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生不逢时遗恨终生的无奈皇帝——咸丰

生不逢时遗恨终生的无奈皇帝——咸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895 更新时间:2024/1/21 20:16:39

咸丰的委屈可以归结为五大恨

一是恨太平天国起义

咸丰帝刚登基称帝还不到一年,落榜书生洪秀全就在广西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更出人意料的是,起义很快就发展为燎原之势,从广西到湖南,从湖南到湖北,又从湖北经江西、安徽而至江苏,甚至还一度蔓延到北京附近,搞得咸丰帝狼狈不堪,焦头烂额。

大清的列祖列宗,自入关以后,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凡遇灾荒之年,朝廷必有赈济,这些百姓却仍不满意,居然还要造反,还要推翻清廷,真是十恶不赦的乱民。可咸丰哪里知道,广大百姓其实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铤而走险。

二是恨可恶的英法夷人

大清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根本无需与外国进行什么通商贸易。外国人却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瓷器等,大清皇帝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这在咸丰帝看来实在是对他们的恩赐。可是,这些不懂礼义廉耻、更不知尊君敬上的外夷,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变本加厉提出种种非分之请。

最让咸丰帝难以接受的是,这些夷人居然还让其公使常驻北京,并向他呈递国书,却又死皮赖脸地不肯向他行三跪九叩大礼。不行大礼也就罢了,还公然称兵犯顺,攻入天朝首都,杀人放火抢劫无所不为,此等化外之夷,不可理喻。

三是恨朝廷上下大小臣工因循敷衍

吏治败坏是大清的痼疾,到了咸丰即位时已经是不可遏制。但咸丰帝登基之初还是有所作为,他下诏求言并惩处了误国误民的大学士穆彰阿,以及对外主和、软弱无能的耆英等人。同时,咸丰帝又提拔了一些勇于任事的官员进入中枢机构。

但是,众多的大小官吏已经习惯性地我行我素,或贪赃受贿,或尸位素餐,或上下欺蒙。以当时的话来说就是“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梯,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甚至公开声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官僚队伍,让咸丰帝可恶可恨。

四是恨自己生不逢时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咸丰帝仓皇北逃,他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的宝座上愤懑不平,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虽无先祖康熙爷那样的雄才大略,但继位以来从不敢懈怠,虽说不是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废寝忘食,但也还算的上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但为何上天不公,让自己有国不像国,只恨自己生不逢时。

五是恨八旗将士烂泥不不上墙

昔日的威武之师,八旗劲旅如今却是稀巴烂,他们无法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平日里威风八面的八旗将士们一旦遇到英法夷人,竟一败再败,一败涂地。而那些高级将领们大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尽管咸丰帝可以惩处一两个,三五个无能之辈,却不能扭转态势,治国安邦又该指望何人?

无奈和愤恨之外,咸丰帝还有说不出的苦衷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咸丰帝“北狩木兰”,这是大清开国以来皇帝首次逃离京师避难,如此屈辱怎能对得起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和天下臣民?但更为不解的是,在事态平息后,咸丰帝却拒绝回銮,呆在热河赖着不走了。其实,此时的咸丰有着说不出的苦衷。

就咸丰帝个人而言,他的确不愿长久居住在热河。早在他出逃的时候,就有大臣极力反对并劝阻,大学士贾桢反对的理由很充分,如若皇帝离京出走,搞不好就会酿成“土木之变”,甚至有人会乘机拥立其他的人为帝。

这些道理咸丰帝何尝不知,只是当时被夷人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出此下策,万不得已才来到了热河。可是,现在外夷的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自己怎能贸然回京呢?

其实,早在咸丰十年八月十六日,即咸丰帝感到热河之日,咸丰帝即寄谕恭亲奕,命其要相机办理,速成和局,只要英法等国与清政府交换了条约,呈递了国书,他就可回銮,镇定人心。但最基本的前提是,英法等国在他回銮以后,不要再找麻烦。

奕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时,战争的状态虽已基本结束,但英法联军并未撤出北京。九月十八日,咸丰帝再次向奕等人表示,只要英法联军退兵,不再反复,他即可回銮,古北口一带驻扎的马步各队,能够担负起护驾的责任。这话表明,咸丰帝内心是迫切想回京城的。但是,后来咸丰帝在回銮的问题上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主观原因来看,是咸丰帝担心英法等国代表可能再次提出觐见并呈递国书一事。客观原因是,当时的天气越来越冷,冬季不适合长途跋涉,这就是咸丰帝不肯立即回銮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对此,咸丰曾有明确的表述。

他认为:尽管中外已经换约,英法两国的军队也撤至天津,但夷人性情反复,难保他们不再生事。九月二十五日,咸丰帝在奕等人的奏折上朱批道:奕等人必须与英法两国切实交涉议定,将外国公使向清帝亲递国书一事彻底取消,否则,祸患就停不了。

此外,咸丰帝还特别警告奕等人:如果英法只是暂时答应取消亲递国书一事,而他回銮北京之后,英法又从天津而至北京,再次提出觐见及呈递国书之事,进而要挟不已的话,就唯奕是问。说到底,只要英法夷人不再来北京,咸丰帝就即可回京。

身死热河,终酿辛酉政变之悲剧

咸丰帝在热河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新年,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二日,咸丰帝降旨决定于初春,天气稍暖的二月十三日起驾回銮,后有因故改定为二月二十五日回銮。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咸丰帝如果真的能在二月起驾回京,无论他在回京后是何时驾崩归西,大概都不会出现后来的辛酉政变,也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干政垂帘的朝局。无奈的是,二月时,咸丰帝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回銮了。

这个时候,咸丰帝的身体越来越差,每日咳嗽不止,按照清宫医案来看,大致是换了肺炎或痨病一类的疾病。二月二十二日,醇郡王奕譞等人上奏,以咸丰帝圣体违和为由,劝止暂缓回銮。咸丰帝朱批称:“朕本欲即刻回銮,却不意旬日以来,身体稍觉可支,唯咳嗽不止,红痰屡见,只得听从御医嘱咐,安心静养。并降谕内阁宣布,朕将暂缓回銮,至于何时回銮,俟秋间再降谕旨”。

可以看出,当时的咸丰帝确实很为难,进退不得。他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日闷闷不乐,无聊之极。他还亲自书写了“且乐道人”条幅,命人悬挂殿中。此举或许是出于无所作为的自我解嘲,但也由此可见其精神之颓废。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带着无尽遗憾的咸丰帝在热河烟波致爽殿去世,享年31岁,庙号宗。

更多文章

  • 易中天为何贬低明朝,反而在书中称赞清朝,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易中天评明朝,易中天明朝官员收入,易中天为什么不写清朝

    易中天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从小深爱文学,受祖父影响又酷爱史学,高中就已读完中外名著,对史学论点颇有见解。于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从事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于2005年开始在百家讲坛当学者,剖析历史言语犀利,叱咤风云。"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就属明朝的最差,要不昏庸,要不迨政,勤奋一点的

  • 她是大清唯一被废的皇后,出身高贵,但结局很惨,死因成千古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清唯一传奇皇后,大清皇后怀孕被废,大清抬进门的皇后

    想必大家对清朝的历史是比较清楚的吧,清朝历史上的皇后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群体”了。像我们再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些,富察氏跟乾隆帝惺惺相惜,钮枯禄氏跟嘉庆帝异常恩爱,倒是成就了一段美谈。但是在清朝的环境下,还是存在了很多命运不好的皇后,其中乾隆时期的辉发那拉氏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辉发那拉氏跟皇帝

  • 独步天下的她是皇太极表姐和最爱,历史上的她却不一定认识皇太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独步天下皇太极有几个孩子,独步天下东哥和皇太极生气,皇太极最爱的三个女人

    首先她与皇太极一起长大,这叫青梅竹马。其次皇太极的名字是她起的,按照辈分东哥是皇太极表姐,后来一起经历成长和家族的事情,这叫知根知底。最后,东哥见证了皇太极登基为帝的全部经过。这算是共患难吧。东哥虽然没能成为皇后,却是皇太极一生挚爱。后来嫁给皇太极的女人,什么哲哲皇后、什么布木布泰,都比不上曾经的初

  • 他是李鸿章的兵,60岁二次参军,77岁授衔,82岁才当上中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鸿章70年代照片,李鸿章有几支军队,李鸿章的军权有多大

    历史九点半/文1955年新中国授衔,在所有授衔的将帅中,年龄最大的是朱德元帅,时年69岁。然而在开国校官中,还有比朱德元帅年龄更大的,他是蒋维平,1955年授衔时已经77岁,比朱德元帅大8岁,成为新中国最年长的开国军官。蒋维平出生于清光绪四年(即1878年),原名蒋顺发,别名姬宾礼。1897年他19

  • 十三爷的怡亲王府大清第一,死后被雍正改造,子孙无福居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座怡亲王府在王府井帅府园,即今天新东安市场东侧一带。当年这座王府占地面积很大,气势宏伟。不过,如此宏伟的王府却只有十三爷胤祥一人居住过。因为在胤祥去世后,悲痛万分的雍正为了纪念这位弟弟,下旨将其王府改为贤良寺,还亲自书写御制碑文。贤良寺在清朝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由于该地临近皇宫,因此便成了

  • 年羹尧的死跟文字狱脱不了关系,只因为奏折写错了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年羹尧之死片段,羹墙见尧,年羹尧怎么处死的

    年羹尧的跋扈和嚣张对清朝历史稍有研究的都知道,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的妃子,自己又屡为大清朝立下诸多汗马功劳:利用自己的用兵之策配合各的军事将领平定了西藏乱事;率领清朝兵士平息了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因此受到在位者也就是雍正皇帝的极度信任,获得“抚远大将军”、“太保”、“爵封一等公”等称谓,一时风光无限可

  • 还在为清朝争论不休?这个朝代一项数据直接进入《吉尼斯纪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最耻辱的朝代,清朝以前是什么朝代,清朝从哪个朝代开始衰败的

    还在为清朝争论不休?这个朝代一项数据直接进入《吉尼斯纪录》中国的历史经过非常多的战役,也发生过许多的屠城事件,并且在这些屠杀过后,现在真正的炎黄子孙已经没有多少了。中外历史学家经过大量的考证,炎黄子孙的特征应该是A型血,单眼皮,黑眼瞳,三绺胡,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人的眼瞳大多数都是深褐色。主要

  • 乾隆出宫游玩,遇一瓜农,两人相谈甚欢,乾隆却转身下令将其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杀瓜农,乾隆秘史乾隆,乾隆和瓜农最后结局

    话说,有一次乾隆去江南地区微服私访,也可能是游玩。此行毕竟是出外游览的,不能多带人,于是乾隆只带着几名侍卫跟从而以。在还未抵达行宫之前,路过一片西瓜地,现在正是暑气最重的时候,恰巧又是西瓜成熟的季节。乾隆看见这些黝黑发亮的大西瓜,心里可是闲不住了,便叫一个侍卫去找瓜农卖给他们几个。但是侍卫回来后却说

  • 大清此衙门技术性最强,也最有特点,很多官员要从民间百姓中选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清各衙门,大清官员选拔,清朝各省有哪些衙门

    虽说太医院级别不高,但却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机构,里面有品衔的御医、太医都不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拨,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铨选。按正常渠道,成为御医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进入太医院,成为太医院的医官,具备医官资格,才有可能进宫服务。太医院医官的铨选分两种情况:一是内部提拔,即在太医院接受学习的生员中,通过各级

  • 清朝最莫名其妙的“文字狱”,雍正判完乾隆再判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雍正的文字狱,清朝十大经典文字狱,雍正vs乾隆

    乾隆在位期间的“文字狱”案件以腥风血雨出名,但是今天我们要来说不是这些案件,而是“屈大均”案。首先请大家来跟我认识一下这个冤大头,屈大均。屈大均是大清王朝初期的文学家,原先的本名叫做绍隆,字介子,号翁山,后来才改名为屈大均,是广东番禺人,明朝的余党。在大清的士兵占领广州前后参加过抵抗清朝的组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