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户籍制度的管理,促进农商并重观念的形成,有何不足之处?

唐代户籍制度的管理,促进农商并重观念的形成,有何不足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65 更新时间:2023/12/11 18:49:27

一个王朝想要走得长远,最终依靠的是政治、经济等的相互配合依存,而这些条件下所支撑着的是各种管理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户籍制度可谓是最基础的一项国家制度。

唐朝亦然,有其优秀的地方为后世所效仿,也有其不足之处,接下来,笔者从两个方面开始论述,

以期来得出对当代户籍制度的借鉴意义。

人口管理措施对后世的影响

对于唐朝户籍的编制上,宋朝沿袭了唐朝的制度,依然按照“三年一造籍”来执行,在公元 993 年,把“三年一造籍”改为“六年一造籍”,但是六年的时间间隔较长,于是在真宗年间恢复了“三年一造籍”。

这一时期,宋朝把区域内民户数量的变化作为官吏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到了明朝,则是把流亡的民户纳入本地作为官吏考核的指标。

关于流动人口,宋朝把唐朝里正不觉脱漏、司妄脱增减罪、州县不觉脱漏增减罪、脱户漏户增减年状罪这四个具体的罪名,合并为一个罪,虽然罪名合并,但是在对其解释时,仍然是对这四个罪的列举,对其惩罚的程度也没有改变。

止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宋朝沿袭唐制。

到了明朝,依然存在脱漏户口这一罪名,稍有区别的是在惩罚上,

明朝在唐朝和宋朝的基础上增加了“附(入)籍差”,在唐朝之后,凭借人口征受赋税开始改为凭借以资产征收赋税,户籍对于征收赋税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所以国家对于脱漏户口罪的处罚也没有那么严苛,清朝和明朝的规定基本类似。

宋朝时期,激劝城市的流民返回家乡,例如,赵令良在担任绍兴官员时,“计其地里之远近,日数之多寡,人给两月粮,令归治本业。” 到了宋仁宗时期,政府规定逃避徭役的人要是能及时返乡,可以免除两年的赋税徭役。

宋朝同时也采取附籍当地的做法,某一流民只要在现居地待满一年以上,就要被归纳入当地户籍,成为当地民户,在当地缴纳赋税,要是流民在十年之内返回原先的家乡,官府允许这些流民招领自己的产业。

宋代对于没有固定居所的人,会把他们适当安置,例如,在宋神宗年间,他就下旨:“愿归业者,州县归送之”。

明朝沿袭宋朝制度,

在前期对于流民还是鼓励他们遣返原籍,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减轻赋税,来吸引流向外地的民户返籍,以此稳定社会秩序,同时对于拒绝遣返的流民还规定了一系列的处罚措施,《明史》卷 47《食货志一》记载:“凡逃户,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 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流民拒绝遣返的处罚。

明后期,逐渐改为附籍当地,因为在这一时期,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若还按照以前的方法遣返原地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中央不得不让流民附籍当地,让附籍当地成为管理流民的一种重要方法。

清朝初年,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秩序稳定,人口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土地的面积却并没有很大的增加,土地兼并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所以使得一些民户不得不逃离家乡。

清朝中央针对这些民户作出规定来进行管理如康熙年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除了以上影响外,对于流动人口的救济,唐朝对后世也有影响,宋朝延续了唐朝的悲田坊,起名为福田院,北宋初年,在城市设置福田院。

宋哲宗时期,设置居养院,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进行统一安排。南宋对于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流浪汉设置了养济院来安置他们。清朝时期,

中央在出现灾害生活困难的地区,采取蠲免、赈济、安辑、抚恤等措施。

“蠲免”,指中央对于受灾的民户免除或者减少税收。“赈济”,就是通过地方政府把财物分发给难民,救济他们。“安辑”,指政府出资,把受灾的百姓送回原先居住的地方。“抚恤”,指如若受灾群众死亡或者财物毁损,中央拨款进行救助。

农商并重的观念开始形成

唐朝中期之前,士农工商不仅是职业划分,也是不同人等级之间的划分。士与商之间的差别尤为显著。唐中期以后,士农工商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每个职业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

同时,在租庸调制下,国家允许发展私营盐业和铁业,这让许多农民开始转向经商这一道路,还有一部分农民一边经商一边耕种,这种以非商人的经营模式也逐渐扩大。

商人的政治地位,随着商人和士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而逐渐提升,商人想要改变自己地位低的问题,开始向Z治领域倾斜,

商人也尝试进入官场。

同时,唐朝经济繁荣,一些官员也羡慕商人富足的生活,他们将政府规定的“食禄之人不得夺天下人之利”置之不理,官员从事商业活动频发,唐代中后期,该条文的提醒作用甚低,到了,唐穆宗时期,干脆允诺了士人可以经商,并令其合法化。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重农抑商的思想也开始出现变化,因此,商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除了商人以外,还有一些农民、官员。到了宋代以后,士农工商“同为一等齐民”,产生农商并重的思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工商业。

宋朝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曾经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抨击,工商业者和一些坊内的民户一样拥有编户齐民的权利。

宋朝初年,对于唐朝的商人穿着还是延续使用,到太宗时期,商人的穿着和以往的服饰不同,随着宋朝工商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开始有所求,

希望提高在社会中的Z治地位,获取Z治权利,《宋史·选举志》中就论述到工商业的子孙后代可以通过正规途径当官。

到明朝与清朝时期,管理者意识到工商业者对国家赋税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抑制工商业者的行为作出改变,实行“扶商以富国”的商人管理制度,对工商业者的活动范围增加,降低对工商业者的压制,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帮助工商业发展的举措,比如:在乾隆年间,吴贤在琼山县雷虎市,捐地“并约建亭” 。

建立的亭子给商人带来便利,使商人在经营时免除了风吹日晒,商人可以在固定场所营业,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便于商业的发展。与此同时,

百姓对于传统的商人地位低的观念也开始改变,开始从事商业。

这一时期,从事农业的部分百姓,放弃土地耕种,在全国各地投身于工商业中,还有一部分在当地改行,进行商业活动。综上所述,我认为从唐朝开始,商人的地位发生了一定改变,国家对重农抑商的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动摇,农商并重的观念开始在这一时期形成。

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唐初户籍制度非常严格,原因是国家为了稳定税收,税收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同时又与均田制密不可分,凭借此对土地实现掌控。土地是以均田制为基础中央对其进行分配,分配的标准是依据每个民户的身份等级来划分的。

随着国家税收的增多,国家加强了对部田、常田与民户的控制,在此时期,

农民的地位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唐朝中期,社会稳定,促使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唐代的小农经济独立性得到增加,国家对田地的分配,从原先的按照身份等级划分转为按照民户资产的多寡进行划分。

在之前的按照身份等级划分土地资源的时期,身份等级高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这对于身份等级低的农民并不友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后来转变为按照资产划分为标准后,

“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上存在的部分问题。

在唐朝实施户税、地税逐渐被两税法替代后,由之前的按照人口数征收赋税转变为按照财产的多寡征收,由此,中央对民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发生改变。

直到宋朝,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宋朝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制度,而且还允许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土地也可以个人拥有,宋朝还对于没有土地或者土地较少的民户减少税收,甚至可以免除部分税收,允许他们只服徭役就可以。

到了明代,明朝统治者改变了之前征税的标准,而是把赋税和徭役整合起来,折抵成银两进行统一征收,在这一时期,

农民不再强迫服从徭役,人身自由性增大。

在清代,是以前朝的的制度为基础,增加了摊丁入亩使地税,即凡是能够交够足量赋税的民户不需要服繁重的徭役,至此之后,政府不再是按照民户数量征派徭役,人民的人生自由进一步加强。

后期,在人口流动的合法化,使得人口流动的浪潮加大,国家对于民户的管理性降低,农民也不再仅仅依靠土地而生存,他们有的开阔贫瘠的土地,有的流入城市做生意或者当雇工,这样人身依附关系彻底得到松驰。

由于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松弛,宋朝的户籍制度做了很大的改变,统治者废除了以身份等级为标准的户籍制,改变为以财产多寡为标准的的户籍制度。

宋朝打破了以身份等级侵占土地的传统,使得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土地的划分,这样富有的人可以用钱买到土地,土地私有化和土地买卖得到法律允许,在传统中人们对贫富贵贱的认知得到改变,身份高的人不一定富有,富有的人也不一定身份等级高,贫穷的人不一定地位低下,地位低下的人也未必没有钱,据此消除了以出身为标准的身份等级制。

#头条创作挑战赛#

更多文章

  • 论唐朝长安城中的坊市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种基本存在于古代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把居住地与市场分开来,符合古人喜欢各司其职的特性。古代的制度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还按照士、农、工、商的顺序进行排列。士子地位最高,其次为农民,商人最低。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需要商人促进商品的流通,让采买的活动更加的活跃。坊市制度为此提供良好的环境,一定程

  • 嘉庆35岁继位,乾隆却赖在养心殿,和珅出了个主意,让嘉庆动杀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和珅临死前一晚才知乾隆用意,和珅到底是不是乾隆留给嘉庆的,乾隆死后嘉庆为什么处置和珅

    乾隆本身又懂得自律养身,还有和珅这样的官员,成天阿谀奉承,他不长寿谁长寿呢?但是这可苦了35岁才继位的嘉庆皇帝,被和珅一次又一次激怒,却只能忍气吞声。 激怒帝王的代价 1799年,89岁高寿的乾隆终于去世了。嘉庆悲痛不已,马上发了一道圣旨,要和珅为乾隆守陵。和珅被留在了宫中,嘉庆便暗暗召集群臣,密谋

  • 五代十国时期的县令,他们都有着什么样的职能?又是如何入仕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一般情况下,中央政府都是通过管理地方政府来管理国家。因此,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基层官员的。他们是国家这个巨大机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郡县制开始实施后,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中最为基层的行政组织。而一个县的县令素质高低,则可以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百姓的生活。所以,历朝历代以来的统治者都特别重视县令的选拔和管

  • 曾国藩:30岁创业失败,牢记这三个要点,助你重回人生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曾国藩的创业智慧,曾国藩人生如何逆袭,曾国藩四句话教你如何成功

    然而纵观古今,伟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除去自身本领外,在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的性格,才是致胜法宝。试想一下,若当时曾国藩被救上岸后,仍然一蹶不振,又怎会有东山再起,创造辉煌的时刻呢?关于30岁事业失败,如何摆脱困境,曾国藩在日记中有详细的描述,并标注若能做到这三点,必定能够重振旗鼓,再次走向人生巅峰

  • 五代十国时期,皇帝们都有什么样的外号?南平君主被人叫高赖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代十国皇帝一览表,五代十国最有政治远见的皇帝,五代十国历任皇帝生平简介一览

    这些皇帝在死后,后人会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评价的文字。后来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都会选择用谥号来概括。图源网络像西汉的刘彻,他在位期间穷兵墨武、征伐四方,为汉朝开辟了不少疆域。人们根据其生前功绩,给了他孝武皇帝的谥号。再比如西汉第13任皇帝刘欣,他年仅25岁就去世了,在位时间非常短。人们为了表示

  • 如果大清没亡,他就是接任溥仪的后一个皇帝,现在却沦为清洁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毓喦比溥仪小12岁,如果说到祖先,小瑞子的曾祖是道光帝的第五子,而溥仪曾祖为第七子。但溥仪家出了两个皇上,此种荣光任谁也比不了的。小瑞子则家道中落,幼年丧母,少年丧父。18岁才熬出头,那就是被溥仪的伪皇宫选为帝宫内廷学员,帮忙管理“国事”。在伪皇宫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都是溥仪的亲属。194

  • 康熙有多喜欢雍正?临死前支走此人,让雍正顺利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后来,康熙曾将恢复过一次太子之位,但是太子还是再次被废掉,真是大起大落,这次被废掉之后,太子就再也没有翻过身了。看过《宫》的都知道,太子之位空缺之后,朝中形成了两大派,一个以四皇子胤禛为中心,一个以八皇子胤禩为中心,他们几乎是势不两立的。在两股势力争斗过程中,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心安的。康熙69岁时驾

  • 乾隆85岁寿宴上写下一字,众人拍手叫好,和珅悲叹:我死期将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原因:和珅做事效率很高,乾隆帝交代和珅做的事情,他会尽心尽力的去做,直到皇帝满意。第二个原因:和珅能文能武,和珅早年参加过科举,只不过没有考好,他就去当了轻车都尉,他努力做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核,后来成了皇帝仪仗队的一员。第三个原因很有传奇色彩,据说是因为他长得很像乾隆帝喜欢的年贵妃,年贵妃

  • 清朝2大危险职业,一种要脱光衣服,一种只能用右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最火爆的职业,清朝都有什么职业,清朝女性职业

    官员在负责收税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大问题,因为老百姓给的都是碎银子,上缴很不方便,于是就有了库丁这个职业,把碎银子融成了银锭再上缴,这样就方便盘点和运输。但是碎银子很容易藏身,看见白花花的钱就有不少人心动,就自己藏了一些。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就给库丁这个工作制定了很多规矩。上班的时候要脱光衣服,到

  • 隆科多不接受九门提督,转而向康熙告密,六叔佟国维被拉下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最后在举荐新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直接让佟国维回家养老了!九门提督其实是非常厉害的,权力也不小,如果在皇权更替的时候,更是举足轻重,如此高位,对于一心想往上爬的隆科多来说,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到底隆科多在想什么?首先,康熙虽然让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这何尝不是在试探佟家,隆科多其实是看出来康熙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