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的关东士族有多强?为何敢和皇权叫板?

唐朝时期的关东士族有多强?为何敢和皇权叫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862 更新时间:2024/4/8 9:17:13

然北方士族一直到隋唐时期依然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比如关陇集团和关东士族。关陇集团暂且不说,隋唐皇室都是由其而来。位高权重如唐时宰相薛元超,曾叹道“此生所遗憾者,未娶五姓女”,所谓五姓,即关东士族中的李、崔、卢、郑和王。就连贵为至尊的唐文宗,想为自己的公主在这几家里找个驸马,都不能如愿,人家就差直接说,“你们李唐皇室不配和我们联姻”了。这些关东士族是有多强?到了唐朝还敢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士族

一、关东士族的代表—“五姓六望”

1、“五姓六望”在唐朝建立前的底蕴

所谓“五姓六望”,即“五姓七望”中除去陇西李氏的关东六大世家,分别是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和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其中赵郡李氏起源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战国李牧,早在西晋时期,李牧的十七世孙李楷担任治书侍御史,后逢赵王司马伦篡位自立,“八王之乱”进入高潮,李楷为避祸乱,举家迁至赵国平棘县(今河北赵县一带)定居,由此为赵郡李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赵郡李氏在南北朝时期迅速壮大,坐拥大量坞堡,有“坞堡之王”的称号,想当初李作为赵郡李氏小小的一分支,凭借着自己经营出来的坞堡,在北魏后期以一己之力,力扛葛荣十万大军。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均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卿大夫崔明。史载崔明的十六世孙崔意如有二子,分别定居于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和涿郡安平(安平后属博陵郡管辖,今河北安平县),后续因此形成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五姓七望

博陵崔氏自西汉昭帝始,便实现了“世吏两千石”的小目标,至东汉后,名人辈出,跻身于名门。清河崔氏也不知道是不是史料遗失的原因,一直到东汉末年才有崔林崔琰这种被列入史籍正传的代表人物。这两支崔氏在南北朝时期均为一等一的豪门,有“儒家文林”、“文宗”等美称。范阳卢氏来源于东汉名臣卢植,不过早在卢植之前,秦汉交替之际,卢植的先祖就已经到涿县(后属曹魏范阳郡,今河北涿州)定居。

卢植后裔均为官宦世家,在北魏时期一度被誉为“北州冠族”。荥阳郑氏来源于西汉大臣郑当时,郑当时曾在汉武帝时期担任“九卿”之一的大司农,后举家迁至河南郡开封县(西晋时属荥阳郡,今河南开封)。东汉时期,荥阳郑氏人才大爆发,一跃成为高门大族。太原王氏来源于东汉王柔和王泽两兄弟,东晋南北朝时期先仕东晋,后王慧龙逃亡北魏。这六大世家可谓是源远流长,实力惊人。

东汉卢植(刘备恩师)

2、“五姓六望”在唐朝时期的强大

士族玩的是圈子文化,顶级的和顶级的玩,次顶级的和次顶级的玩,像关东五姓这种顶级圈子,是很注重团结性的,他们彼此之间通过联姻等方式结成紧密关系,轻易不与其他家族通婚,最大程度上保证他们所掌握的各种资源不流失。举个例子来说,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浩在北魏早期红得一塌糊涂,后来因为卷入“国史案”而被灭了族,好在清河崔氏与众多顶尖士族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在他们的帮助下方才快速回血,重新跻身豪门。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六大世家再加上陇西李氏抱起团来得胜过多少个诸葛亮?据相关史料所载,赵郡李氏在唐朝时期共出了17名宰相,其中包括与商鞅和诸葛亮等名相齐名的李德裕。博陵崔氏虽说在唐朝时期出的宰相比赵郡李氏少2人,不过其中有参与神龙之变的崔玄暐,为李唐的兴复立下了大功,待到中晚唐时期,时人称博陵崔氏的第二房为“士族之冠”。

李德裕会客图

清河崔氏在唐朝时期出的宰相比博陵崔氏少3人,千万别小看这12人,要知道曾经在在东晋时期与司马氏“共天下”的琅琊王氏在唐朝时期只出了4名宰相,清河崔氏是琅琊王氏的3倍了,这要换在东晋时期,简直难以想象。这两家崔氏如果加起来,在唐为相者就达到了惊人的27人,唐朝一共才22位皇帝,平均每位皇帝在位时期出1名宰相还有多的。如果以五品官为线,他们在唐朝一共出了400多名五品以上官员,恐怖如斯。

范阳卢氏在唐朝时期出的宰相有8人,俗称“八相佐唐”,且其中绝大部分的官声都很不错,比如卢怀慎、卢商和卢翰,素以勤勉著称,堪为“贤相”。荥阳郑氏在唐朝早期没怎么在仕途上发力,到了中期后,持续出现了11名宰相,门生故吏不计其数,人称“郑半朝”。太原王氏在唐朝时期与李唐皇室频繁联姻,从李渊把妹妹嫁给王裕开始,李世民把女儿嫁给王敬直,李治和李隆基的原配皇后也都是出自太原王氏。

郑氏三公

二、唐朝对关东士族的打压手段

1、编纂《氏族志》

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愿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在某处地方得不到彰显,尤其是像李世民这种有抱负的君主。李世民眼界高远,对关东士族的力量颇感忌惮,可他不敢像李广那样“野蛮施工”,也不愿意像北魏勘定“后族四姓”那般去团结他们,因为那样只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故而选择了偏中庸的做法,令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高士廉主持修订《氏族志》。高士廉作为出身渤海高氏的士族子弟。

同时,他还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在李世民看来,高士廉能够把握皇族、关陇集团和关东士族之间的关系,在减少矛盾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削弱关陇集团和关东士族的影响力。李世民为了让高士廉能够有效贯彻自己的思想,还把关陇集团的代表—出身于京兆韦氏的韦挺,江南士族的代表—岑文本派给高士廉做副手。然而高士廉依然没有正确领会李世民的意思,在第一次勘定结束后,按照传统习惯,把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一。

高士廉雕像

李世民对此相当不满,不得已直接挑明了意图,给高士廉定下了基本原则,那就是皇族第一等,外戚第二等,士族第三等。这里面的分等,简单来看似乎只是名誉,其实能影响所分蛋糕的多寡,将皇族排在第一等,目的是让皇族在宗族社会的环境下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将外戚排在第二等,则是通过附庸在皇族周围的外戚家族,将皇族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另外,士族排在第三等,自然会想着竞争第二等,这样的话,李世民就能一石二鸟,既增加了士族之间的内耗,又巩固了皇族的核心作用。最关键的是,李世民通过《氏族志》将一些已经没落的寒门提升为新士族,让他们与“五姓七望”这种老牌士族去博弈,李唐从而扮演“渔翁”的角色,坐收其利。李世民之后,李治和武则天也都这么搞过,不断将一些没落士族和寒门往上抬。

寒门出身的宰相—狄仁杰

2、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唐朝之前,隋朝对士族的力量也是忌惮不已,为此推出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建立之后,对这两个制度进行了补充和优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所谓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所谓六部,即礼、吏、户、刑、兵和工部。三省六部制相比于早前的九品中正制来说,对岗位分工无疑更加具体化,仅三省就将以前宰相的审议、决策和执行三项核心权力进行了分割。

三省之间、六部之间、三省和六部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牵制的关系,有利于皇帝对朝廷各项事宜的掌控,防止哪家士族因为身居高位而利用手中权力进一步壮大自身,进而对皇权造成威胁。至于科举制,唐朝初期着实是花了些力气,可因为当时还是初创阶段,效果并不明显,直到武则天时期,科举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士族与寒门之间方才有了一轮洗牌。

三省六部制

不过从整个唐朝的科举制情况来看,士族并未因此而受到致命打击,因为唐朝录取名额比较有限,且士族有着长期以来的文化优势,在考科举上比寒门也厉害得多。好在科举制除了入仕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影响,那遍是婚姻观。士族阶层以前奉行的是“等级内、身份内通婚”,士族坚决不与寒门通婚,然而正因为唐朝进士稀少,物以稀为贵,进士成了打通士族婚姻通道的法宝。

进士会得到朝廷授官,且进士出身的官员一般都会仕途顺畅,仕途的顺畅又会提升门第的档次。士族在选择联姻对象时,很难不考虑进士,毕竟比起血缘来说,朝廷上的话语权才是士族发展的根本保障。纵使士族考科举再厉害,寒门子弟考中科举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因为除了家学以外,还有越来越兴盛的学校教育。一旦寒门和士族之间通婚,士族以前的那种抱团就会松动。

唐朝科举

结语

综上所述,关东士族虽说在东晋时期不如那些南渡士族威风,可他们并未停步不前,相反,他们在纷乱的环境下养出了比南渡士族更有生命力的韧性。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即使遭受了各种打压,可他们依然不至于彻底熄火。另外,唐朝是比较兼容并蓄的王朝,虽说对士族有一定的打压,可并不是说非要灭了士族。

直到黄巢之乱和宋朝的大规模科举,关东士族的神话才算是被终结了。不过神话终究是神话,他们的存在为华夏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文化方面,这些士族里面,哪家没出一些文学家、诗人、教育家的?

参考文献:

《新唐书》

《资治通鉴》

《中国通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让大臣举荐新太子,张廷玉举荐废太子,被康熙夸得不好意思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与众皇子大臣讨论推举新太子人选,看到百官的奏折之后,便一直在问有没有推举二阿哥的人,事情正在朝着张廷玉预测的方向进展,而佟国维马齐则意识到大事不好。就在康熙的话刚刚停下来时,张廷玉立即站出来,并且递上奏折,表示推举二阿哥胤礽为太子。满朝推举新太子的官员之中,没有一个建言复立废太子的大臣,反而是一

  • 谁说女子不如男?看唐朝女子如何展现女性魅力,大放异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一、展现时代特色的唐朝女子服饰现在我们想观瞻领略一下前人风采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影视作品、文物博物馆、网络视频等等都可以成为渠道。这里要批评一些影视作品为了博眼球枉顾史实,通过出土的文物和文字记载,足以证明像半露酥胸这种情况并不是当时女性的统一标准。我们从出土的唐代陶俑可以发现,唐代传统女子服装

  • 年羹尧被杀是因雍正忌惮?他还犯了一致命错误,皇帝不杀他都难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雍正杀年羹尧真正原因,年羹尧为何被雍正杀死,年羹尧会杀雍正吗

    年羹尧,清代名将,安徽怀远人。公元1679年出生,只比雍正皇帝小了一岁。汉族出身,最终能成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册封朝廷一等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能说,他付出的比普通满人还要多。年轻的年羹尧是有“才识”的,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位后来以武力闻名的大将军实则是进士出身,按照清代制度,“进士出身”为全国

  • 清朝士兵衣服上“兵”和“勇”有什么差别?原来地位相差这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时期,男子的基本衣着首服是巾帻,巾帻的样式和颜色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年龄和职业等。比如文官主要戴介帻,武官是平巾帻,仆役戴绿帻,武吏戴赤帻,没成年的男子戴无屋帻等等。除此之外冠帽是官员才有的物品,不同的官员戴的帽子不同,不同的场合也要戴不同的官帽,有非常多的讲究,也不一一详述了。值得一提的

  • 唐朝的休闲活动为何这般繁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生活很幸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官职品级一览表,唐朝有多繁华到什么程度,唐朝简介

    引言:人的生活是需要不断变化的,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余,人们一定需要部分时间来放松大脑,舒畅身心,达到动力和压力的平衡。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繁荣的时期,人们的休闲活动也会更加繁荣。从中国古代的时代发展特征来讲,唐朝的休闲活动算是相对繁荣的小高峰了。不管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底层百姓,人们都

  • 康熙支走宠爱的十四子,传位给四子,其中原因雍正可能理解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清朝有十几大悬案,其中之一的那就是雍正继位,这也是围绕史学家几十年所解不开的一个谜团,雍正当时到底是如何继承皇位的?在康熙年间,太子两废两立,使得九王夺嫡变得异常惨烈,其中分为了三个党派,一党是太子党,二是老八党,三史老四党。结果就很明显了,使用这一倒赢得了最后夺嫡的胜利,成为了清朝的皇帝。但是

  • 明明是老八集团的势力最大,为何面对单薄的雍正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这个九子夺嫡,是康熙的九位皇子,也就是九位阿哥,分别是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其中九阿哥,十阿哥是支持八阿哥的,十三阿哥是支持四阿哥的。其中最强的自然是太子二阿哥,二阿哥的生母是仁孝皇后,有天然的优势,于是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阿哥被

  • 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13年做了哪些事儿?最终成就了李世民的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仁寿四年七月(即公元604年),晋王杨广登基,年号大业。因其在位时好大喜功、荒淫无度、且为政不仁,穷兵黩武,以致劳民伤财,天下苦役。所以,杨广死后,其谥号被评为“炀”。隋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贵族也相继发动叛乱,战火燃遍天下。其中,河南、河北和江淮的反隋势力最为强大,代表人物则为李密、窦

  • 康熙南巡,发小献一美女,纳入后宫,连生三子,一子成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顺懿密妃王氏,祖籍苏州,是知县王国正的女儿。康熙年间,江南地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官职,一个是江宁织造,一个是苏州织造,这两个官位由康熙最信任的两个发小曹寅和李煦担任,而顺懿密妃王氏正是苏州织造李煦的表妹。顺懿密妃王氏大约在康熙二十多年被纳入后宫,康熙皇帝曾在康熙二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两次南巡,而且都经

  • 三张长图了解唐朝官制有多复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是官职种类多,如使职差遣、职官、散官、勋官、封爵等。有时同一个官职在不同时期名称都不尽相同,比如唐朝的宰相,前后曾出现过22种称谓,如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大名鼎鼎的狄仁杰担任宰相时的官职名称就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图1:唐朝宰相的22种称谓狄仁杰在入阁拜相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