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皇帝中,同治应该算是最窝囊的一位:他在位时间最短;他不学无术,整日无所事事,每每流连于青楼,拈花惹草,最后身患梅毒去世。可见,他不是一个好皇帝。那么,同治生来就是这样一副德行吗?他为什么学不好呢?
同治年幼时玩心很重,为了将他培养成好皇帝,他的老师们可谓费尽心机。有一次,同治无心上课,一会儿做鬼脸,一会儿左顾右盼。老师李鸿藻板着脸教训他,可任凭李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同治依然我行我素。李鸿藻气得哭了起来。
没想到这一招居然很灵。同治吓得手足无措——如果哭声惊动了两宫皇太后,自己免不了挨一顿骂,所以当务之急是让老师不要哭。这时,同治看到书上有一句话“君子不器”,他灵机一动,将“器”字下面的两个“口”盖住,然后对李鸿藻说:“老师,您过来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见同治向自己请教问题,李鸿藻马上停止了哭泣,过来一看:“君子不器”变成了“君子不哭”。李鸿藻被同治的机灵劲儿弄得哭笑不得。如此看来,同治还是挺聪明的,凭借这股机灵劲儿,他想学有所成是不难的。
同治少年画像
同治不仅聪明,还具备一代明主的素质,并有着长远的眼光。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藻入内阁,由于政务繁忙,不能再教同治读书了。两宫皇太后就为同治另选了一位老师,那就是翁同龢。
一次,翁同龢讲到“唐宪宗拒收贡品”,一边讲一边向同治阐述帝王之道。同治听后说道:“大臣的贡献皆取之于民,我亲政后一定效法宪宗,不接受大臣的贡物。”翁同龢很欣慰,将同治大大表扬了一番。
同治七年,捻军起义愈演愈烈,朝廷派曾国藩、李鸿章等镇压起义。捷报连连传入京师,大臣们争相祝贺,同治却忧心忡忡地说:“朕担心的并非这些,而是我们的肘腋之地。”同治的老师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所说的“肘腋之地”指的是什么。同治解释道:“朕说的‘肘腋之患’并非内盗,而是那些住在东交民巷的欧逻诸种。”同治还说:“剿捻各路将帅明争暗斗,冒功邀赏,骄妄不驯,也让朕担心。”
那时的同治皇帝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满朝文武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同治竟能冷静地提醒他们注意洋人的“肘腋之地”,并警惕骄兵悍将的危害。由此可见,同治有着长远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众位老师听到这番话,都激动不已,料定他必是一代明君,都盼望他能够早日亲政,带领文武群臣走向大清的辉煌明天。
然而,同治良好的学习势头却在他即将亲政时戛然而止。
同治九年,慈禧突然开始关注同治的学业,并在召见军机大臣时,当众斥责同治“读不成句,认字不清”。此后很长时间里,慈禧连连召见同治的老师,抱怨同治学习差,斥责他们“督教不严”,还隔几天就把同治叫到身边考一考。
已显露出一代英主迹象的同治,怎么会突然退步了呢?翁同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盖督责过严,故诸事拘泥,其实不至如是也。”原来,慈禧严厉的教育方式让同治在她面前往往紧张得结结巴巴,什么也说不上来。这本情有可原,但慈禧却抓住不放,连连斥责同治。在强大的压力下,同治自然学不好了。学不好就会挨训,挨了训压力会更大,压力越大越学不好,成了恶性循环。
慈禧突然检查同治的学业,实际上是一个阴谋。慈禧垂帘之初,就在谕旨中称:“垂帘之举,非本意所乐为……一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但垂帘听政后,慈禧尝到了甜头,嗜权如命的她当然不愿归政。可既然当初许诺皇帝典学有成即撤帘归政,那么为了不放权不归政,她只能借口皇帝典学无成。因此,她才频频考察同治的学业,并且只批评不表扬。
慈禧这一用心也可以从她对同治学业无成的大肆渲染看出来。皇帝的学业事关国家命脉,学得不好就更不应该张扬了,慈禧却将其公之于众,用意不言自明。
慈禧以同治典学无成为借口,又在权力的交椅上坐了两年。她达到了目的,却把同治害苦了。同治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被消磨殆尽,变得越来越厌恶学习,越来越叛逆,最终成了学无所成、碌碌无为的帝王。而大清的历史,也在这对独断母亲和昏庸儿子手中被全面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