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和赵国都有过强盛,为何韩国一直存在感较弱

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和赵国都有过强盛,为何韩国一直存在感较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88 更新时间:2024/2/22 18:42:31

[var1]

春秋后期,卿族间的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从六卿制到四卿制,最终形成三家分晋的格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共灭知氏,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魏国与赵国均有过强盛之时,但为何韩国一直存在感较弱呢?

一、韩氏在晋国的发展

1、韩氏由来如何?

关于韩氏的起源,学界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韩氏为西周武王之后裔,另一种认为是晋曲沃桓叔之后。晋国韩氏当时在晋国灭掉周武王所封的韩国之后,又把自己的宗族封到韩国故地,仍称为韩氏。晋国韩氏实为曲沃桓叔之后,韩万被封于韩原,后以韩为氏,是战国时期韩国之祖。晋国在晋献公以前,分封对象基本限制在公族范围内。

韩氏是桓叔之后,也就是“桓族”。晋献公继位后,患“桓、庄之族逼”,尽杀桓、庄之族。韩氏作为“桓族”之后,在献公剿灭公族的阴谋中竟然存活下来,当有以下原因:第一,韩氏为“桓、庄之族”中的弱者;第二,韩氏与“桓、庄之族”的强者关系并不密切;第三,韩氏的封地韩原距离晋国的政治中心较远;第四,在献公之前晋国的分封对象基本限制在公族范围内,短时间内完全铲除公族势力不可能实现。

在当时的客观条件(韩氏实力较弱,且远离政治中心)与主观条件(韩氏采用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策略)都有利的情况下,韩氏得以在这场浩劫中生存下来。

由于曾“畜于赵氏”的经历,韩厥得到时为晋国执政卿赵盾的支持,出任司马一职,借此契机,步入晋国政坛。从韩厥担任司马起,历经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四世,最终得到晋悼公的赏识,取得晋国执政的位置,韩氏由此踏上了崛起之路。

2、韩氏的代表人物韩厥

曾“畜于赵氏”的经历对于韩氏来说也是因祸得福,不仅在赵盾的举荐下韩厥得以出任司马一职,韩氏重新显迹于晋国政坛,同时,赵、韩两家也结成了稳固的同盟关系,在晋国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相互扶持,为最终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var1]

从公元前615年河曲之役赵盾举荐韩厥出任司马,韩氏踏上晋国政坛之始,到公元前588年赏鞍之功,担任将近30年司马的韩厥终于因其在几次战役尤其是鞍之战中的卓越表现,列为卿位,这也成为韩氏在晋国政坛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二、韩氏立国

1、分晋后的韩氏

根据太史公的记载,分晋后的韩氏占有的领地比一般的诸侯国还要大,虽无诸侯之名,已具诸侯之实。从此,三家逐渐建立起了独立的国家政权,走向了各自发展之路。分晋后,韩氏的实力大增,虽已形同诸侯,仍缺少“诸侯”的名份。

另一方面,三晋之中,韩氏的力量最弱,从智伯向三家索地时首先向韩氏出手也可证明这一点,因此在三家已基本把晋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对外扩张也是势在必行。如何获得周天子的认可,成为名正言顺的诸侯和积极地寻求对外扩张,增强自身实力,成为摆在韩氏面前最为棘手的问题。此时的韩、赵、魏,虽已建立了各自的政权,但要想在名义上成为诸侯,必须获得周天子的认可。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十二国诸侯在逢泽会盟。逢泽之会是魏国霸业的巅峰,魏惠王想效仿昔日的晋文公以霸主自居,依然要打着“朝天子”的旗号来召集诸侯,可见周天子在各诸侯国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吕氏春秋》只记载了魏文侯胜齐并受周天子赏赐一事,当是此时三晋之中魏最强的缘故,伐齐以魏国为首,所以将赵、韩略去。

三晋伐齐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最终能与齐订立什么盟约,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阴谋。目的在于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对齐进行征伐,向王室施压,迫使其给予其诸侯的名份。最终在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命三晋为诸侯。历史进入到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

2、韩国的建立

公元前375年,韩国借魏国攻打楚国的间隙,一举歼灭了郑国。文侯七年,“郑反晋”,除了韩国此时正与魏、赵联合攻打齐国,无暇顾及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此时郑国投向了魏国的怀抱。三晋之中,属魏最强,以韩国的实力,并不敢正面跟魏国发生冲突,所以韩国只有借魏国攻打楚国这一有利时机,灭掉郑国。

[var1]

由于这时,三晋联盟并未解体,魏国在对外战争中还需要韩、赵两国的支持,所以魏国也只有忍气吞声,默认这一事实。韩国的灭郑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从韩康子时期开始谋划,到韩武子二年始伐郑,经景侯、列侯、文侯,到哀侯二年,终于吞并郑,并迁都郑的旧都新郑,由此,韩国实力大大增强,进入到顶峰时期。

三、韩国难成气候

1、韩国公室间的矛盾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兼并战争的高潮。为增强战争防御能力和实现对外扩张的需求,富国强兵成为各国君主最迫切的愿望。由此,各诸侯国先后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变法运动。随着变法的推行,就大的形势来说,诸侯国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就诸侯国内部而言,君主权力得到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力度加强,在兵力调遣和将领选派上已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郡县制的推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韩国内部公室与公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从聂政刺韩累一事便可见端倪。韩累不但为韩国的相,同时也是韩氏公族,然而,严遂却得到韩列侯的重用,由此也可看出韩列侯试图以重用异姓的办法来限制公族势力。

但是,由于公族势力过于强大,韩列侯这一政策并未奏效。因韩列侯企图以严遂来牵制韩累,严遂与韩累之间的权力之争在所难免,再加上严遂直言韩累的过错,以此惹怒了韩累,二人矛盾爆发,严遂因怕遭到报复而选择逃亡。严遂之所以选择了逃亡而不是寻求韩列侯的庇护,这也表明公室不具备与公族势力对抗的实力。韩氏公族的权力太重,已达到能与公室平分秋色的地步。另一方面,导致严遂逃亡的

直接原因是直指韩累的过失,这显示出韩国缺乏像同时期的魏国那样开明的政治氛围,公族势力不但把持着重要职位,且骄横跋扈,不能虚心纳谏,政治腐化。这些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反而继续发酵,终于在二十多年后,出现了更为极端的“弑君”事件。

[var1]

国君被杀,是君权虚弱的极度表现。杀害韩哀侯的韩严,同样也是韩国的公族,此时的韩国,公族的权力已达到了杀立君主的地步,可见实力之强。国家内部,君主权力受到牵制,公族势力强大,“任人唯亲”,政治腐败,郑人的反抗情绪有待进一步安抚。

2、韩国国势衰退

韩、赵、魏虽同源于晋国,但在对内经营上,韩氏明显不如赵、魏,这不仅是分晋之初韩氏最弱的原因所在,也是立国后束缚韩国国势发展的重要因素。韩国缺乏这种开明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在用人制度上,“贵亲”之风盛行,重要官职几乎都由公族掌控。

韩国在用人制度上的保守,与它在晋国的经历有关。虽同出晋国,韩氏以公族的身份受到分封,而赵氏与魏氏并非晋的同姓,两家的强大源于晋无公族和对异姓的重用,这是晋国最终被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韩国对公族的重用是借鉴晋国灭亡的历史经验的结果,韩国的君主企图以重用公族来避免江山易姓。然而,保守的用人制度本身就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到公元前362年韩昭侯继位之前,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韩国君位六次易手,共经历了七位君主的统治,君主的平均在位时间约为13年,君主更迭频繁无疑也会影响政令执行的连贯性。

另外,这一阶段韩国内部最大的问题是公族势力强大,君权一度受到极大牵制。总之,用人制度闭塞、法令混乱、公室与公族矛盾尖锐,韩国的改革始终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也是韩国一直在七国中存在感十分渺小。

结语: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面积最小,且处中原腹地。韩国四周强国林立。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发展十分不利。分晋之初,韩氏便弱于魏、赵。在战国初期,三晋以联合的姿态一致对外,攻秦却楚。

[var1]

三晋之中魏国为主导,所得秦、楚的土地都收入魏国囊中,除了三国联合攻齐迫使周天子为其“正名”外,韩、赵得到的利益有限。由于魏国在对外扩张中的强势,韩国最终趁着魏与楚交战之机,才吞并了郑国,至此,韩国的疆域也达到了极限。

处于韩国南邻的楚国是老牌大国,在春秋时期就是与晋国争霸的对象,自然非韩国可敌。秦国在春秋时期已是二等强国,从弭兵之会晋楚达成的协议也可看出,晋对秦也不得不有所让步。虽然在魏文侯时期占领了秦国的河西地,但从韩昭侯以前韩国与秦国的几次战争来看,秦国都是“始作俑者”,战争的结果总是韩国战败丧地。与邻国相比,韩国皆处于弱势。

种种迹象也都表明韩国从未出现过高速发展的阶段,其国势一直在狭小的箱体中起伏,韩国一直是其他诸侯国的陪衬而已。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

《七国考》

更多文章

  • 孔子周游列国,为推行儒家思想,就因为这个原因,就是不去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子周游列国没去秦国,孔子评价秦国完整版,秦国与儒家

    [var1]首先第一点,就是因为秦国的地理位置,当时秦国还是在西部的边陲,比较爱酿酒喝酒,比较狂放,所以孔子觉得秦国是个虎狼之地,都不服教化,所以他也有些看不上秦国,不过秦国也不是很喜欢他,所以孔子就没去。有一个故事一直在流传,说曾经孔子在去秦国的时候,路过了潼关,有一群孩子用泥巴筑了个城墙,当时孔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讲仁孟子讲孝,孔子孟子的故事,孟子谈孝

    我们接下来不妨来看看,孟子老先生是怎么阐释他所认为的“孝”。正如现在的道德模范一样,孟子认为孝的代表,是古代的舜。舜除了当了好的帝王外,还是个孝子。他的孝顺主要是虽然被父母所恶,但是却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的侍奉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孟子所推崇的“劳而不怨”。[var1] “劳而不怨”的原因分析 很多人认为

  • 楚国走向衰落是因为张仪,那齐国灭亡又是因为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楚国要杀张仪,张仪如何帮楚国灭越国,齐国为什么要杀张仪

    [var1]其实,楚国的衰落与张仪有着巨大的关系,而齐国的衰落与另一位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有关。苏秦是纵横家,他在赵国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后来,便有了著名的合纵六国。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

  • 长平之战,赵国男丁损失殆尽,秦国为何又等了四十年才灭赵?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长平赵国,长平战后赵国女人,长平赵国不出击能赢吗

    [var1]最后在这场战争之中,赵国失败了不仅整个国家的主力军队都被秦军消灭了。甚至赵国连十二岁以上的男性儿童都全部上了战场。也就是说现在的赵国只剩下一些妇女在守卫国家,要是在这个时候顺便将赵国灭国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秦国没有在这个时候对赵国进行战争,而是在近四十年之后才完成对赵国的统一。首先

  • 按说清代皇帝最崇拜的汉人是孔子,事实却非如此,而是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最崇拜孔子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康熙皇帝评价孔子

    [var1]乾隆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赵翼,就对满清极盛的关羽崇拜感到奇怪:“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关羽谥号)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宋史,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加封武安王。”南宋、蒙元都封关羽为王并立庙祭祀。至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

  • 秦王面对这座小湖发表诅楚文,楚国真被灭了,具体位置今人有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 一、秦王发表《诅楚文》,在今有争议的湫渊前 六盘山脉从崆峒山逶迤而来,沿东南-西北走向渐走渐低,到固原的南郊白马山猛然掉头,折向西去。就在这掉头之处,一道山岭分出两沟,靠东的一条名叫“海子峡”,靠西的一条名叫“跌跌沟”,两沟都是固原通向西吉、甘肃的路径。“跌跌沟”因为自红庄到固原一路下

  • 秦朝灭亡之际,统一六国的八十万大军去哪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开秦朝统一六国原因,王立群讲秦朝统一六国,秦朝统一六国的疆域范围

    [var1] 秦国经过几代国军的共同努力,实力可以说空前强大,到了嬴政时期,秦国实力达到顶峰。秦始皇雄才大略,在位三十多年,却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功绩。秦始皇通过十年时间,便结束了春秋战国之后几百年的战乱局面。从客观角度来说,秦始皇的能力毋庸置疑。也有人说秦始皇暴虐无道,手段残忍。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

  • 一封两千多年秦国家书的出土,揭开了秦国吞并六国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灭亡时秦国主力,秦国兴亡过程表,秦国统一六国前洛阳是秦国的吗

    [var1]时间需要回到公元前358年,曾经城门立木、成功变法的商鞅,主张法制,通过变法,在秦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将秦国变成了一个军事帝国。秦国的百姓,要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要么就是离家参军为国打仗。比如写下家书的黑夫和惊就选择了参军打仗,而收到这封家书的大哥衷母亲只能在家耕田。这样,一家四

  • 战国最强将军,打败四大名将李牧,始皇帝为何敢将军队都交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名将李牧排名,李牧战国最后一个名将,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有多厉害

    [var1]白起一生虽然能征善战,但杀戮太多,备受人们争议。王翦却名声十分好并且能征善战,有勇有谋,最终得以善终。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王翦。王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出生于关中频阳东乡。他被成为战国四代名将,与白起、李牧、廉颇齐肩。王翦同时也是唯一同四大名将交过手的将军。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战斗时,王翦当

  •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个杀伐果断的人,曾以“反革命罪”铲除异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有哪些黑历史,历史上最真实的孔子,后人对孔子的历史评价

    [var1]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有大学问,在当时被称为“闻人”,在鲁国与孔子齐名,甚至更牛。他与孔子一样都开私学,招收弟子,开坛讲学。少正卯比孔子还能忽悠人,多次将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课,可见其强大的“蛊惑力”。[var1]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他刚上任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