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中的记载:赵括之母在得知儿子被赵孝成王任用为长平赵军的主帅时就曾前去找赵王,然而她并不是前去感谢大王重用自己的儿子为帅,而是去劝说赵孝成王不要任用自己的儿子为帅,赵括的母亲深知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丈夫赵奢相比根本不适合带兵作战。赵奢是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曾在对秦的“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一战成名。而赵奢曾对自己这个儿子有过四个字的评价:纸上谈兵。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赵奢认为虽然赵括熟读兵法,在和其他人辩论中往往能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但就作战来说实际和理论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大的,统帅往往要根据在战斗中的实际情况作出迅速、正确的调整才能够做到取敌制胜。而赵括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经验,让他做大军主帅恐怕不合适。
然而赵孝成王并没有听从劝告,最后还是决定让赵括做长平之战中的主帅。这是因为当时从秦国中传来“情报”,说秦国人最害怕的赵国将领就是赵括,做出这样的决定只能说明赵孝成王太急功近利了,一个没有丝毫实战经验的统帅如狼似虎的秦军怎会害怕?其实不单是赵括的母亲,赵孝成王还被其他人劝说过此事这里面就包括了当时赵国的上卿蔺相如。当时蔺相如已经是身患重病只能躺在家中,但他依然坚持上书给赵孝成王劝告他不要犯兵家大忌临阵换帅。而赵孝成王根本就没把蔺相如的劝谏当回事,在发动长平之战之时他就没有征求过蔺相如和廉颇的意见。
也许当时在赵孝成王看来,秦军方面的主帅是没有什么名气的王龁派出熟读兵书的赵括是稳操胜卷。再加上之前主帅廉颇在对阵王龁的时候曾多次受挫只能被动防守,多次去信催战也毫无效果完全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好像根本不把他这个君王放在眼里。
于是赵军临阵换帅撤下了当世的名将廉颇,换上了毫无实战经验年轻的统帅赵括。反观秦军方面,秦昭襄王则悄悄地换上了同为名将的白起。而武安君白起乃战国四名将之首。因其每战必胜而战后必屠,而称作“人屠”。年轻又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派出同样年轻而且崇尚积极出击的赵括出。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即将面对的对手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白起,于是战争的结局已经不难预见。
[var1]
所以说长平之战除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孝成王和秦昭襄王两国君主之间的对决也高下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