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中在汉朝时号称天府之国,为何到了唐朝会严重缺粮?

关中在汉朝时号称天府之国,为何到了唐朝会严重缺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48 更新时间:2023/12/13 1:55:02

甭管张良是不是对关中过誉了,起码西汉王朝自定都于关中后,发展得很好,很少听说当时关中遇到缺粮的窘况。然而自隋唐定都关中后,历代皇帝动不动就跑到洛阳“就食”,以降低关中的粮食供给压力。关中地区为何在汉唐两朝有如此明显的差别?好好的一个天府之国,怎么到了唐朝就缺粮了?

四大平原分布图

一、关中地区的开发

1、充实人口

关东与关东地区之间有关山险隘所阻,倘若关东纷乱,关中可以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执天下之牛耳”。倘若天下一统,关东则有了整体性优势,无论是土地,还是人口,都远超关中。秦汉两大王朝在实现大一统后,出于培优补差的考虑,想方设法地从关东移民到关中。这种移民不是单纯的缩小关中与关东之间的人口数量差距,而是有选择地将关东地区的富户迁到天子脚下,说白了就是抽调关东的精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提出“移民实关中”的计划,并于同年下令迁关东12万富户到咸阳,此后又于公元前212年下令迁3万户于骊邑(今陕西临潼),5户户于云阳(今陕西淳化),每户人口即使按5人计,秦始皇组织迁入关中的人口也达到了100万。要知道秦朝当时的人口也就2000万左右,相当于秦始皇将总人口的5%从关东移到了关中。然而到了秦汉交替之际,烽烟遍地,人口锐减了30%~50%,关中亦未能幸免。

得关中者得天下

汉高帝刘邦在定都于长安后,担心虚弱的关中难以抵御匈奴侵袭和压制关东六国残余势力,便在娄敬的建议下,下令将昭氏、屈氏、景氏、怀氏和田氏等原齐楚贵族后裔从关东迁入关中长陵,同时施行陵邑制度,以强本弱末。当时所迁各姓大族之中属田氏人数为最多,前后分了8批进行安置。朝廷为了便于管理,将这些田氏族人以迁徙的批次为姓,从第一排到第八。

咸阳富平、泾阳和旬邑等地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复姓第二和第五。此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等后继之君均效仿此做法,打着修陵寝的口号,从关东前后迁徙了数十万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富户入关中,这些人经过西汉一朝的繁衍生息,人口应有百万以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口是地区发展的关键性资源,这种大力度的移民为关中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西汉以关中制御天下

2、兴修水利

甭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古代农业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当地的降雨量,水利工程的兴建正是为了减小降雨量对农业的影响。关中地区降雨量不如南方充足,且耕地分布比较集中,由此对水利工程的依赖很大。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关中平原呈现的是一种自西向东逐渐敞开的八字形,渭水横贯的南北两岸并不对称,北岸比南岸更显宽广平坦,渭水北岸的泾水以东地区至少占了关中土地的1/2。

秦汉两朝定都关中,围绕着咸阳(长安)一带生活了大量的达官权贵,这些人不事生产,需要大量的农业人口给他们提供粮食。遍观整个关中地区,仅渭水北岸的泾水以东地区是最适合就近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地方,然而这片地区地势偏低,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有鉴于此,秦国在此地区修建了鼎鼎有名的郑国渠,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此地区的土壤质量。随着关中人口的不断增加,汉朝在此地区又兴建了不少水利设施。

关中平原地形图

汉武帝时期先后在关中东部的渭北平原兴建了龙首渠、六辅渠和白渠等重要水利工程,其中龙首渠虽未达到“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可令亩十石”的预期效果,但是将关中的农田灌溉区向东延申到了洛水以东。六辅渠是郑国渠北边的六条小渠的总称,其作用是灌溉郑国渠以北的部分高地。白渠以首倡者白公为名,从谷口引泾水经泾阳、高陵等地入渭水,用以灌溉郑国渠以南的大片耕地。

关中西部的渭北地区开发最早,早在周朝时期便已经兴建了不少水利设施,故而一直比较繁荣。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片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先后在此地区修建了成国渠和灵轵渠等水利工程。然而此地区的地形比较闭合,南北方向缺乏纵深,发展受限。不过聊胜于无吧,起码不拖后腿。汉朝正是因为在关中各处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方才保障了关中的粮食产量。

关中地区密集的水利工程

二、关中地区的衰败

1、自然条件的影响

关中平原自秦汉到唐朝饱受水灾、旱灾和震灾等自然灾害。由于关中地区开发早,人口密集,植被长期遭受破坏,气候愈发干燥,大量的湖泊、湿地和沼泽逐渐消失,再加上关中地区在当时属亚热带暖润气候,降水季节性差异较大,很容易出现水灾和旱灾。据相关史料所载,关中地区仅在唐朝初期就遭受了60余次水灾,50多次旱灾。每次水灾、旱灾一结束,衍生出的蝗灾又常常会接踵而至,防不胜防。

关中地区的土质主要以黄土和褐土为主,具有土质疏松和极易饱和的特点,水灾的频繁出现会加剧水土流失,旱灾的频繁出现会加剧土壤的沙化,而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又会导致水灾和旱灾的频率持续加大。据相关史料所载,关中在西汉时期的耕地面积达到了4.45万顷,等到了唐代宗时期仅余0.62万顷。耕地少了,人口却多了,关中地区在西汉时期和唐朝时期的人口分别在240万和318万左右。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人口过百万

如此多的贵族平民挤在关中地区,条件好的时候自是没太大的问题,可随着时间的发展,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首先,为了保障这么多人的口粮,关中土地难以得到休息,肥力会持续下降。其次,这么多人需要住所,需要燃料,总不能说关中的百姓到关东去砍柴回来烧吧?大家都是在就近取材,时间一长,森林资源自然会越来越少。这些都会形成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

关中地区处于亚欧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属汾渭地震带的南段,且渭河平原的整体地形呈一种南深北浅,向南倾斜的断陷式地貌,容易出现突发性很强的地震。据相关史料所载,关中地区在唐朝初期出现地震的次数多达20余次,地震往往会引起很多伴生灾害,比如洪水和山体滑坡等。频繁的地震会严重影响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导致关中地区的粮食产出不断减少。

汾渭地震带

2、远水解不了近渴

关中在隋唐时期的确很繁荣,然而地区越繁华,人口会越多,物质生活也越好,粮食的消耗则越大。关中地区在丰收之年尚且只能勉强自给自足,一旦遇到灾年,那就必然有断粮的风险,毕竟没有什么存粮嘛。很多人会说,关中作为隋唐都城的所在地,怎么会缺粮?各地的粮食不都可以输送到关中吗?实则不然,易守难攻的关中在交通条件上是不如关东地区的,粮食运输很困难。

关中南面有富庶的巴蜀之地,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关中东南面有农业发展还不错的江汉平原,可两地之间横亘着秦岭大山。无论是秦岭,还是蜀道,都很难承受住大规模的粮食运输。唯一能有点指望的就是黄河水道,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的粮食可经黄河入渭河,输入关中,江南地区的粮食可经运河到洛阳,然后从洛阳走水路入关中。然而从河南入关中的水道并不好走。

关中与南部地区之间的交通条件

尤其是流经今三门峡的那段黄河水道极为凶险,河中存在众多小洲、礁石,这些礁石把原本宽阔的水道强行分割成三股湍流,人们称它们为鬼门、神门和人门。运粮船在行经这段水道时,极易触礁。从汉朝到唐朝,大家不是没想过削平这些礁石,可终因技术难度太大而不得不放弃,导致运粮船要么冒险通过三门峡,要么在三门峡这边上岸换行陆路,或者以陆路绕过这段水道后再以水路接力。

这三种方式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正常的粮食运输都会多出很多不可控的风险,消耗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甚至很多时候为了运粮而付出的成本远远高出粮食本身的价值。如此下来,隋唐两代的皇帝都只能另辟蹊径,在粮食危机来临之际,跑到东边的洛阳就食,这么做的好处有二,其一,可以凭借洛阳的交通优势较为便捷地解决皇室贵族群体的粮食问题,其二,减少关中自身的粮食压力,把关中有限的粮食尽可能地留给靠天吃饭的平民百姓。

危机四伏的水路

结语

综上所述,关中在汉朝时期不缺粮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关中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且朝廷高度重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从人口到水利工程都尽可能地优先满足关中发展所需。关中在唐朝时期缺粮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关中已经是一种过度开发的状态,各种条件远不如汉朝时期,仿佛是在竭泽而渔。粮食产量在下降,粮食消耗量却在上升,关中在唐朝时期自然会缺粮。

再加上关中地区与其他产粮区之间的交通状况比较恶劣,远水解不了近渴,关中的粮食危机就更加严峻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唐朝不如汉朝,如果将唐朝和汉朝在时间上对换一下,缺粮的就不是唐朝,而是汉朝了。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关中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越来越高,自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长此以往,关中必能重现昔日之繁盛。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明朝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工水平有多高?不在鲁班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木工皇帝朱由校的故事,朱由校100幅木工作品,朱由校是鲁班教的吗

    他的木匠活在少年时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据载,天启有时会让太监把他的木作拿到市场上出售,几乎都被识货的人以重金买走。木工之外,天启还长于雕刻,包括木雕和玉雕。作品常施以五彩,精致而妙丽,在雕刻上尤其见工夫,独具匠心,出人意表。朱师傅的作品包括各色各样的船模型、家具、漆器、砚床、梳匣等精巧木器,都很

  • 唐肃宗送给76岁的李隆基100名貌美宫女,李隆基享用2年后绝食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人生通常被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李隆基的上半场人生是英明神武、艳阳高照;下半场人生则是冰冷无依、淫雨霏霏。这一切成也自己,败也自己。忧患的童年,并没有击垮他李隆基7岁时,因为与武则天的唐侄发生争执,他说了一句:“这是我们家的朝堂,关你什么事!”童言无忌,可他没想到因为这一句话,他的母亲窦氏就被武则天杀

  • 明朝一皇帝很尊敬这两个县的人,皇帝子孙路过两县,要向百姓致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简单介绍明朝皇帝,明朝十六位皇帝关系,明朝皇帝的真实例子

    然而到了明朝末年,却发生了一件奇特之事,完全颠覆了这种观点。明朝一皇帝金口玉言传下口谕,命令凡是朱家子孙后代,路过两个县城时,必须对老百姓恭敬行礼,即使面对一个三尺高的娃娃也不能例外。这在崇尚皇权、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堪称一件奇闻。那么这两县的老百姓究竟干了什么,竟然能使得九重至尊的皇帝都纡尊降贵,

  • 隋唐正史中真正的第一猛将,李元霸也不是他对手,却被严重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到底有多强,隋唐李元霸大战宇文成都

    秦琼早年卖命于隋军,他母亲去世时,大将来护儿居然特地派人送去衣物和被子。当有人问道为什么一名普通士兵能得到如此关怀时,来护儿答道,秦琼胸怀大志,有勇有谋,以后一定能成大器。正是如此一名不可多得的奇才,从隋朝到唐朝,身经百战,奋勇杀敌,连李元霸都不是他的对手。他犹如一颗冉冉的新星,得到了将军和皇帝的重

  • 李自成拥兵百万,攻入北京前声势浩大,为何仅呆了42天就败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兵败的真实原因,李自成为何攻入北京,李自成打过百万大军吗

    李自成的部下不但抢夺官员,而且还纵掠百姓。哄抢钱财,强拉妇女的士兵比比皆是。李自成责问刘宗敏的时候,刘宗敏还振振有词“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失去了士绅和百姓支持的大顺军,如何能长久下去。李自成攻破京城并非是他的军队有多能打,而是明朝的地方军太差劲。李自成从西安一路打到北京,只用了两

  • 安史之乱有多恐怖?长安城十室九空,睢阳城三万百姓被煮熟吃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70岁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在和36岁的杨贵妃,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享受太平盛世下的美好生活。突然,丞相杨国忠一路小跑,神色凝重地将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情报交给唐玄宗。唐玄宗微笑着,一边端着酒杯,一边打开情报,他定睛一看不由的大吃一惊,猛地站起来,酒杯啪的落在地上,杨贵妃一看事情不对,立马示意乐队散去。只见

  • 历史上学问最高的四个开国皇帝,赵匡胤没上榜,第一无人能及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匡胤书法真迹,郑恩死后陶三春反赵匡胤吗,赵匡胤杀高行周

    第四个、明太祖朱元璋(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之一,没有任何的家世背景,其父祖及祖上都是农民。如果说朱元璋有学问,很多人可能就有声音了,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吃饭都成问题,只能去给地主放牛,更别说去学校(私塾)读书了。但是,小时候没法读书,不代表一直没读书。朱元

  • 唐玄宗晚年的凄凉生活:失去杨贵妃,被囚深宫,儿子还怕他夺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悲惨晚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事迹,杨贵妃爱唐玄宗吗

    对于唐玄宗的了解,也大概止步于马嵬之变、杨贵妃去世之后,他独自逃到四川,当了太上皇。然而,他在马嵬之变后,又经历了什么考验,最终是怎么去到四川的呢?后来又是怎么回到长安的,在长安过着怎样的生活?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是否还惦记着她?本文我们就来说一说,唐玄宗的晚年生活。01、马嵬之变当陈玄礼提出要杀

  • 古代名人智慧:朱元璋借情诱敌夺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混战多年,最后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等几支大队伍。陈友谅为了吞掉朱元璋,勾结朝廷太尉张士诚,向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进攻。但陈友谅与朱元璋打过多年交道,深知朱元璋足智多谋,手下兵多将广,故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慢慢推进。消息传到建康,朱元璋思谋破敌之计,觉得想灭陈友

  • 他是唐玄宗的御用书法家,把魏碑和唐楷结合得尤为生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