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名不符实的大一统王朝,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一方面,我们往往感叹于其辉煌乃至于堪称登峰造极的文化与经济成就,对丰富中国文化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对其在军事上的不争气感到扼腕叹息。
同时,也正是因为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宋朝社会内部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作为主要体现的便是在中国盛行了上千年的华夷观念,而梅花作为一种代表汉人的意向内涵也于同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加强。
一、外部军事的失利迫使宋朝君臣更注重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
1、宋朝自身的政治体制造就了其军事弱小的局面
自唐朝灭亡以后,中国便再度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其中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藩镇节度使更是篡位建国的主角。同时,也正是在这种长期混战的情况下,整个中国的社会风气开始演变出一种极端的尚武风气。
而作为权臣篡位登基、建立国家的成功代表,赵匡胤更是深深知道当一个武将掌握过多的权力后所能够引发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因此,从一登基开始,赵匡胤就对手下的武将保持一种警惕防范之心。
尤其是在宋朝开国初期,部分武将仍然自视甚高的情况下,赵匡胤更是对他们毫无好感,并最终推动了宋朝“崇文抑武”治国政策的出现,武将无论是政治权力还是社会地位由此得到大幅度削弱,“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
为了更加牢固地将军事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宋朝统治者更是着手从制度层面对武将给予了严格的限制。出于防止将领把士兵转化为自身私兵的目的,宋朝经常对军队的将领进行更换轮替,这导致宋朝士兵往往在大军开拨之前才知道统帅自己的将领是谁,
宋朝“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就此出现,“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
而即便是在战时状态,不仅担任整个战区最高司令官的往往是文官乃至太监,就连具体的战略布置都是由皇帝亲自来进行,将领如果想进行更改还需要得到皇帝的同意。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对宋朝军队战斗力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
最后,宋朝政府在兵源招收上的政策也有待商榷。每当流民出现的时候,宋朝政府都会选择将流民当中的青壮年群体招收进入军队当中,剩下的老弱病残自然就不会再对其统治造成过多负面影响。
但是,流民本身大多就素质不高且鱼龙混杂,再加上将领的时刻更换,最终导致宋朝的军队虽然从数量上来看较为庞大,但其军纪、素质、战斗力与战斗意志等都堪称低下。这样的一支军队,能够在抵御外敌上发挥多大的作用,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因此,纵观两宋三百年,对外军事基本一直处于劣势,到了南宋时更是只有半壁江山,随时有覆灭的风险——这让他们实在抬不起头来。
2、宋朝所面临的都是文化层面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政权
宋朝之所以能够凭借自己并不完整的疆域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于其在建国之后掌控了中国的传统核心地区——中原一带。要知道,在历史上,这一带地区长期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层面于全国保持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占领了这块地区,就在文化层面上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这是宋朝君臣认为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一点,也是认为自己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者的主要原因。
另外,相比于前些年动不动就改朝换代的混乱局面,宋朝政府治下的中国已经算是十足的繁荣昌盛,这也是宋朝君臣对自身感到颇为满意的重要原因。
而纵观与宋朝先后并立的数个朝代,无一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契丹最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史书之上,到了唐朝时期则选择臣服于唐朝,之后趁着中原地区陷入五代十国内乱削弱期而快速强盛,成为宋朝与之前后汉、后周政权的劲敌。
建立金国的女真则起源于东北地区,在宋朝之前几乎都没有太过著名的事迹,其在崛起前也长期处于契丹的剥削压迫之下。而蒙古本身虽然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但从文化层面来看,它依旧与中原汉族文化难以相比。
至于其他诸如西夏、大理、高句丽,更是深深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面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宋朝君臣在文化上往往怀着极大的优越心理。
但是,当这种文化优越感遇到在军事上节节败退的现实之后,尤其是在南宋已经失去对中原地区的掌控、只剩下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南宋政府的统治从文化层面似乎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因此,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固,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正统,南宋不得不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当中存在的华夷观念进行一定更改,而更加确切地突出自身所具有的中华文化特征便是其主要的手段之一。
同时,也正是因为过分强调自己作为区别于夷的特征,当时的华夷观念逐渐产生了从以华为主、包容夷狄到华夷对立、华夷互防的变化,这是由南宋自身的国情所决定的。
二、梅花在南宋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1、梅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当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头已经可谓是流传极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梅花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中国文学界最早可以追溯到成书于周朝时期的《诗经》:“山有嘉卉,候栗候梅”。
表达了那一时期人们对于梅花的欣赏。直到晋朝时期,《梅花落》的出现使梅花的文化气质再度得到加强,在文化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有关于梅花的文学作品在数量上呈现出一种较为稀少的状态,绝对算不上是文人们偏爱的意象。
直到唐朝之后,梅花在文化当中运用开始变得频繁起来,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都是这一时期的咏梅佳作。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唐代之前人们对于梅花的认识更多还是体现在实用价值上,如诞生于殷商时期的《书经·说命》当中便有着这样的句子:“若做和羹,尔惟盐梅。”也就是说,此时的人们更关注作为果实的梅子,对于梅花反倒只是认为普普通通。
而正是随着文人们对于梅花的不断运用,才最终促使梅花发生了从物质层面实用性到精神层面欣赏性的改变,到了宋朝之时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自然深受南宋时期人们的喜爱,梅花文化也正是在南宋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
2、梅花的自身特质使其成为南宋汉文化的代表
对于梅花意象的赋予,我们便不得不看到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一来,梅花开放往往是在寒冬腊月的时节,这使其在一片万物寂静当中呈现出一种顽强不屈、坚韧斗争的味道,尤其在茫茫大雪当中看到它的开放,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与此同时,与其他花朵截然不同的开放时间也让它带有一些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意味。因此,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咏梅诗作,都与这两个梅花本身的特质有着分割不开的关系。
当然,像“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那般将梅花用于表示脱离其本身特质的诗句也并非没有,但总体来说是符合这个特征的。
如果我们观看那时期南宋的社会状况,我们便能够发现梅花与南宋表现出十分契合的特征。一方面,南宋乃至北宋都一直饱受异族政权的进攻与压迫,
虽然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本身所造成,但南宋军民却在这一过程当中爆发出强烈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始终坚强抵御着外敌,鄂州之战、钓鱼城之战等战役便是最好的体现,这就与梅花的坚韧斗争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在理学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宋朝社会对于人的思想道德及品格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甚至道德败坏都能够成为政敌之间互相攻讦的有力武器,而梅花自身所代表的君子气息就成为了南宋士大夫所极力追求的事物,自然对其大加赞赏。
三、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是南宋华夷观念的转变还是梅花意象在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都是由南宋自身的国情所决定。
虽然宋朝在立国之初从各个方面来看都确实是中华正统文化的继承者,但随着其自身在军事上逐渐陷入几乎可以说是难以挽回的劣势,导致它面对当时在文化层面更低一等的少数民族政权反倒显得脆弱不堪。
为了显现出自身政权的正统性,宋朝政府不得不再度大力强调中华文化,并将梅花这一植物运用到了这个过程当中,这对其稳固自身政权有着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