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从小生长在宫中,耳濡目染,司空见惯,深知凡是宫中有钱的太监,大都结交外官,肆无忌惮的收受贿赂。诸如都领侍苏德,储秀宫二总管刘诚印等人,通过各种手段大量聚集钱财,他们出宫以后,买土地建庄园,李莲英看了不仅眼红,还紧步后尘,甚至采取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手段,大肆捞取外快。
李莲英除了他应得的月食钱粮、恩赏有加的银子外,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年都从内务府兑换十万两上等的白银。凭着他是慈禧太后的宠信的总管,无论外官或内官,求他在慈禧太后面前说情办事的人数不胜数,哪一个不得打点他一批厚重财礼。
但是李莲英收受贿赂也有自己的戒条,决不贸然行事。凡是那些素无往来或不知情的外官,大都拒之门外,主要是怕他们口头不严,走漏风声,所以他自己常说从不交接外官。
至于那些有头有脸颇有名气的人,不仅有内廷大臣,而且还有外省督抚,李莲英即使收了他们的贿赂,也从不或者很少在慈禧面前为他人求情办事,因为他怕慈禧对自己交结外官产生怀疑,同样对自己不利。
如果日后有人问起事情办得如何,他就用所求老佛爷不允的话搪塞过去,对于平日有些交情较深又收了重大财礼的人,奈于面子不得不办的,也要等待时机,要慈禧太后提起某件事来,再顺便开口。
当然了,天长日久,李莲英总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怕落个只收钱不办事的名声,也不得不变换手法,今日收你一千,明日还礼八百,这样既不得罪人,也可两情相抵,自己也不吃亏,总得来看还是收进来的多,付出去的少,真是算计到家了。
李莲英收礼不办事或不真心给人办事,也是朝野皆知的,但这个礼又不得不送。对于那些不肯买他账打点他的人,非常忌恨。有一个例子就很有代表性。
光绪年间,户部侍郎张荫桓被派往英国参加英女王60大寿庆典,回国时,途径法国巴黎,买了两块宝石,一块红宝石献给了光绪皇帝,一块祖母绿献给了慈禧太后。
若论价值,祖母绿比红宝石昂贵得多,但因为没有给李莲英送什么东西,他很眼红,一贯占便宜的李莲英就很忌恨张荫桓。正当慈禧玩赏这块宝石,爱不释手之际,摸透慈禧太后心思的李莲英认为给张荫桓落井下石的机会到了,他站在一旁插嘴冷言冷语地说:“难道咱们这边就不能用红的吗?”。
话虽简单,却触动了慈禧太后的心窝子。按清代习俗,妻妾嫡庶之间衣饰区别极为严格,只有正妻方可使用红色衣饰,而妾只能用绿色衣饰。慈禧因为自己原是“西宫”,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就耿耿于怀,芥蒂很深,经李莲英这句话一刺激,情绪突变,当即令人将祖母绿宝石退给了张荫桓。
张荫桓不知底细,便忧心忡忡,担心种下祸根,但慈禧并不能以此作为惩处张荫桓的条件,便怀恨在心,后来张荫桓真正受到处治的原因,一是因户部钱粮亏空;二是支持了光绪皇帝的变法,才被发配到新疆充军的。
当时英国驻华公使还出面干涉,说张荫桓是出使英国的友好使节,这样做是对英国不友好,将会影响中英两国的关系等等。慈禧太后对此置之不理。庚子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军败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后,借口张荫桓与洋人有勾结,下令将张荫桓处死于新疆。
就因为没有打点李莲英,张荫桓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不过这件事李莲英做得确实过分了,以至于朝野内外震动很大,对李莲英的负面影响也很深,此后李莲英虽略有收敛,但其本性却始终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