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突厥死灰复燃后,南下进犯,多亏这位唐朝名将拼死抗击!

东突厥死灰复燃后,南下进犯,多亏这位唐朝名将拼死抗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05 更新时间:2024/1/15 4:47:57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朝名将李靖率领大军北征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俘虏15万突厥部众和数十万头牲畜,强大的东突厥从此灭亡。

几十年后,突厥余部利用唐朝与吐蕃开战,无暇北顾之机,再次建立突厥汗国,并屡次南侵,唐朝在抵御突厥入侵的战争中,又诞生了一位保境安民的名将,他就是李无亏!

李无亏,字有待,祖籍陇西成纪,出身名门,是西汉丞相李蔡(飞将军李广的弟弟)的后人,九世祖李崇迁到范阳,父亲李行机“风情简亮,志业祥和,悬明镜于心台,植长松于识宇。才高百奏,学富五车”,曾任唐朝益州九陇县令、梓州治中、上柱国、淮阴县开国公。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李无亏进士及第,授官秘书省雠校,四年后,改任定州北平县丞,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任并州曲阳县令,此时,正值突厥疯狂南侵。

史书记载:“是岁(永淳元年),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居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将兵击元珍于云州仁贵因奋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捕虏二万余人。”

东突厥被李靖攻灭后,其领土和部众全被纳入唐朝,唐朝征讨周边国家时,也会征调突厥骑兵助战,时间久了,就引起突厥部落不满,一些突厥贵族逐渐有了叛唐自立的念头。

唐朝与吐蕃关系破裂后,爆发战争,双方集结重兵反复争夺西域与河陇一带,突厥贵族阿史德奉职、阿史德温傅等人利用唐土战争的时机,先后反叛,此时,唐朝国力强大,立即派出大军北上讨伐,迅速平息了叛乱。

但唐朝在与吐蕃的战争中,接连失利,逐渐转为守势,无力北顾之时,突厥人阿史那骨笃禄带领一伙突厥人,占据黑沙城(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北),招集突厥各部人员,抄掠九姓铁勒牛马,任命其弟墨啜为杀(官名),咄悉匐为叶护,于永淳元年建立突厥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

接下来的几年,阿史那骨笃禄多次南下进犯唐朝河东、河北、关内等地:

永淳元年十二月,突厥进犯并州,同时进攻单于都督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永淳二年二月,突厥入侵定州、妫州,三月,围攻单于大都督府,杀都督府司马张行师。五月,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又活捉前来迎战的唐朝丰州都督崔智辨。六月,略岚州。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七月,突厥入侵朔州,垂拱元年二月,入侵代州,击败来援的右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唐军阵亡者达五千余人。

垂拱二年九月和垂拱三年二月,两次侵袭昌平等地,七月,进犯朔州。

突厥南犯时期,李无亏在并州阳曲县令任上,屡次击败入寇的突厥人,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朝廷嘉奖,“(授予)上柱国,又就加朝散大夫,并降玺书慰劳。”

史书记载:“永淳元年,除并州阳曲县令于时猃狁蚩张,戎旗屡警,龙山晋水,烽燧相望,月满风秋,烟尘不息。公下琴堂而赴军幕,罢磬学而议兵韬,奇正兼施,应变多绪,荡挛鞭之孽,若火燎原;斩庶蠡之妖,如风卷箨。冰消云彻,谷静山空。”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李无亏以芮州府果毅之职到洛阳护卫武则天,载初元年出任沙州刺史,兼豆庐(卢)军经略使。”

突厥与吐蕃联合进犯唐朝,并攻占安西四镇,而且长寿元年(692年)吐蕃还册立阿史那俀子为西突厥可汗,以号令十姓,统治西域诸城。

同年,武则天任命谙熟蕃情的将领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一举而取四镇,还先帝旧封”,两年后,再次击败来犯的突厥和吐蕃联军。

沙州位于吐蕃与突厥之间,是通向西域的要道,攻下沙州,即可切断王孝杰大军的归路,置其于分兵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因此,沙州遭到突厥和吐蕃多次猛攻。

李无亏主动出击,屡屡击败来犯之敌,稳固了西域唐军的后方,受到朝廷嘉奖,史书称:“长寿二年,加太中大夫,又进爵长城县开国公,并赏懋功也。”

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八月,突厥和吐蕃再次联合进攻沙州,而当时沙州守军仅有四千五百人,马四百匹,李无亏率领沙州军民拼死作战,可惜敌众我寡,李无亏最终战死沙场。

女皇武则天“闻而伤之,乃下制曰:显忠悼往,有国通规,图劳饰终,列代彝训。……赠使持节、嘉州诸军事、嘉州刺史,并赠物七十段,还日官为造灵舆。”

李无亏作为陇西李氏后人,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在曲阳抵御突厥入侵,保境安民,居功甚伟,保卫沙州期间,为唐朝经营西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大周故沙州刺史李君墓志铭》、《沙州都督府图经》、《唐刺史考全编》、《旧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何李自成没能笑到最后?拿下北京都城后,他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自成杖责红娘子,真实的李自成,陈圆圆李自成私下关系

    古人云:“君舟民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白了就是告诫统治者一定要以民为本,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才能稳固政权,也才能赢得底层人民的支持,可一旦要是违背了这个理念,那换来的只会是百姓的揭竿而起,虽然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很少有农民阶级的斗争出现,可并不代表没有。就比如明朝的李自成农民军起义,可惜

  • 与武则天争男宠,上官婉儿为何这么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上官婉儿剧照 上官婉儿原本应该过着锦衣玉食的官宦人家生活,没想到祖父却获罪于武则天,全家人都受到了牵连。出生没多久,上官婉儿便与母亲一起被贬至掖庭,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幼年时期。 上官婉儿的母亲相当明智,虽然她的身份不复从前,但婉儿年纪尚小、未来有无限可能,不应该被埋没在官奴当中。上官婉儿是个机智聪明

  • 《满江红》背后孩子的历史疑问:岳飞为什么宁愿赴死也不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881年前的今日,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历史作家陈卫平小时候就问自己的父亲,岳飞为什么不干脆消灭了宋高宗和秦桧,然后再北伐金国岂不是大快人心?为什么他宁愿赴死?音频选自博雅小学堂APP孩子提问大师回答:辽国的耶律大石也想反抗金人,但是辽国的皇帝不听他的建议,就像岳飞抗击反而遭到陷害一样。为什么岳飞

  • 明朝大厦将倾,但并非不可救,崇祯干的这件事,比朱元璋还过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可以说在崇祯登基之时的明朝比朱由校当年要好上太多。虽说算不上是兵强马壮,但总算是在稳步的上升。东林党的威胁虽说没有彻底的清楚,但有魏忠贤与其周旋。皇帝基本不用操心。军事更是蒸蒸日上,在辽东地区占据了主动权。袁崇焕更是多次打败皇太极。可以说当时的明朝绝对算不上是摇摇欲坠,反而有些重焕生机的感觉。但是崇

  • 与上帝掷骰子,怛罗斯之战与唐朝国力的转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天宝九年,也就是阿拔斯王朝建立的同一年,唐朝安西都护府将领高仙芝以“无番臣礼”为理由攻打不愿臣服的石国。在石国投降后,高仙芝又出尔反尔,掳走石国国王带到长安献给唐玄宗处死,侥幸逃生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援。当时的阿拔斯王朝被中原人称为“黑衣大食”。为了先声夺人,高仙芝主动对大食发起进攻,率领

  •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进步还是倒退了,我是这样看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明朝的制度,在一开始主要是出于朱元璋的设计(此人的能力也太强了一点,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其设计的初衷无非几个:在个人是要维护朱家的江山永固,在国家民族的立场则是要防止宋朝的悲剧再现(军事上过于软弱,最终为外族所灭),宋朝三百年历史,居然两次灭于蛮族之手,做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为之痛

  • 上天有思汗墓,地下有秦始皇陵,山中有武则天乾陵,水里面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秦始皇陵不敢挖,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代表着当时人们科技的最高水平,向今天看到的兵马俑只是陵墓的一部分,而真正埋葬秦始皇的地宫考古学家至今都无人敢动,因为根据勘测结果,地宫的周围是一条水银构成的护城河,水银是一种有毒的液态金属,如果贸然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释放出来的汞蒸汽中毒,

  • 宣德的“小心”,朱瞻基如何不择手段地削减楚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靖难后朱桢不但是第一个正式承认朱棣皇帝身份的藩王,也变得更加循规蹈矩,绝不忤逆、触怒朝廷,还将此作为信条教育子孙。朱桢的“识时务”,让成祖非常满意,不仅任命朱桢为宗人府宗正,也多次嘉奖和厚赐过他。但永乐二十二年朱桢薨逝后,朝廷却开始处处针对楚藩。此时的楚藩不但是少数几个(晋、汉、赵、蜀、楚)保有满额

  •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老农在洞中发现的黄金,揭开了一段唐朝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历史完整版,唐朝宝藏之谜,唐朝爱情野史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就在北方,历朝历代的首都与国家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所以,北方有着大量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是深埋在地底,就是被挖掘出来保存在博物馆里世世代代传下去。一些盗墓贼与文物偷盗者,从地底下挖掘出文物,然后倒卖到市场,那可是发了

  • 他是“靖康之变”时唯一率部勤王的名将,为何至死不愿渡黄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靖康之变皇室到底有多惨,真实的靖康图片,靖康女人的真实历史

    公元1127年4月初,宋钦宗一行被金帅监押沿郑州北还。宋廷君臣受尽旅途风霜与金兵凌辱之苦,终于抵达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位于郑州、洛阳间)。名将张叔夜一直在途中坚持绝食,抱定以死明志决心。他被金兵强迫撬开嘴灌入温水以维持生命,在车队昏沉中听车夫说“过界河(黄河)矣”,猛然清醒起身,“仰天大呼,遂不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