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堪比曹操集团的荀彧,袁氏内乱皆由此人引发

此人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堪比曹操集团的荀彧,袁氏内乱皆由此人引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579 更新时间:2024/1/24 16:23:37

官渡之战前,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是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后,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是曹操和袁绍。人没变,先后顺序却改变了,这意味着袁绍和曹操的攻守之势发生逆转。

大汉十三个州,曹操和袁绍各占四个州。其它诸侯最多也就占一个州,单看实力对比,曹操和袁绍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虽然通过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的攻守之势发生逆转,但最终鹿死谁手仍未可知。官渡之战后,曹操本想发兵攻打刘表荀彧劝他:“如果我们远征荆州,袁绍收拾残部趁虚偷袭,那我们之前的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这段话本身就证明,曹操虽然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但他还没有资格小觑袁绍。因为袁曹争霸战必然会是一场持久战,任何分心的举动都有可能遭至满盘皆输。

通过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从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结束,一直到公元207年袁尚袁熙被杀,曹操花了近7年的时间才结束这场争霸战,最终统一北方。

7年很长吗?在我看来,如果不是袁谭和袁尚内讧,如果不是袁谭请曹操出兵河北,曹操想打败袁氏集团,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最后鹿死谁手,都是一个未知数。

只要了解到上述内容,大家自然可以得出一个清晰地结论:官渡之战的价值,被史书过分夸大了。

因为官渡之战的价值被史书过分夸大,所以读者常常有一种错觉:袁绍在官渡之战不久后就病故了。

官渡之战于公元200年10月结束,袁绍于公元202年5月病故。一年半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固然很短,但在具体地历史事件中,一年半绝不是一个短时间。至少可以很判定,官渡战败和袁绍病故没有直接关系。

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法:“因为袁绍战败心情抑郁,所以病故。”这种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打了败仗就要心情抑郁而亡,那世界上估计不会有什么名将了。因为但凡名将,几乎都吃过败仗。

再做一种假设:如果官渡之战后,曹操突然病故,而袁绍活着,大家会不会认为这种事实违反常识呢?其实并不违反常识,因为人的命运充满了偶然性,而寿命的长短就是最明显的表现。用一场战役的结局来揭露两人的寿命,是非常荒谬的做法。

袁绍逃回河北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主战派的情绪。

在袁绍出征前,审配等人主战,田丰等人主张缓攻。田丰还因为一再劝阻袁绍出征,被关进了监狱。

袁绍拒谏出征,最后惨败而回。用冠冕堂皇的道理去说,袁绍就应该检讨自己,并且马上重用田丰。而袁绍最终逼田丰自杀,在后人看来这就是袁绍心胸狭窄的表现。

可如果从权利博弈的角度去看,袁绍是必须要杀田丰的。如果袁绍检讨自己并重用田丰,他还怎么安抚主战派呢?

很多人此时有另外一个问题:袁绍逃回河北之后,为什么要立刻安抚主战派,继续打压缓攻派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地位问题。袁绍南征,缓攻派早已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此时袁绍突然安抚缓攻派,会让主战派感到心焦。这种时候,内部极有可能加速分裂。

而袁绍的做法就是向手下证明:南征没有错,主战更没错,我不会打击主战派。这次的失败,错不在我,更不在诸位主战派,错在缓攻派。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跟我们同心协力,我们又怎会遭受如此惨败呢?希望大家不要有疑虑,继续支持我。

袁绍这个做法有没有道理?在我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以田丰为首的缓攻派一直不支持袁绍的南征,而纵览官渡全局,曹操胜得极险。而袁绍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内讧,这一点我们之前分析过了,所以袁绍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整合内部。既然要整合内部,又怎么会让田丰这种宁愿牢底坐穿也不服从的人存在呢?

你可以说审配许攸内讧如何如何,你可以说袁绍打压张郃如何如何。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审配许攸一直以来都是支持袁绍南征的,张郃一直以来都是兢兢业业的。

要说矛盾,哪个集团内部没有矛盾呢?田丰是对是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田丰已经成为了矛盾的集中点,这就是政治的血腥和黑暗。

很多人认为袁绍在官渡之后已经无力回天,因为他杀了田丰。对此,我们对比一下淝水之战后的苻坚。

苻坚淝水战败,国家分裂,自己也被羌人杀害。而袁绍的相关举措让黄河以北迅速走出了战败阴影,强力遏制了曹操的反攻势头。曹操发现追击袁绍讨不到好处,还想着要去打南方刘表的主意。如果袁绍因为杀田丰而导致自己人心尽失,曹操肯定乐呵呵地去黄河以北捡便宜了,怎么会去打刘表的主意呢?

袁绍安抚主战派,稳定了大局势,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如何处理审配。

从表面上看,官渡之战失败的导火索就是审配点燃的。如果不是审配在后方整许攸,许攸就不会投降曹操。许攸不投降曹操,曹操就无法顺利突袭乌巢。

但从根本上讲,审配打击许攸,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审配一直是袁绍集团首席参政官,地位堪比曹操集团的荀彧。曹操出征时,留守许昌的是荀彧;袁绍出征时,留守邺城的是审配。后来,袁绍的继承人袁尚每次出征时,还是审配留守邺城。

如果审配是为了私人利益而争权夺利,就绝对无法获得袁绍和袁尚两代人的如此器重。

而在袁氏覆灭时,审配也表现得极为忠烈。投降曹操的人痛骂审配不识时务,审配表示自己不屑于理睬叛徒。曹操希望审配可以投降他,但是审配始终没有一句好话。这样的审配,怎么看都不像小人。

根据审配之后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审配早已把自己的利益与袁氏家族捆绑在了一起。与曹操作战时,审配没有抱任何幻想,也没有任何脚踏两只船的计划。

大致了解了审配的为人,再回过头来看审配的作为。审配之所以对其它豪门势力咄咄逼人,主要还是为了帮助袁绍加强中央集权。而田丰等人之所以旗帜鲜明地唱反调,主要也是为了反对袁绍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

大规模战争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绝佳方案。因为大规模战争开始后,指挥部的权力就会加大,从而可以更加明正言顺地把手伸进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

非常时期,谁敢抗命,军法从事。

但这对于地方实力派却是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消息。因为,加强中央集权就是让他们丧失许多权力、地位和利益。

审配或许不是一个大公无私,只知道倾情为袁绍奉献的人。如果协助君主加强中央集权,就可以让自己换取更多的权力,任何一个豪门代表都会协助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大部分豪门士族都会逐步丧失利益,只有少数豪门士族可以借此获取更多利益。

袁绍不想处理审配,但审配犯了众怒。原因前面说了,从表面上看,就是审配导致了乌巢失守。想要安抚人心,袁绍必须得有所交代。

袁绍的做法是把审配撤职,才算让众人勉强接受。

审配虽然被袁绍撤职,但袁绍并不想真正的触动审配,所以审配依旧是袁绍的左右手。而袁绍病故以后,袁谭和袁尚争权夺利,主要也是因为大家反对审配当政。

袁尚继续重用审配,那些不满审配的人就通过支持袁谭的方式,继续与审配争权,其结果就是袁氏内讧不断。

许多人总认为,袁绍病故后诸子内讧,主要是因为袁绍没有确立接班人,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就算袁绍明确了接班人,只要接班人依旧重用审配,不满审配的人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搞内讧。

这种内讧发展到后期,就是辛评支持袁谭请曹操帮忙。曹操借此掺和到了河北的争夺之中,最终击败袁氏集团,成为了北方的真正主人。

更多文章

  • 曹操最后悔的三件事:玩了一个人,放走了一个人,漏杀了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陈宫在中牟县放走曹操,曹操最丢人的六件事

    宛城之战再度爆发,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被迫逃走,而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让曹操一下损失三位心腹之人。尤其是爱子曹昂,本是曹操中意的接班人,却死在宛城,对于曹氏家族而言,影响却是极为深远,曹昂得以不死,或许不会有之后夺嫡之争的严重内耗,也不会由短命儿子曹丕继位的机会。第二

  • 东吴名将众多,孙权为何唯独对吕蒙最器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权鲁肃吕蒙人物资料,吕蒙大骂孙权的视频,孙权甘宁吕蒙阵容

    那么还有一个人,或许孙权比这几个人更为器重。这个人就是吕蒙,为何孙权对吕蒙更加器重呢?其一,吕蒙有个光荣的过去。吕蒙是个少年英雄,吕蒙年仅十六岁,也私自随姐夫邓当作战。作战归来,邓当将此事告吕母。吕母很生气并要处罚他,吕蒙说:“这贫贱的日子难生活下去,说不定获得功劳,就能取得富贵。再说不入虎穴,焉得

  • 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刘备急于追究责任,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封出兵关羽还会兵败吗,关羽败走麦城刘封在干嘛,关羽败走麦城刘封出兵能救吗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写明了刘备义子刘封的死亡原因。非常的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换成大白话就是,诸葛亮很担心刘备死了之后,刘禅无力制衡刘封,因此劝说刘备杀了刘封,刘备觉得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于是让刘封自杀了。刘备击败曹操,取得汉

  • 赵括真的一无是处?一战葬送40万人,后悔没听他妈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括实力有多强,赵括到底为什么会背负千古骂名,赵括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纸上谈兵的故事我们大概都了解,说的是死读书不知变通。故事的原型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也就是白起成就“杀神”的那一战。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场战争。[var1]战争起因范睢向秦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这些建议都被秦王所采纳,范睢也得到秦王信任和赏识,被拜为相国。在范睢的辅佐下,秦国势力膨胀起来

  • 蜀国比吴国强大,为何先被灭国?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蜀国灭了吴国了吗,蜀国和吴国哪个先灭国,蜀国灭国后吴国反应

    “商悲羽怒听未了,穷猿三声巫峡晓。”——《蜀国弦》刘基在演义当中,一切故事主线都是围绕着蜀汉进行的,但是在历史上蜀汉却是一个悲惨的政权。东汉末年经董卓之乱后,各路诸侯开始在中原争夺霸主地位,而其中最不显眼的就是后来建立蜀汉王朝的刘备。[var1]对于刘备来说,一辈子颠沛流离,经过赤壁之战后占领荆州,

  • 扁鹊为何被移出教科书?专家:史书中的记载不严谨,时间对不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扁鹊为何被移出教科书,扁鹊历史评价,扁鹊见蔡桓公移出教科书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医,像华佗、张仲景等等。要说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是要说扁鹊。[var1]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和蔡桓公之间发生过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两人相见,扁鹊就说蔡桓公有病了,应该及时治疗。蔡觉得她职业病犯了,没有当回事,觉得自己很好。过了差不多十天左右,他又看到了蔡,说蔡病情加重了,

  • 曹丕和曹植谁更适合当皇帝?如果曹植当皇帝,魏国可能从此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丕和曹植谁厉害,曹丕和曹植曹植能上位吗,赵玉平老师讲曹丕曹植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有众多英雄,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人们一直猜测是能够一统天下。在曹魏集团中,曹操的两个儿子很有前途,他们是曹丕以及曹植,从文学造诣上看,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差,尤其是曹植,他的文学天赋受到了曹操的喜爱。那么曹操这两个儿子中间究

  • 春秋养士风气的“延续”:略论明代的幕僚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养士之风,国家养士百五十年,对明代社会风气的评价

    “幕府”一词,一开始指的是领兵在外作战的高级将领的营帐,借此延伸出了高官门下公署的意思,后世用来代指高官,或者指这些高官门下所聘请的辅佐人员的整体。“幕府”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汉沿用,并扩大了这个词语的适用范围,不仅高级将领的营帐可以被称为幕府,三公九卿乃至州郡长官的属吏都可以被作为幕府之

  • 荆轲值得敬仰吗?看看他刺秦前祸害的宫女,简直惨无人道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荆轲为什么答应刺秦,荆轲在刺秦之前很有名吗,荆轲是主动刺秦的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段故事也成就了荆轲历史上刺客之名。但在刺秦王之前还有很多细节可能不太了解,尤其是太子丹为了讨好荆轲而做的事,可以说惨绝人寰。[var1]故事起因燕国的太子名丹。原来是作为人质被留在在秦国的。燕王派人接太子丹回去,但秦王却说:“如果燕王不死,太子丹就不能回去,除非是黑头

  • 秦国灭掉六国后,秦始皇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结局有好有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秦国死了多少人,秦始皇灭六国后怎么处理六国君王,秦国灭六国后怎样对待六国国君

    引言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经营起来压力非常大,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为国家存世很短,导致很多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为人残暴,有人说他为后世的君王开了个好头。其实想要知道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他灭掉六国,对待六国国君的手段上就能看出来。最先被秦国灭掉的是韩国。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