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间起义风起云涌,12岁的同治连说三句话,被认定是一代明君

民间起义风起云涌,12岁的同治连说三句话,被认定是一代明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087 更新时间:2024/1/1 5:26:01

在清朝的皇帝中,同治应该算是最窝囊的一位:他在位时间最短;他不学无术,整日无所事事,每每流连于青楼,拈花惹草,最后身患梅毒去世。可见,他不是一个好皇帝。那么,同治生来就是这样一副德行吗?他为什么学不好呢?

同治年幼时玩心很重,为了将他培养成好皇帝,他的老师们可谓费尽心机。有一次,同治无心上课,一会儿做鬼脸,一会儿左顾右盼。老师李鸿藻板着脸教训他,可任凭李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同治依然我行我素。李鸿藻气得哭了起来。

没想到这一招居然很灵。同治吓得手足无措——如果哭声惊动了两宫皇太后,自己免不了挨一顿骂,所以当务之急是让老师不要哭。这时,同治看到书上有一句话“君子不器”,他灵机一动,将“器”字下面的两个“口”盖住,然后对李鸿藻说:“老师,您过来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见同治向自己请教问题,李鸿藻马上停止了哭泣,过来一看:“君子不器”变成了“君子不哭”。李鸿藻被同治的机灵劲儿弄得哭笑不得。如此看来,同治还是挺聪明的,凭借这股机灵劲儿,他想学有所成是不难的。

同治少年画像

同治不仅聪明,还具备一代明主的素质,并有着长远的眼光。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藻入内阁,由于政务繁忙,不能再教同治读书了。两宫皇太后就为同治另选了一位老师,那就是翁同龢

一次,翁同龢讲到“唐宪宗拒收贡品”,一边讲一边向同治阐述帝王之道。同治听后说道:“大臣的贡献皆取之于民,我亲政后一定效法宪宗,不接受大臣的贡物。”翁同龢很欣慰,将同治大大表扬了一番。

同治七年,捻军起义愈演愈烈,朝廷派曾国藩李鸿章等镇压起义。捷报连连传入京师,大臣们争相祝贺,同治却忧心忡忡地说:“朕担心的并非这些,而是我们的肘腋之地。”同治的老师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所说的“肘腋之地”指的是什么。同治解释道:“朕说的‘肘腋之患’并非内盗,而是那些住在东交民巷的欧逻诸种。”同治还说:“剿捻各路将帅明争暗斗,冒功邀赏,骄妄不驯,也让朕担心。”

那时的同治皇帝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满朝文武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同治竟能冷静地提醒他们注意洋人的“肘腋之地”,并警惕骄兵悍将的危害。由此可见,同治有着长远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众位老师听到这番话,都激动不已,料定他必是一代明君,都盼望他能够早日亲政,带领文武群臣走向大清的辉煌明天。

然而,同治良好的学习势头却在他即将亲政时戛然而止。

同治九年,慈禧突然开始关注同治的学业,并在召见军机大臣时,当众斥责同治“读不成句,认字不清”。此后很长时间里,慈禧连连召见同治的老师,抱怨同治学习差,斥责他们“督教不严”,还隔几天就把同治叫到身边考一考。

已显露出一代英主迹象的同治,怎么会突然退步了呢?翁同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盖督责过严,故诸事拘泥,其实不至如是也。”原来,慈禧严厉的教育方式让同治在她面前往往紧张得结结巴巴,什么也说不上来。这本情有可原,但慈禧却抓住不放,连连斥责同治。在强大的压力下,同治自然学不好了。学不好就会挨训,挨了训压力会更大,压力越大越学不好,成了恶性循环。

慈禧突然检查同治的学业,实际上是一个阴谋。慈禧垂帘之初,就在谕旨中称:“垂帘之举,非本意所乐为……一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但垂帘听政后,慈禧尝到了甜头,嗜权如命的她当然不愿归政。可既然当初许诺皇帝典学有成即撤帘归政,那么为了不放权不归政,她只能借口皇帝典学无成。因此,她才频频考察同治的学业,并且只批评不表扬。

慈禧这一用心也可以从她对同治学业无成的大肆渲染看出来。皇帝的学业事关国家命脉,学得不好就更不应该张扬了,慈禧却将其公之于众,用意不言自明。

慈禧以同治典学无成为借口,又在权力的交椅上坐了两年。她达到了目的,却把同治害苦了。同治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被消磨殆尽,变得越来越厌恶学习,越来越叛逆,最终成了学无所成、碌碌无为的帝王。而大清的历史,也在这对独断母亲和昏庸儿子手中被全面改写。

更多文章

  • 雍正可以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为何不给和珅留条退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以和珅之所作所为他的死原本是在情理之中,可是有个问题始终让人想不明白,既然乾隆对他如此信任和器重,为何他生前就没留下一道遗诏来保全和珅呢?而雍正却能在临终前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和珅可以说是有清一代最受恩宠的大臣,从乾隆四十年开始,他的仕途如同坐火箭一般高升,他一年的仕途前程甚至是其他大臣一辈子都无

  • 为了争夺皇位,此人给雍正敬献了3条计策,事成之后却被雍正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他给雍正制定了3条策略,最终帮助雍正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个人是谁呢?此人名叫“戴铎”,是雍正的“藩邸旧人”,很早的时候就投在雍正门下。但是历史上关于此人的记载确实少之又少,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他有个哥哥名叫“戴锦”,还有一个名叫“沈竹”的人也都是雍正的藩邸旧人,仅此而已。但

  • 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据考证,这里面有名有姓的“王爷”就有200多个,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那几位以外,其中不乏名称比较拗口的“王爷”,比如说听王(陈炳文)、巨王(洪和元)、次王(洪锦元)、光王(洪天光)、补王(莫仕睽)、来王(陆顺德)、爱王(黄崇发)、贵王(陈得胜)、养王(吉庆元)等等。太平天国王爵自天王以下分为五等,其中东

  • 此人是大清第一总督,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直捣黄龙、改朝换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不同的是,总督管数省军务,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湖广、两广、四川、陕甘、云贵总督。光绪年间又增设了东三省总督。长期以来,直隶总督被认为是大清第一总督,因为直隶总督担任着拱卫京师的重任,而且后来还兼着北洋大臣的职务,实际上直隶总督不仅是一个地方长官,还是总理

  • 道光死后的大清,若康熙、乾隆再生,怕也无能无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道光和乾隆见过面吗,康熙皇帝和道光皇帝的关系,乾隆和道光谁厉害

    此时的道光帝面临的最大内忧来自财政方面,严峻的经济形势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持续两年之久的鸦片战争用尽了3000万两白银,战后赔款对大清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就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同时,黄河连年决口,堵决口,救灾民,2300万两白银又打了水漂。当时国家每年的总收入仅有4000多万两。户部银库仅

  • 她是康熙的原配皇后,11岁嫁给康熙,为了她康熙不惜违背祖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康熙一生最宠的公主,康熙最疼爱的一个女儿,康熙一生三位皇后

    孝诚仁皇后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我们亦可称她为赫舍里氏,这桩婚事主要是由孝庄主动撮合的,孝庄此举并不是看重赫舍里氏什么,而是为了拉拢她背后的索尼,好让当时虎视眈眈的鳌拜有所忌惮。赫舍里氏出生于公元1654年,与康熙帝同岁,公元1665年,11岁的赫舍里氏嫁给了同岁的康熙,成为了康熙的原配皇后。虽然是

  • 光绪过得最惨的一年,一顿饭磕头四次,每天只能吃凉菜剩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光绪死后最惨的下场,光绪二十五年,光绪老婆

    戊戌变法之后,光绪皇帝处境艰难,太后慈禧一心想废掉他取而代之,而西方侵略者却不能同意慈禧的想法,他们对中国的侵略需要一个代言人,来维持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而光绪皇帝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于是慈禧想了一个两全的方法,就是将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光绪皇帝就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0年。慈禧恨极了光绪皇帝

  • 清朝高薪养廉之后,和珅查获了一个贪官,乾隆为何要袒护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刚死嘉庆处死和珅,和珅给乾隆送美女,和珅取消养廉

    和珅奉命去了之后,很快凭借灵活的手腕查明了李侍尧贪腐的事实,但面对证据确凿的铁案,乾隆却选择袒护李侍尧。据和珅等人核查,李侍尧在任上贪污了大约三万多两白银,而根据大清原则上的规定,官员贪污80两就属于死罪。而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因为用兵过多,所以资金压力比较大,因此康熙开给官员的工资普遍不高,封建大

  • 此人举荐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如此大恩他为何不敢有任何表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曾国藩是怎么把两江巡抚换掉的,曾国藩两江总督指的哪两江,两江总督府曾国藩

    咸丰二年,曾国藩以侍郎身份被任命为团练大臣,在老家湖南组织乡勇以对抗太平军。应该说,在其后的几年时间中,他的官场之路并不顺畅,不仅受到咸丰帝和满洲亲贵的排挤,就是在地方上也是步履维艰。对于一个汉人来说,手握重兵本来就很忌讳,这是咸丰帝一直不愿重用他的原因。可是到了咸丰十年的时候,因为江南大营溃败,两

  • 清朝的“血滴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关于清朝的血滴子这个神秘的组织不见于史书,而流传于清末民国初年的宫闱通俗小说中,关于血滴子的故事主角是清朝最为铁血、最为神秘的雍正皇帝。在世人眼中,雍正皇帝在九龙夺嫡中一直处于劣势,最后竟然逆袭成了最后的赢家,这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在雍正皇帝夺位后,大兴文字狱,铁腕手段治国,广布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