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泰这个人物,可谓大器晚成,在康熙朝默默无闻,只混了个五品小官,雍正登基时,鄂尔泰已经年近半百,没想到雍正慧眼识人,认为鄂尔泰能成大事,从此鄂尔泰一路高升,和李卫、田文镜并列成为雍正改革的三大干吏。后来成为军机处首席大臣,内阁首辅,风头盖过张廷玉。
当然,以雍正之精明,鄂尔泰若无真才实学,肯定做不了这么大的官职。鄂尔泰是个实干家,雍正当年改革云贵两省,施行“改土归流”,鄂尔泰一马当先,两年之内掀翻2000多个土司,战绩惊人。雍正重用鄂尔泰,鄂尔泰就以死相报,这样的能臣干吏,雍正焉能不喜欢?
后来,鄂尔泰担任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西南地区封疆大吏,为雍正征收西南,鄂尔泰在西南三省的作为让他成为政绩最突出的封疆大吏。然而,光政绩突出还不行,雍正七年,鄂尔泰显示了他超高的“政治智慧”,帮雍正走出尴尬。
雍正七年,清朝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曾静案”,一个叫曾静的秀才,在民间宣扬雍正是个大逆不孝之人,把雍正“弑父”“逼母”“屠弟”等证据一一列举出来,引起一片哗然。曾静虽然被抓,但雍正非常难堪,鄂尔泰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了。(另外补充一下,曾静有一个学生,名叫吕留良,吕留良后来也被杀了。民间传说的“吕四娘刺雍正”,吕四娘就是吕留良的女儿。)
且说鄂尔泰远在云南,当“曾静案”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鄂尔泰立即上奏,说云南的大理县出现极为罕见的“卿云”祥瑞,卿云,是一种祥云,光灿捧日。《尚书》记载,卿云百年难遇,只有天子非常仁孝的时候,才会出现。曾静说雍正大逆不孝,鄂尔泰以“卿云”支持雍正,雍正大喜,立即下令将鄂尔泰的奏折散发出去,广为流传。然后满云南的官员,都纷纷说确实看到卿云了,雍正更加高兴,只有大理县令说了实话。
大理县令姓刘,此人是个典型的儒生,大家都上报卿云祥瑞,刘知县说:“我是的大理知县,每天都在大理,我咋没见过卿云?”此言一出,又一次震惊朝野,雍正听闻后,立即让鄂尔泰把刘知县关起来,然后再秘密押送到京城,因为雍正想亲自找他谈谈。
100多天过去了,刘知县从京城回来了,只见他瘦如枯槁,别人问他什么,他都说:“有卿云、有卿云!”一个月后,刘知县被升官为知州,但从此就没有消息了。
雍正身为皇帝,为何要和满云南的官员撒一个弥天大谎呢,实际上,“曾静案”对雍正造成很大的困惑,雍正甚至出了一本书,名叫《大义觉迷录》来反驳曾静。鄂尔泰上报卿云为雍正缓解尴尬,所有人都知道卿云是假的,雍正也知道,唯独这位刘知县不识时务,所以才被雍正“重点照顾”,封建社会的官场,不仅仅需要诚实,还需要“忠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