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以赵国为首的联军的确是在此战中大败秦军,但战果其实远远没有达到“歼灭30秦军”那么夸张。史书记载邯郸之战,秦军以25万兵力意在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而赵国在魏、楚两国的配合下守城,最终联军30万兵力内外夹击将秦军击败造成秦军近20万人伤亡。
邯郸之战赵国能够取得胜利原因:
首先从时间上来讲,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乘胜追击立马攻打赵国,而是三年之后才动的手。由于长平之战中秦军虽获得最终胜利,但其实也是惨胜伤亡也达到20多万(赵军45万),加之多年的劳师远征极大的消耗了秦国钱粮,秦国也需要一段时间调整修养。
其次赵国采取的策略得当,一方面游说、重金贿赂秦国丞相范雎,在范雎帮助下使得秦将白起被迫自杀。另一方面没有无休止的满足秦国要求,而是以土地换来齐国、楚国、魏国等多国的支持。这些国家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放任除秦国之外最强大的赵国被秦灭掉,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于是多国联合起来合理抗秦。
另外赵国本就民风尚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影响深远,再加上赵国全国对秦国本就有国仇家恨,对抗起秦国军民齐心不遗余力。最后此战赵国占尽优势,主场作战、多国联军、优势兵力、以守对攻等等,最重要一点赵国为抵抗侵略的正义一方。
[var1]
李牧破匈奴。李牧在处理当时赵国边境来犯的匈奴时并未盲目与其交战,冷静分析敌我态势后花了数年的时间积极备战:整顿吏治、筹措钱粮、招募训练士兵等。直到战机成熟形成优势兵力(赵军20万,匈奴10万),用计谋佯装溃败引匈奴人深入设伏地点,大大限制匈奴骑兵的机动性下将其分割包围,配合多兵种作战将来犯匈奴人歼灭。
李牧破匈奴之战,除了上述与邯郸之战中赵国的共性特点以外,还有以下三点:其一,赵军战前充分准备与作战时战术运用巧妙。其二,当时匈奴大部也未曾统一,与中原各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三,素有”战国四大名将“之称的李牧深谙战略之道个人能力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