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惨败真的全怪赵括?赵孝成王临阵换帅才是最大败笔

长平之战惨败真的全怪赵括?赵孝成王临阵换帅才是最大败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993 更新时间:2024/1/19 13:41:13

据《史记》中的记载:赵括之母在得知儿子被赵孝成王任用为长平赵军的主帅时就曾前去找赵王,然而她并不是前去感谢大王重用自己的儿子为帅,而是去劝说赵孝成王不要任用自己的儿子为帅,赵括的母亲深知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丈夫赵奢相比根本不适合带兵作战。赵奢是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曾在对秦的“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一战成名。而赵奢曾对自己这个儿子有过四个字的评价:纸上谈兵。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赵奢认为虽然赵括熟读兵法,在和其他人辩论中往往能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但就作战来说实际和理论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大的,统帅往往要根据在战斗中的实际情况作出迅速、正确的调整才能够做到取敌制胜。而赵括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经验,让他做大军主帅恐怕不合适。

然而赵孝成王并没有听从劝告,最后还是决定让赵括做长平之战中的主帅。这是因为当时从秦国中传来“情报”,说秦国人最害怕的赵国将领就是赵括,做出这样的决定只能说明赵孝成王太急功近利了,一个没有丝毫实战经验的统帅如狼似虎的秦军怎会害怕?其实不单是赵括的母亲,赵孝成王还被其他人劝说过此事这里面就包括了当时赵国的上卿蔺相如。当时蔺相如已经是身患重病只能躺在家中,但他依然坚持上书给赵孝成王劝告他不要犯兵家大忌临阵换帅。而赵孝成王根本就没把蔺相如的劝谏当回事,在发动长平之战之时他就没有征求过蔺相如和廉颇的意见。

也许当时在赵孝成王看来,秦军方面的主帅是没有什么名气的王龁派出熟读兵书的赵括是稳操胜卷。再加上之前主帅廉颇在对阵王龁的时候曾多次受挫只能被动防守,多次去信催战也毫无效果完全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好像根本不把他这个君王放在眼里。

于是赵军临阵换帅撤下了当世的名将廉颇,换上了毫无实战经验年轻的统帅赵括。反观秦军方面,秦昭襄王则悄悄地换上了同为名将的白起。而武安君白起乃战国四名将之首。因其每战必胜而战后必屠,而称作“人屠”。年轻又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派出同样年轻而且崇尚积极出击的赵括出。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即将面对的对手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白起,于是战争的结局已经不难预见。

[var1]

所以说长平之战除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孝成王和秦昭襄王两国君主之间的对决也高下立现。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灭秦30万大军,又全歼10万匈奴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那么强,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崛起有多少兵力,长平之战赵军没打过赵国吗

    邯郸之战。以赵国为首的联军的确是在此战中大败秦军,但战果其实远远没有达到“歼灭30秦军”那么夸张。史书记载邯郸之战,秦军以25万兵力意在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而赵国在魏、楚两国的配合下守城,最终联军30万兵力内外夹击将秦军击败造成秦军近20万人伤亡。邯郸之战赵国能够取得胜利原因:首先从时间上来讲,长平之

  • 秦国军队到底多厉害?看看长平之战赵军的遗骸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平赵军,赵军长平战场尸骨,大秦帝国赵军和长平

    韩非子作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对治国安邦之策深有研究,相传秦始皇也曾经向他询问称霸之道。在《韩非子》中记载道:“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这一段话就是韩非子在对比六国军队和秦军所存在的差距,大概意思就是那六国

  •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会输?赵括只是最后一环!战场外,赵国早就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输在哪里,长平之战不换赵括赵国可以赢吗

    秦国左庶长王龁已经率大军占据上党,占据了地理优势;赵国上卿廉颇率领的赵军只能驻扎在长平防守。[var1]两军初一接触,赵国就吃了大亏;首先赵军发现秦军斥候,于是击杀了几个秦军斥候,但是没想到秦军斥候反过来斩杀了赵军裨将茄;其次,在正面交战中,王龁击败赵军,攻占了赵军的二鄣城,并斩杀四名赵军都尉。战报

  • 在《庆余年》中,北齐坏老头庄墨韩居然诬陷范闲,这背后有什么人在谋划?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庄墨韩不是简单的一个文人,而是天下士子的领袖,是天下文人共同的导师。不光是北齐对庄墨很重视,就连庆国人也对庄墨韩很重视,看看庄墨韩进南庆的时候,庆国人多么热烈地欢迎他,就知道他的影响力超越国家。[var1]但是,庄墨韩也是身不由己的。以他一个单纯的文人能策划出跟长公主的合作吗?能调动北齐锦衣卫吗?能

  • 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这个黑锅背得实在是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括真的只会在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冤不冤,赵括到底是纸上谈兵吗

    此时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他的爷爷是赵武灵王,曾推行过“胡服骑射”,从而使赵国一跃成为可和秦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他的爸爸是赵惠文王,虽没有爷爷那般胆识气魄,但他知人善用,在廉颇、蔺相如、赵奢等大臣的辅佐下,使得赵国在和秦国的抗衡中也不落下风。[var1]可惜的是,这位赵孝成王相比其祖父辈就差远了。当消

  • 郑国风云:四个儿子一台连续剧,春秋小霸盛极而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郑国之乱完整版,春秋争霸郑国宋国,关于春秋郑国的电视剧

    西周末年,幽王无道,身死国灭。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路诸侯崛起,其中,诞生了一位小霸郑庄公,郑国也成为当时的中原头牌,春秋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郑庄公称霸中原之时,扬名万里,风头无两。只是岁月不饶人,时间一晃,郑庄公已经五十多了,到了退休的年龄,该考虑谁来当接班人了。郑庄公 | 影视

  • 齐国大乱:齐恒公不听管仲遗言惨遭囚禁,停尸俩月都无人问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齐桓公不听管仲被饿死,齐桓公管仲完整版,历史上被饿死的国君齐桓公

    公元前 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到跟前问计于国事。 当提到易牙等人时,管仲说:“彼易牙、竖刁、开方三人,绝不可近!”桓公说:“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怀疑吗?”管仲说:“人情之深莫过爱子,对自己儿子尚且忍心,怎会有利于君王?” [var1] 桓公说:“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

  • 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和赵国都有过强盛,为何韩国一直存在感较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国赵国为何不灭韩,赵国韩国,魏国救赵国视频完整版

    [var1] 春秋后期,卿族间的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从六卿制到四卿制,最终形成三家分晋的格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共灭知氏,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魏国与赵国均有过强盛之时,但为何韩国一直存在感较弱呢? 一、韩氏在晋国的发展1、韩氏由来如何?关于韩氏的起源,学界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

  • 孔子周游列国,为推行儒家思想,就因为这个原因,就是不去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子周游列国没去秦国,孔子评价秦国完整版,秦国与儒家

    [var1]首先第一点,就是因为秦国的地理位置,当时秦国还是在西部的边陲,比较爱酿酒喝酒,比较狂放,所以孔子觉得秦国是个虎狼之地,都不服教化,所以他也有些看不上秦国,不过秦国也不是很喜欢他,所以孔子就没去。有一个故事一直在流传,说曾经孔子在去秦国的时候,路过了潼关,有一群孩子用泥巴筑了个城墙,当时孔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讲仁孟子讲孝,孔子孟子的故事,孟子谈孝

    我们接下来不妨来看看,孟子老先生是怎么阐释他所认为的“孝”。正如现在的道德模范一样,孟子认为孝的代表,是古代的舜。舜除了当了好的帝王外,还是个孝子。他的孝顺主要是虽然被父母所恶,但是却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的侍奉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孟子所推崇的“劳而不怨”。[var1] “劳而不怨”的原因分析 很多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