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妖的祖先,可怕的氏族,这才是商衰败之路,别把错都算纣王头上

作妖的祖先,可怕的氏族,这才是商衰败之路,别把错都算纣王头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79 更新时间:2024/1/25 9:09:59

作妖的祖先

任何朝代的治乱兴衰都有一个周期,不是一蹴而就的。兴是几代帝王不断治理的成果,而衰也是几代乱世积重难返的结果。虽然商王朝是断送在纣王手上的,但这个锅让他独自来背,有点冤。咱们简单回顾一下商朝的衰败之路。

战神夫妇

商朝最后一个中兴之主是高宗武丁。武丁年少时被父亲派到民间去历练,所以深知民间疾苦。到了他继位后,就破除贵族的桎梏,大力提拔寒门人才,最著名的就是奴隶宰相傅说。虽然他用对了人,也得到了民众支持,但这一举动还是狠狠刺伤了贵族们的脸面。为了转移内部矛盾,武丁不得不把枪口对准了不太听话的番属小国。所以就落下了一个好战的名声。

武丁不仅自己好战,还娶了一位会打仗的媳妇儿,名叫妇好。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战神,女将军,也是武丁朝的占卜官,身兼数职的杰出女性代表。妇好经常披挂出征,先后征服了土方、鬼方、羌方这些诸侯国,还率军跟古印欧人干过仗。

这场战争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个古印欧人不是吃素的。他们发源于乌克兰平原,是有名的游牧民族,是草原上的雄鹰。而且这个民族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地方,他们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文明,但是四大文明古国,他们灭了三个。商应该是他们帝国版图上向东扩张的重要一战。

古印欧人有先进的战车、熟练的冶炼技术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妇好这边,除了战争经验以外,其余的条件都比不上古印欧人。然而,神奇的是,妇好就是凭着一股韧劲,居然把古印欧人赶回了欧洲老家。虽然打赢了仗,但实际上商王朝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毕竟是保卫战,守家在地的,只剩下纯粹地消耗战争经费了。

所以,穷其武丁一朝,虽然战斗力一直爆棚,但密集的战争,而且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对国力的损耗相当大。所以,历史上凡是上一任开疆拓土的帝王,到了选择继位人时,都会选择性情偏温和的,这样可以减少战争,使国力得到恢复,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不过遗憾的是,武丁在选择和培养继承人的上不太成功。

超频改革家帝甲

武丁的儿子辈出了一个有名的改革家——帝甲。帝甲是武丁的三儿子,也是他酷爱的儿子。武丁觉得“此子类我”,曾蒙生废长立幼的想法,后来被大臣劝阻了。但是这个事,还是让帝甲晚了七年才坐上商王宝座。而这七年对他日后的执政方略有很大影响。

武丁死后,帝甲避位效法他老爹到民间去历练,太子祖庚有顺利继位,立帝甲为王嗣。帝甲在民间一待就是七年,看到了商王朝多少年来积累的政治弊端,就萌生了改革的念头。等到他继位以后,也想跟他老爹一样干一番事业。但是仗都让他老爹打完了,于是他就把精力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

帝甲都改了什么呢?一共三件事:第一是历法,第二是祀典,第三是考验太卜。这三件事在今天看来无所谓,在当时可都是要伤筋动骨的。

历法会影响农业生产,在农业社会是直接动摇经济基础的;商人重祭祀,但是帝甲改革的祀典过于繁复,一个月里有半个月都在祭祀,剩下的时间在准备祭祀,这样下来,社会秩序被打乱了,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导致上上下下乱作一团;再说考验太卜,商代占卜是职业化的,而且担任占卜的都是高级官员,在朝中既有人脉也有政治影响力,况且神权是非常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甚至已经威胁到王权,实际上帝甲的真实用意是去除神权、强化王权。但是这些人根基深厚,不是说动就能动的;加之他的改革手段过于强硬,社会矛盾一下子被激化了。

更要命的是,这三件大事,件件都伤及国本,而帝甲还把这三件事一起办,能不乱吗?原本他老爹武丁就因为四处征战结了不少外仇,他再急功近利地大搞改革,内忧外患一起来,商王朝的国运急转直下,迅速衰败下去。

玩人偶的商王

好不容易盼着帝甲归西了,没过三代,又出了一个闹腾的主儿。这位商王可是彻头彻尾的昏君,名叫帝武乙

武乙也是太子爷当惯了,不仅不务正业,精神可能还有问题,心智不成熟。他喜欢玩手办,把土和泥混在一起,做成人形的玩偶,还被封为“天神”。更奇葩的是,他时常跟这些“天福”赌博,而且命令手下人作评判。“天神”输了,他就想尽各种办法侮辱它们。他还喜欢射箭,而且钟爱移动射击。不过他射的靶子很特别,是用皮袋装的血袋。可以想象,一整袋血抛向天空,利箭穿堂而过,漫天飞血多恐怖。帝甲喜欢得不得了,还给它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叫“射天”。凭帝甲这一番胡闹,下场可想而知了。

据《史记》记载,有一回他到河边去打猎,被暴雷劈死了,也算是恶有恶报。自此以后的几代商王,也没有什么政治建树,就是守着祖宗的基业,能撑一时是一时,能撑一世是一世。等到帝位传到纣王他老爹帝乙手上时,朝政已经颓废得不成样子。江山风雨飘摇,偏巧帝乙又不是一个政治能力很强的人,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了,于是我们的背锅太子就在这种情境下上位了。

不认命的末世王

朝纲颓废、经济萎靡、军队懈怠、诸侯不臣……这种情况下要扭转乾坤无异于亡羊补牢。但是帝乙不认命,他还是想挑选一位能干的儿子继承帝位,就算不能恢复武丁霸业,能守住商汤江山也是好的。

氏族拥戴下继位

商王朝非常讲究继位者的正统。帝乙的王后并非原配,而是在生下一子后,擢升为王后的。和受虽然都是王后所出,但却嫡庶有别。启是他母亲为妃时所生,所以长而庶;受是母亲封后之后所生,所以小而嫡。除了这个先天优势外,受还才思敏捷、体力过人,可手格猛兽,太史公称其为“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这么好的儿子,谁不喜欢。不仅帝乙喜欢,氏族们也喜欢。受的太子身份就很顺利地定了下来。

帝乙驾崩后,受在氏族的拥戴下继位,号帝辛。至于“纣”这个谥号是周人强加给他的。有商一代,只知帝辛,不知纣王。

年轻的帝辛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政令推行不下去。每发一道指令,总有人站出来反对,说一些忠言逆耳的话。不管这些谏言是对是错,老被臣子驳回来,一来二去,这帝王的威严何在?况且这些人还动不动就抬出先王来,摆出一副长辈的姿态来教育他。帝辛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整天听一些老俗套的说教,怎么可能不烦。

有人会说,换一批干部不就完了吗?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此时商王朝的核心决策层主要由王族旁支和大氏族首领担任,比如王叔比干、箕子,还有商容等一般老臣(太师闻仲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这是他老爹最得意之作。虽然受是一个成年太子,但商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帝乙怎么舍得让儿子独自收拾这个烂摊子,于是就按自己的意愿给他配了一套豪华班底。内外外交、军事经济,皆不用帝辛费力。换句话说就是——他根本插不上手。一个年轻气盛的帝王被排除在朝政之外,他规划的施政蓝图怎么能实现?所以,他必须弄出点动静来。

强推改革,动了氏族的蛋糕

帝辛打算搞什么动作呢?归根结底,还得换人。但不能大换!朝中大臣去一大半,那朝政就瘫痪了。他琢磨着,“你们这些老贵族、前朝老臣不跟我一心没关系,我就找几个跟我一心的臣子,把你们晾一边去。”

可是怎么找到跟自己一心的臣子呢?帝辛只有提拔新人,而且要从“小臣”集团中找。为什么要从“小臣”集团中找呢?当时没有后世的世家和寒门之说,但其实差不多。各朝各代都有贵族和平民(地主豪强,没有功名爵位在身的人),贵族家的孩子世代为官,即便没有官职,还有荫庇之说;平民家的孩子就不同了,入朝为官都是凭本事考取的,即便是买官,也是家里花了大把银钱疏通来的,所以家族的人脉资源必定不差。

这些人跟贵族们相比,政治背景基本可以忽略了,而且又是帝辛一手提拔起来的,要想在朝廷中立足,就得依附于帝辛,自然也就非常听话了。帝辛让他们往东,他们不敢往西。这样的臣子用着多得劲呀!

史籍记载,帝辛提拔的小臣有飞廉、恶来费仲、左疆等。这些人中不乏能臣,比如费仲在税收方面比较在行,后来帝辛兴建宫室、大举征伐的后援钱粮,大多都是由他负责筹集的。不过,由于当时没有完备的干部考察体系,即便帝辛亲自面试,也很难从一两次面试中考察出一个人的品行操守,加上这些官员大都来自底层,对上层政治斗争的规则并不了解,也给帝辛的统治生涯埋下了危机。

经过一番人员调整,帝辛另建起一套领导班子,把那些元老权贵们排挤出核心权力圈了。这回终于没有人在他耳边聒噪了。帝辛开始大胆改革,他要把腐朽的商王朝改变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他都干了哪些事呢?

首先是推行法制改革。其实这个出发点没错,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不断改革完善的。但是法律的改革牵连甚广,一条小小的法律就可能改变成千上万人的生活。

商王朝当时也实行了分封制度,只是没有后来周朝那样的大封建。商王把土地和奴隶分给自己的同族兄弟、异姓权贵、功勋新贵。奴隶通常是由战俘和罪人组成,而且是世袭的。如果爹是奴隶,儿子也是奴隶,子子孙孙都是奴隶,除非立有大功,有贵人出面帮你脱籍,否则你们家世世代代都得给人当奴隶。奴隶不仅没有人身自由,连经济自由也没有,所有劳动所得是归土地主所有。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商王把土地分封出去了,土地的管理权就落到了土地主手里,一年能打多少粮食,能上交多少岁币,还不是土地主说了算,他们在账目上动点手脚,那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了。所以,商王朝真正的有钱人不是商王,而是这些裂土为王的土地主们。这些人就是商王这棵大树上的蛀虫,疯狂地啃噬这棵行将轰塌的老树。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帝辛要打仗没钱,要搞工程没钱,要给臣子们发点补助,还是没钱!帝辛就琢磨,钱没有,人总有吧?事实是,除了那个专出大力水手的戏班子,没有一支听他指挥的军队,连奴隶都招不上来。这一下可把帝辛给惹毛了。

“小臣”集团的官吏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改变惩罚罪人的方式,命内、外服各族脱离族组织的人口,一律归商王管辖。“服”可以理解为商王分封出去的土地,外服是指臣服于商王的诸侯。这样一来,商王手里就有了自己的兵马,而且是合理合法的。但是这些“小臣”忽略了一点,奴隶的总数是相对恒定的,商王这儿的人多了,土地主们手下的人就少了。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势力的此消彼长,贵族的权势眼见就被削弱了,还能忍吗?肯定得跟新上来的这些“小臣”集团斗争啊。这些人在朝中的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又是王族勋贵,有封地有兵马,不是几个小臣所能撼动的。当然,这也是他们跟帝辛争夺权力的资本。可帝辛毕竟是一国之君,不要脸面的吗?于是,王权和族权两派就开撕了。

商王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机构就是占卜官。早在帝甲时期就曾推行过周祭制度,以分化占卜官的权力。而占卜官的背后是老贵族的支持,他们利用占卜奴役民众,借以控制民众,维持自己手中的权力。由于族权过大,帝辛也打起了周祭制度的主意。于是,在小臣们的鼎力协助下,商王朝在全国各地施行了如火如荼的周祭制度,固定和缩小致祭神灵的范围,以此疏远旧贵族,弱化占卜官的权利。

如果这一招提前几代推行,或许还奏效;到了帝辛这一代时,商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了,老百姓连粥都喝不上了,还整天想着搞祭祀,不事生产,国家经济一下子就垮掉了。这个政策属实地坚壁清野,贵族们没钱进账了,商王也好不到哪儿去。国家税赋太少,拿什么来养兵,没有兵马怎么实现帝辛开疆拓土的伟大蓝图?这就逼得帝辛加紧了税赋改革,费仲和恶来这些小臣的才能终于找到了施展的舞台。但光靠调整税赋,钱来得太慢,于是帝辛就把眼光放到了东夷。

征讨东夷,开辟新版图

商朝时候的东夷主要指今天的中东部地区,面积比较大,大致涵盖了冀州东南、山东、江苏北部一带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物产比较丰富,百姓生活富足。其实自帝甲之后,不朝商的诸侯比比皆是,也不单单在东夷一带。帝辛看中的是东夷诸部的口袋儿,可收的岁贡比较多,可以快速解决国库空虚的窘境;还有一点是这些小国好打,比西北的土方、羌方好对付多了。

为此,帝辛任命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专门负责征讨各地不臣服的诸侯小国。其实这三公很少出战,真正带兵打仗的,除了有名的商朝将领外,就是帝辛本人了。——黄飞虎是《封神演义》中的虚构人物。帝辛除了孔武有力以外,还喜欢骑射,能手格猛兽,《封神演义》中还写了他扶梁换柱的轶事。说明他比较好动,东征的很多战争其实都是他亲自指挥的。

你想啊,王师再弱,也是中央军,人数、战术,装备辎重都是小国所不能比的。帝辛率领着这样一支队伍,那还不所向披靡,就剩下实力碾压了。所以说,他在打东夷的几十年中,基本上也没真正遇上强敌。

打仗跟下棋差不多,一直下顺风棋不是一件好事。打仗也如此。越打越顺,有时候容易让人迷失,误以为自己天下无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旦陷入自我感觉良好中,这个主将就危险了。这个时候有人偷袭,打你一个措手不及,一转眼儿你就失去了战局的优势。

帝辛越打越顺手,在东夷打下来的地盘也越来越大,渐渐地就把政治重心和军队都转移到东夷,中原一带就留给那些旧贵族自娱自乐。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诸侯——西伯。此时商周交恶已深,身边大臣一再规劝,但是帝辛自以为王牌之师在手,根本不把西伯之军放在眼里,结果历史给了他狠狠的教训。西伯军自西进攻,一路过关斩将,打过了居庸关,直逼朝歌。帝辛的大军都在东部驻扎,等他醒过闷来,再调军回师拱卫都城,已经错过了最佳战机。商军士气溃散,只剩下一路败北。接下来的一幕就是帝辛鹿台自焚殉国,商王朝五百多年的基业就此终结,天下真的改弦更张了。

商王朝真正的终结者

虽说商王朝是在帝辛手上断送的,而周武王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导致商王朝灭亡的原因不是一个,积重难返自然是不必说,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内斗。这个内斗并非“祸起萧墙”,而是王权和族权的缠斗,进而导致了激进式改革。

武丁留下的政治隐患开始,帝甲急于求成的激进式改革就上场了。可惜,他失败后,后人没有继续坚持,被族权俘获,安于享乐,才出了那位玩人偶的帝武乙。到了末世王帝辛时,虽然也有励精图治之心,但还是犯了步子迈得太大、用人不当得错误,虽然也有短暂的兴盛,但对于一位老人来说,昙花一现无异于回光返照。

王权和族权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早期建国,族权是王权最大的依托,没有这些老贵族的支持,商汤不可能反抗夏王朝;没有这些老贵族的支持,累卵中的商王朝不可能一点点发展壮大。但到了后期,当放权与王权盘根错节长在一起,王权被无形中分化了,这是哪个帝王也不能接受的,所以收回王权是历代商王都面临的一个难题。从帝甲开始,一代又一代艰苦努力,一代又一代输得彻彻底底;最后到了帝辛手里,当他把最后一根炭扔进火堆时,火球飞爆,直接把商王朝送去归西了。

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勾践为何能翻身成春秋霸主?因为他做了一件比卧薪尝胆更屈辱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卧薪尝胆”这个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说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吴王阖闾率军击败了越王勾践,但是阖闾却在此战中身负重伤,弥留之际,嘱咐儿子夫差一定要替自己报仇,夫差答应了父亲的要求。阖闾死后,夫差励精图治,努力训练军队,于两年后大败勾践,并将他团团包围住,走投无路的勾践本来想要自杀,不过被

  • 千年宝剑越王勾践剑,为什么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看完你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勾践后期有多残暴,越王勾践剑损坏部位图片,为什么越王勾践剑是镇馆之宝

    [var1][var1]之前刚出土时并没有人知道这把剑的主人是谁,研究许久之后才确定此剑是越王勾践的佩剑。此后很多国家都想要跟中国借越王勾践剑去展出,可是出于某些缘故的考虑,都逐一被婉拒了。1993年,新加坡要举办文物展出,那时我国对此也很是正视,所以在一番考量下将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展出。[var1

  • 三星堆文物是否说明夏朝中心和大禹治水都在四川盆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三星堆文物是夏商时期的,是否说明夏朝的中心在四川盆地,这也符合川渝地区自古以来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 大禹在巴蜀治水,足迹广泛,主要集中在涪江、岷江(主要是青衣江)、川江流域。比如重庆主城区有一座南山,也叫涂山,传说为大禹妻子涂山氏家。大禹在这里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涂山上还有一座古刹——涂山寺。涂山下

  • 战国结局最惨四名将:两人成箭靶,两人死于自己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吴起:吴起是战国第一等人,属于军政一把抓的全面型人才。他最早出道于魏文侯手下,由于得到了君主的全力支持,得以在魏国内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只当时最强的重步兵部队:魏国武卒。仗着这支百战之师,吴起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帮助魏国取得了西河之地,将秦国压得喘过不气来。因此吴起也有了“西河战神

  • 学习韩非子智慧,让自己在社会上越走越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致道绝学,《韩非子》说: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候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

  • 三千多年前的牧野之战,中华文化体系淬火重生、涅槃升腾的典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牧野之战历史,牧野古战场遗址,历史上牧野之战的故事

    简单来说,都是为了本民族的生成而发生的。不过就是大小、地区、规模不同罢了,过去发生战争,现在发生战争,将来依然发生战争。任何人任何制度都不能消灭战争,和平只能在不同的地区,短时间地维持。 虽然战争无情,但是它如同天火烧森林一样,这是一种自我淬炼的过程,当然我们期盼世界和平,人类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liuhuirong [var1][var1]转藏全屏朗读分享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顾宝田等:《左氏春秋译注·昭公三十二年》,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857—858页)周天子名存实亡,天下出现了诸侯争霸、大

  • 中华历史上续存最久远的朝代,周朝是如何起源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准确地说该称之为西周,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在历史上,东周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即使其中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但仍旧改变不了周朝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朝代的史实。直到公元前26年秦朝一统六合,周朝才真正的宣告灭亡。战国版图今天,咋们一起来聊聊周王朝的起源。第一

  •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最顶级的战神之秦国最忠义的名将蒙恬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国被灭时蒙恬在干嘛,蒙恬秦国第一猛将,秦国名将蒙恬的功勋一生

    [var1]秦始皇死后,赵高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等人来

  • 夏朝历代帝王序列表及简介,没想到夏王朝的故事这么精彩(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后羿寒浞墓7,少康:帝相的遗腹子,在位约21年(约公元前1871--1852年)出生地:山东省金乡县。在位期间都城:纶邑(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东南)葬于河南省太康县东南。主要事迹: 少康复国:率领军队联合其它部族击败篡夏并杀死自己父亲帝相的仇人寒浞,开启了著名的少康中兴,延续了夏王朝的血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