守建业,恰好又是远离中原战乱之外的安宁之地,而王导的能力恰好平衡江东各族和中原士族的势力,靠着各种恰好,最终东晋得以建立。

刘裕直接终结东晋

因此东晋的建国本来就是一盘散沙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朝代,加上之前王氏对东晋建国的莫大助力,也注定了东晋王朝根本不可能对王氏有什么作为,既然没什么大的动作,王敦自然也会有第二次叛乱,一错再错,没有任何损失,也因此导致后来桓温同样这么干也没太大损失,彻底陷入循环,最终循环不下去,被刘裕结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岳飞书法,非一般的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湖南书法高考培训到长沙书法高考培训基地-东方星书法高考集训 1103年3月24日,民族英雄岳飞出生。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词作《满江红·怒发

  • 为什么五代十国的那段历史很少被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代十国为什么不被历史承认,历史上五代十国的事件,五代十国的历史经过

    首先,叛乱与纷争危害统治者地位。唐朝灭亡后的第一个朝代是后梁,后梁的皇帝朱温本是唐朝的宣武节度使,但在公元903年的时候朱温杀进长安,自立为王。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不少地区都出现了相似情况,很多节度使效仿朱温,引起战争,称王称帝,朝代更迭非常频繁,百姓生活在战乱和死亡之中。由此可见,五代十国的叛乱和纷

  • 马云说不喜欢钱原来是模仿朱元璋! 盘点历史上那些霸气犀利言语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2.刘邦:“大风起兮尘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4.苏武:“南岳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5.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8.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惟恨古人不见吾。知我者,二三子”。我国

  • 东晋南宋都在教科书有一席之地,为什么南明少有人提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东晋和南宋都是中原王朝“南渡”之后的延续,并且都在历史教科书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明朝灭亡之后有没有相对应的“南明”呢?其实是有的,但南明的“存在感”向来很弱,而且基本不被历史教科书所提及,影视剧对这段历史也很少涉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南明没有历史教科书中的一席之地,而且很少有

  • 盛极一时的东林党为何被后世诟病?它在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林惨案,客观评价东林党,吴兴东林未来发展

    燕王朱棣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篡位夺权后,将各地藩王圈养起来,没有军权,只拿朝廷拨款来繁衍生息,于是每年仅养藩的钱就是国家财政的大头,目的也是为了保证皇权不会旁落,而后成为导致明王朝财政困乏的一大重要原因,提到明朝末期的乱象丛生,就不得不提明末的著名党派斗争,虽然王朝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派系争斗发生,但

  • 不得不说的五代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钱币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导致藩镇割据。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先说五代:(1)梁晋对峙 朱温称帝后一直视晋国的李克用为死敌,发生著名的‘潞州之战“。李克用因忧劳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灭了后梁,改国号后唐。(2)李存勖沉迷于戏剧艺术,不理朝政,后唐走入内乱,

  • 王来聘在怎样的背景下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来聘,明代首位武状元王来聘,明朝十大传奇人物排名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向来都讲究以文治国,而以武功戡乱,武状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他们所代表的往往是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但是,自唐朝藩镇之乱后,因为害怕武人的崛起,后世王朝大多采用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这样的情况下,造成了后世王朝文化昌盛,而军事孱弱的局面。同时,也使得武状元这个集众多光

  • 为什么会发生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这一套说辞价值太完美了,完美的不是政变而是李世民,李世民在这套说辞里简直是个完美到不能再完美的人,一直忍耐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陷害,一直忍耐自己父亲不管不问。最后为了自保才发动政变。这一整套说辞,完美到让人不得不怀疑,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后曾经多次插手史官的工作,好几次巡视史官的工位并且多

  • 深度解密中国导演为什么很少拍明朝的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导演为什么少碰明朝戏,为什么关于明朝的影视剧比较少,为什么导演都不拍元朝的戏

    明朝其实有很多的大事件,但是相比于清朝,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却很少。提起明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黑暗、压抑,看不到希望的一种感觉,也因此,现代的导演们不想把明朝的故事搬上大屏幕。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电视剧的消费群体,一方面是对明朝没有特别的感觉,就认为是一个普通的朝代而已;另一方面是文化差异。而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杨玉环杨贵妃、安史之乱跟杨贵妃有多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玉环与杨贵妃是同一人吗,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唐朝第一美人杨玉环

    总体来说杨玉环是始于安史之乱而又终于安史之乱,杨玉环原本是寿王李帽的妃子,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媳妇,那就有人问了,既然是自己的儿媳妇,那为什么唐玄宗李隆基还要将杨玉环纳为妃子,这岂不是乱伦了,但因当时唐朝盛行的文化道教文化,李唐认为他们是老子的后代,而道家的思想跟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变个花样暗箱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