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犯了三个职场大忌,两员季汉大将被杀,诸葛亮和魏延谁该为这两件命案负责?

犯了三个职场大忌,两员季汉大将被杀,诸葛亮和魏延谁该为这两件命案负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499 更新时间:2024/2/6 22:47:52

季汉两员大将被杀,与诸葛亮薨逝于五丈原都发生在季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4年——“蜀”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强加给刘备刘禅的蔑称,刘家父子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诸葛亮的职务实际是大汉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而不是什么“蜀国”的伪官。

陈寿称诸葛亮“卒于军”,摆明了是不承认诸葛亮有爵位,在记录曹魏侯爵死亡的时候,无一例外地用了“薨”,就连刘备之死,陈寿也只用了“殂”。

《礼记·曲礼》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陈寿笔下的刘备不崩不薨,似乎连汉献帝刘协曾为刘备为益寿亭侯,也被这个季汉罪臣之子选择性地遗忘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夹带了大量私货,《晋书》给陈寿做传的时候,第一段就是批评:丁仪、丁廙(有史料为丁暠、丁虞)在曹魏名气很大陈寿向丁家后人索要千斛米而不得,居然不给二丁做立传;陈寿的父亲曾为马谡参谋,诸葛亮砍了马谡的脑袋、割了陈寿父亲的头发,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很瞧不起陈寿,于是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就说“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诸葛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陈寿这种见钱眼开、睚眦必报的史书写法,在当年遭到了差评:“议者以此少之。”

陈寿跟诸葛亮有私仇宿怨,所以我们在以《三国志》为依据来品评季汉两员顶级大将被杀的前因后果时,总是能看到诸葛亮的影子:“建兴十年,(车骑将军刘琰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按照陈寿的说法,刘琰和魏延先于建兴十二年身首异处,诸葛亮不是拉偏架就是和稀泥,最后弄出了人命:刘琰被欺负得精神有些失常,在打了妻子胡氏几鞋底子之后,被判处弃市,也就是当街斩首而不需收尸;魏延死得更惨,他被马岱斩杀后,脑袋还被杨仪当球踢。

刘琰只是打了有出轨嫌疑的老婆而已,魏延和杨仪谁真的谋反,当时都没有真凭实据。车骑将军、都乡侯被斩首示众,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被诛灭三族,这种两件事不但违背常理,还让季汉元气大伤,诸葛亮的完美人设也招来了质疑。

诸葛亮该不该为刘琰、魏延这两员顶级大将之死负责呢?客观公正地讲,诸葛亮不该背这口黑锅,魏延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我们也能从这两员大将之死中总结出三个职场大忌。

刘琰被杀时间,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刘琰的妻子在宫中过完正月才回家,也就是挨揍是在二月份,她被打被休后打官司告状,繁杂的高管审讯程序走下来,没有几十天完不了,所以刘琰被判处弃市的时候,诸葛亮根本就不在成都:胡氏挨揍的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出斜谷道进占武功五丈原,四月份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两军对峙,根本就顾不上管刘琰的家务事。

刘琰被杀后,季汉车骑将军变成了国舅吴懿,吴懿就是把胡氏招进宫中留了一个月才放出的吴太后之兄,胡氏疑似出轨与刘琰被判弃市,这两件事关联起来,就有了阴谋的味道。

诸葛亮军务繁忙身心俱疲,对刘琰之死可能根本就不知情,魏延和杨仪的纷争最后闹成两败俱伤,诸葛亮更不可能知道。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略》,都说魏延并没有叛汉降魏之心:“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诸葛亮病,令延摄行己事,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不管魏延和刘琰是不是罪不至死,他们都犯了至少三个职场大忌,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跟同事不团结。

搞不好同事关系,堪称官场职场第一大忌:关羽失荆州,很大原因就是跟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将军士仁、荆州治中从事留典州事(副州长)潘濬不睦;刘琰被诸葛亮冷落,魏延被朝中大佬一致判定为有罪,并不是杨仪人缘好,而是魏延人缘太差。

除了搞不好同事之间的团结,魏延还有第二个毛病,那就是太过骄横,有“小关羽”之称的魏延,跟关羽一样善待士卒,但是关键时刻,这些士卒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关羽败亡于临沮,临沮都督马超没有任何行动;魏延逃走,手下一哄而散,这才给了马超的堂弟马岱机会——要论正史记载的军事才能,十个马岱也未必是魏延的对手。

骄傲的魏延和关羽一样,都因为自己太过优秀而瞧不起同僚,这才导致了关键时刻无人帮忙。

除了不睦与傲慢,魏延和被诸葛亮搬倒的李严一样,犯了同样的官场大忌:期望太高,野心太大。

有人说关羽不肯接受刘备加封的前将军官职,也是嫌官小,不肯与黄忠为伍只是借口,他实际是想位在四方将军之上。

关羽在费诗劝说下还是接受了任命,李严和魏延这两个人,则是明确表示对诸葛亮的位置感兴趣,却忘了最先有这想法的彭羕已经被刘备杀掉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取代长官的下属也不是好下属,彭羕被杀、李严被贬,都没有引起魏延的警惕,他跟杨仪争斗时的一句话犯了众怒:“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魏延这番话,是对诸葛亮的不尊敬,季汉后主刘禅听了也会很生气——诸葛亮薨逝后,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表示值得庆贺,刘禅直接把他抓起来杀掉了。

魏延不容于朝堂,军中也得不到支持,他虽然未必有谋反之心,但是性格的缺陷,却注定了悲惨结局,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魏延不死在与杨仪的争斗中获胜并掌握了季汉军政大权,他是会成为鹰视狼顾的司马懿,还是愿意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尚在,谁能动得了魏延?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的齐国为什么面对秦国一点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齐国为什么不打秦国,秦国与齐国关系,秦国和齐国谁的国力更强

    [var1]齐国的衰落始于燕昭王伐齐,差点灭了齐国。后来田单用火牛阵恢复了齐国,但齐国从此衰落下去。这就是齐国的历史。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的思维?以齐国的国力,它怎么也不可能那么不堪吧?面对秦军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有,还不如韩国。难道它不会合纵抗秦吗?盟友还真没有。这件事说来话就长了,首先我们从齐襄王死

  • 吕不韦用了什么方法来摆脱太后赵姬?太后宠臣嫪毐为啥被人告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头条创作挑战赛#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解决丞相吕不韦和太后赵姬,不该有的这段亲密关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徜徉在有限的历史资料里,沿着吕不韦解决这个问题所选择的方式与方法,来看看他是怎样操控自己人生情感的这根舵杆,让他的人生轨迹和方向滑向了何方?自公元前247年5月,秦庄襄王赢子楚继位三年后去世

  • 天资绝色钩弋夫人,为何被汉武帝亲自赐死?从初次相遇便全是套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武帝能赐死钩弋夫人,历史上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和汉武帝的关系

    钩弋夫人天资绝色是汉武帝晚年最爱的女人,这样一个备受宠幸的美人却被汉武帝亲自赐死,她究竟做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汉武帝对钩弋夫人无比宠爱,为何晚年却要亲自赐死她? 我们说一段清朝的故事你就明白了,咸丰六年叶赫那拉氏生下了载淳,那拉氏就是慈禧太后,载淳就是同治皇帝,咸丰就立载淳为太子,

  • 战国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为何会成为刘邦争霸的铁杆?-读西汉(27)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张耳和刘邦,张耳是刘邦的什么人,张耳为何深得刘邦重用

    文/松鼠爸爸[var1]陈余画像楚汉争霸第二年,刘邦一路东进,与项羽的争斗越来越激烈。秦灭后项羽所封19路诸侯中,除去刘项二人的17王,12王或死或败或降(刘邦),项羽的盟友只剩5王。表面上看,刘邦占据数量优势,但他知道:论真正实力,自己与项羽仍有较大差距。刘邦想到一个人,一个能帮他缩小与项羽实力差

  • 为何刘备一死,诸葛亮打仗就再也没赢过?姜维临死前道出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谈及诸葛亮,很多人说他被演义神话了,有一种说法便是刘备一死,他就老打败仗,明明诸葛亮有平定南中的功绩,也就是七擒孟获,难道不算胜仗?也许这句强调的是北伐中原。至于征服蛮王孟获实在不值一提,即便演义中将诸葛亮大肆渲染,多么神机妙算,也难掩诸葛亮失败的事实,比如魏延都把司马懿引入了上方谷,眼看就要结果司

  • 司马懿推荐的一位人才,击败东吴,帮助司马氏平定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首先,王昶是太原郡晋阳县人。他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很有名气。王凌年纪大点,王昶把他当兄长看待。对此,在笔者看来,王昶和王凌都出自太原王氏,但是,当司马懿家族篡夺大权时,两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可以说是分道扬镳了。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前,王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以后,自

  • 横扫六国的秦军,为何会在巨鹿之战中惨败给诸侯联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横扫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打不赢巨鹿,巨鹿一战我军大败,历史上秦军战力为何这么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285,阅读时间:6分钟秦二世二年,赵王歇与国相张耳被秦军围困于巨鹿。眼看秦军势大,赵王只得遍发求援信,向楚怀王及各国诸侯求救。都说救人如救火,诸侯们一听说赵王有难,纷纷赶往巨鹿救赵,而楚怀王也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

  • 横成则秦帝、纵成则齐帝;攻秦还是攻齐?苏秦:阳攻秦阴谋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的成功,实力一度碾压东方六国,一时成为各国讨伐的众矢之的。在历史上,前后共有五次大规模的合纵攻秦之举。第一次乃是公孙衍首次倡导,于公元前318年合纵五国攻秦。第二次乃是孟尝君倡联,五国之兵曾一度攻入了函谷关。第三次就是苏秦积极联络奔走。第四次是信陵君合纵攻秦,败秦于关外。最后一次乃是

  • 李牧:东斯拉夫兄弟曾经高度一体化,细数苏联权力巅峰的乌克兰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基辅罗斯遗迹 基辅罗斯,在传统史学被视为东斯拉夫人的历史文化起源。今天,西方控制的历史解释权,已经把基辅罗斯设定为乌克兰一族的起源,而俄罗斯族的起源被划定为莫斯科公国。但俄罗斯文化根源追溯到乌克兰,这是地理、文化、语言、种族和宗教的历史演化结果,无论如何也抹煞不了。[var1] 俄罗斯人有乌克兰血统

  • 刘邦当了皇帝后,老家的乡亲们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于网络话说刘太公在儿子当了皇帝后,跟随儿子来到了关中,居住在栎阳宫殿里。作为一个几乎一生都生活在基层的老人家而言,皇宫再好,他也住不习惯。整天怀念自己在故乡丰邑中阳里的乡亲们,经常做梦都能梦到自己回到了丰邑中阳里。所以吃饭不香,睡觉不踏实,郁郁寡欢,食不甘味。刘太公画像(来源于网络)有一天,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