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燕王哙可以说是个理想主义者,他非常崇尚上古的禅让制度,因此将王位传于燕国重臣子之,本意是想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明君从而名留青史。
[var1]
谁知道画虎不成反类犬,子之继位,倒行逆施,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三年后,燕国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聚众攻子之,被子之反杀,杀太子平与市被。内乱数月,燕国死伤死者数万人;也是在内乱期间,中山国乘机进攻,攻占燕国方圆数百里的地方和几十座城邑,使燕国实力大损。
[var1]
齐宣王正义此时派兵以帮助燕太子名义攻打燕国,不足五月占领全燕;而在攻占了燕国之后,齐宣王却犯了难。因为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将燕国纳入齐国国土还是抢掠一番财物充实国库。在《孟子》上记载了齐宣王与孟子的一段对话,我认为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情形,对话如下:“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拿走燕国,也有人劝我拿走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成功了,光靠人力是没法做到的。不拿走这个国家,必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拿走它,怎么样?”
[var1]
孟子回答道:“拿走它而燕国人很高兴,就请拿走它吧!古代时候有人这么做过,就是周武王。拿走它而燕国人不高兴,就不要拿走它。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那就是周文王。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筐装饭、用壶盛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会有别的意思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痛苦罢了。如果水淹得更深,如果火烧得更热,百姓生活变得更加艰苦,那大王又凭什么认为百姓会支持您的攻占呢?
[var1]
孟子千年前那充满智慧的话语,就算现在看到,依然足以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大家来想,在俄乌冲突的今日,这句话是不是也充满了智慧和真理呢?
但是齐宣王不听孟子劝告,齐军打破燕国之后,根本不想着如何修理政事,与民休息,而是迫不及待的将燕国的国宝重器抢夺搬运回齐国国库。
最终致使燕国军民反噬,齐军退回,齐宣王因此错过了一次绝佳的吞并和发展壮大齐国的机会。
周赧王元年(前314),赵王送燕公子职入燕为王,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求士若渴,后乐毅、剧辛等赴燕,燕国复兴。而自此,燕昭王的心中,也埋下了齐国的仇恨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