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珅之所作所为他的死原本是在情理之中,可是有个问题始终让人想不明白,既然乾隆对他如此信任和器重,为何他生前就没留下一道遗诏来保全和珅呢?而雍正却能在临终前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和珅可以说是有清一代最受恩宠的大臣,从乾隆四十年开始,他的仕途如同坐火箭一般高升,他一年的仕途前程甚至是其他大臣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身兼官职之多可谓前无古人。一等公,镶黄旗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内务府大臣,四库全书总裁等等,每一个职务都足以让人羡慕不已。
然而,当我们仔细研究乾隆与和珅之间的关系时,又能发现其实他们君臣二人之间似乎有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和珅虽然官职显赫,但却始终是乾隆的一个棋子,并非像雍正与张廷玉那样有着君臣之义。
张廷玉是康熙晚年的大臣,雍正即位后进入权力核心,升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办事素来谨慎,很合雍正的胃口。关键是张廷玉在雍正初年实施的各种新政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不管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以及后来建立军机处。他都秉持着一心为公的态度,眼里只有朝廷而无个人私利。
正是由于张廷玉的这种作风而赢得雍正帝的尊重,进而才能成为其左膀右臂,他与鄂尔泰在雍正帝临终前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并享有配享太庙的荣誉。说到底,张廷玉在雍正帝的眼中,不只是一个臣子、奴才,而是一个受尊重的人。
而和珅的情况却不是。乾隆皇帝颇为自负,认为本朝无名臣,只有忠臣和奴才。我们知道,从乾隆晚年开始,乾隆帝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力鼎盛让他开始自高自大,开始走上了奢靡享乐的道路。
和珅正是在适当的时间出现,让乾隆帝有了一个“懂他”的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也就是说,乾隆需要有一个替他弄钱的人,让他有足够的银子挥霍。于是乎,各种前朝闻所未闻的制度应运而生,如数不胜数的进贡、议罪银等,都是在和珅的极力主导下进行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乾隆个人的享乐。
当然乾隆也没有亏待和珅,为人让和珅能够肆无忌惮地为自己捞钱,什么官职他都愿意给。毕竟对于手握生杀予夺的乾隆而言,官职不过是他的一道谕旨而已,予或夺不过一张纸一句话而已。乾隆心里明白,和珅的官职越高,职务越多,为自己捞钱的路子就更广,也更为阻碍,这就是和珅能担任户部尚书、内务府大臣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乾隆与和珅其实就是一丘之貉,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和雍正与张廷玉之间的君臣关系不可同日而语,前者为了享乐,后者为了国家。但要是说乾隆眼中没有国家,那当然也是不合适的。
相反,乾隆治国很有一套,他在位六十年间,文治武功极盛。尤其对集权最为重视,和珅虽然位极人臣,权力极大,但也受到过乾隆帝几次严厉的斥责和惩罚,归根结底,乾隆是不会让和珅染指皇权的,一旦超过这个底线,和珅将会万劫不复。
乾隆禅位后,正直大清王朝为难之际,川楚白莲教席卷数省,朝廷镇压不力。而最为棘手的还是吏治腐败,乾隆很清楚,这一切都是他一手促成的,而自己最宠信的和珅就是吏治腐败的根源,要想爱新觉罗的天下长治久安,和珅这个毒瘤就不得不除。但毕竟是自己给了和珅铺下了这条路,如自己动手惩处和珅,那岂不成了识人不明让天下人耻笑吗?
乾隆既然能意识到和珅不得不除,那就不可能给他留下遗诏确保他的退路。我们无法得知,乾隆临终前是否给儿子透露过什么信息,但能肯定的是,他希望嘉庆帝能让强盛的大清维持下去,惩贪除恶势在必行。
在江山社稷面前,和珅这个并不被乾隆尊重的奴才结局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至于坊间流传的乾隆故意给嘉庆留下和珅这个富可敌国的财神,那只能是胡说八道,以乾隆之自负,和珅那点钱还不值得他惦记,说什么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此话也是大缪,因为没有什么比皇权至上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