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灭秦30万大军,又全歼10万匈奴骑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灭秦30万大军,又全歼10万匈奴骑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053 更新时间:2024/2/8 22:25:33

邯郸之战。以赵国为首的联军的确是在此战中大败秦军,但战果其实远远没有达到“歼灭30秦军”那么夸张。史书记载邯郸之战,秦军以25万兵力意在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而赵国在魏、楚两国的配合下守城,最终联军30万兵力内外夹击将秦军击败造成秦军近20万人伤亡。

邯郸之战赵国能够取得胜利原因:

首先从时间上来讲,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乘胜追击立马攻打赵国,而是三年之后才动的手。由于长平之战中秦军虽获得最终胜利,但其实也是惨胜伤亡也达到20多万(赵军45万),加之多年的劳师远征极大的消耗了秦国钱粮,秦国也需要一段时间调整修养。

其次赵国采取的策略得当,一方面游说、重金贿赂秦国丞相范雎,在范雎帮助下使得秦将白起被迫自杀。另一方面没有无休止的满足秦国要求,而是以土地换来齐国、楚国、魏国等多国的支持。这些国家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放任除秦国之外最强大的赵国被秦灭掉,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于是多国联合起来合理抗秦。

另外赵国本就民风尚武,赵武胡服骑射影响深远,再加上赵国全国对秦国本就有国仇家恨,对抗起秦国军民齐心不遗余力。最后此战赵国占尽优势,主场作战、多国联军、优势兵力、以守对攻等等,最重要一点赵国为抵抗侵略的正义一方。

[var1]

李牧破匈奴。李牧在处理当时赵国边境来犯的匈奴时并未盲目与其交战,冷静分析敌我态势后花了数年的时间积极备战:整顿吏治、筹措钱粮、招募训练士兵等。直到战机成熟形成优势兵力(赵军20万,匈奴10万),用计谋佯装溃败引匈奴人深入设伏地点,大大限制匈奴骑兵的机动性下将其分割包围,配合多兵种作战将来犯匈奴人歼灭。

李牧破匈奴之战,除了上述与邯郸之战中赵国的共性特点以外,还有以下三点:其一,赵军战前充分准备与作战时战术运用巧妙。其二,当时匈奴大部也未曾统一,与中原各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三,素有”战国四大名将“之称的李牧深谙战略之道个人能力出众。

更多文章

  • 秦国军队到底多厉害?看看长平之战赵军的遗骸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平赵军,赵军长平战场尸骨,大秦帝国赵军和长平

    韩非子作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对治国安邦之策深有研究,相传秦始皇也曾经向他询问称霸之道。在《韩非子》中记载道:“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这一段话就是韩非子在对比六国军队和秦军所存在的差距,大概意思就是那六国

  •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会输?赵括只是最后一环!战场外,赵国早就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输在哪里,长平之战不换赵括赵国可以赢吗

    秦国左庶长王龁已经率大军占据上党,占据了地理优势;赵国上卿廉颇率领的赵军只能驻扎在长平防守。[var1]两军初一接触,赵国就吃了大亏;首先赵军发现秦军斥候,于是击杀了几个秦军斥候,但是没想到秦军斥候反过来斩杀了赵军裨将茄;其次,在正面交战中,王龁击败赵军,攻占了赵军的二鄣城,并斩杀四名赵军都尉。战报

  • 在《庆余年》中,北齐坏老头庄墨韩居然诬陷范闲,这背后有什么人在谋划?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庄墨韩不是简单的一个文人,而是天下士子的领袖,是天下文人共同的导师。不光是北齐对庄墨很重视,就连庆国人也对庄墨韩很重视,看看庄墨韩进南庆的时候,庆国人多么热烈地欢迎他,就知道他的影响力超越国家。[var1]但是,庄墨韩也是身不由己的。以他一个单纯的文人能策划出跟长公主的合作吗?能调动北齐锦衣卫吗?能

  • 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这个黑锅背得实在是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括真的只会在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的赵括到底冤不冤,赵括到底是纸上谈兵吗

    此时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他的爷爷是赵武灵王,曾推行过“胡服骑射”,从而使赵国一跃成为可和秦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他的爸爸是赵惠文王,虽没有爷爷那般胆识气魄,但他知人善用,在廉颇、蔺相如、赵奢等大臣的辅佐下,使得赵国在和秦国的抗衡中也不落下风。[var1]可惜的是,这位赵孝成王相比其祖父辈就差远了。当消

  • 郑国风云:四个儿子一台连续剧,春秋小霸盛极而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郑国之乱完整版,春秋争霸郑国宋国,关于春秋郑国的电视剧

    西周末年,幽王无道,身死国灭。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路诸侯崛起,其中,诞生了一位小霸郑庄公,郑国也成为当时的中原头牌,春秋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郑庄公称霸中原之时,扬名万里,风头无两。只是岁月不饶人,时间一晃,郑庄公已经五十多了,到了退休的年龄,该考虑谁来当接班人了。郑庄公 | 影视

  • 齐国大乱:齐恒公不听管仲遗言惨遭囚禁,停尸俩月都无人问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齐桓公不听管仲被饿死,齐桓公管仲完整版,历史上被饿死的国君齐桓公

    公元前 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到跟前问计于国事。 当提到易牙等人时,管仲说:“彼易牙、竖刁、开方三人,绝不可近!”桓公说:“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怀疑吗?”管仲说:“人情之深莫过爱子,对自己儿子尚且忍心,怎会有利于君王?” [var1] 桓公说:“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

  • 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和赵国都有过强盛,为何韩国一直存在感较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国赵国为何不灭韩,赵国韩国,魏国救赵国视频完整版

    [var1] 春秋后期,卿族间的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从六卿制到四卿制,最终形成三家分晋的格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共灭知氏,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魏国与赵国均有过强盛之时,但为何韩国一直存在感较弱呢? 一、韩氏在晋国的发展1、韩氏由来如何?关于韩氏的起源,学界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

  • 孔子周游列国,为推行儒家思想,就因为这个原因,就是不去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子周游列国没去秦国,孔子评价秦国完整版,秦国与儒家

    [var1]首先第一点,就是因为秦国的地理位置,当时秦国还是在西部的边陲,比较爱酿酒喝酒,比较狂放,所以孔子觉得秦国是个虎狼之地,都不服教化,所以他也有些看不上秦国,不过秦国也不是很喜欢他,所以孔子就没去。有一个故事一直在流传,说曾经孔子在去秦国的时候,路过了潼关,有一群孩子用泥巴筑了个城墙,当时孔

  • 谈孝文化:孟子提倡“劳而不怨”,为何孔子却会主张“以直报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讲仁孟子讲孝,孔子孟子的故事,孟子谈孝

    我们接下来不妨来看看,孟子老先生是怎么阐释他所认为的“孝”。正如现在的道德模范一样,孟子认为孝的代表,是古代的舜。舜除了当了好的帝王外,还是个孝子。他的孝顺主要是虽然被父母所恶,但是却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的侍奉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孟子所推崇的“劳而不怨”。[var1] “劳而不怨”的原因分析 很多人认为

  • 楚国走向衰落是因为张仪,那齐国灭亡又是因为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楚国要杀张仪,张仪如何帮楚国灭越国,齐国为什么要杀张仪

    [var1]其实,楚国的衰落与张仪有着巨大的关系,而齐国的衰落与另一位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有关。苏秦是纵横家,他在赵国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后来,便有了著名的合纵六国。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