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的李景隆,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的李景隆,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332 更新时间:2024/2/8 9:41:20

李景隆的出身算得上是根正苗红,老爸是大明开国元勋曹国公李文忠,那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从这层关系算起来,朱元璋就是李景隆的舅爷。而且李景隆从小的表现也不错,相貌堂堂熟读兵法,还参与了明朝武装力量的整合、练兵,眼看着就是大明的又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朱元璋或许是出于亲属关系,或许相信李景隆必定遗传了李文忠的基因,所以十分看好李景隆,让他在军队系统中锻炼一段时间后,就掌管了左军都督府,并且加了一个“太子太傅”的头衔。在太子朱标已死,朱允炆当了皇太孙的情况下,李景隆这个“太子太傅”,明显就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擎天保驾之臣,有谁敢造反,可就全指望李景隆了。

朱元璋做完这些人事安排之后,放心的闭上了眼睛,朱允炆成了大明的掌舵人。不过朱允炆这个掌舵人却是不合格的,他没经历过战争考验,对枪杆子的威力缺乏足够尊重,重用了方孝孺、黄子澄等等一干文人,讲究以德服人大搞温情政治。同时他还决心把那些各镇一方的叔叔们都收拾掉,祛除他们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所以也就有了削藩之举。

李景隆这个时候是坚定支持朱允炆的,毕竟朱允炆有正统光环加身,所以在对付藩王方面,李景隆也十分卖力。当时周王朱橚因为是燕王朱棣的同胞弟弟,所以最先遭到了朱允炆的清洗,李景隆秉承朱允炆的旨意,带兵突袭开封,把毫无防备的周王朱橚抓到了南京。这次行动十分成功,也让朱允炆坚定的认为:李景隆在打仗方面还是比较靠谱的。

等到燕王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炆最开派出去的是长兴侯耿炳文,这是一员跟着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老将,当时已经六十五岁了。在和朱棣交锋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耿秉文选择了固守真定(河北正定),朱棣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也知道耿秉文能征善战,而且手里还有十万兵马,所以选择了退兵。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本应让耿秉文这样的老将继续领军,利用中央在财政和道义方面的优势,继续和朱棣对耗,最终拖死他。但朱允炆却在黄子澄的提议之下,出了一大昏招,直接派李景隆去替换了耿秉文,并且加派了数十万大军,使李景隆的兵力达到了五十万。朱允炆更是亲自给李景隆送行,希望他能一举把四叔朱棣打趴下。

这边李景隆雄心勃勃,那边朱棣听到消息也是喜不自胜:李景隆这个草包来了,简直就是来送人头啊!朱棣比他老爸眼睛要毒多了,他早就看穿了李景隆的老底: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说白了,在朱棣看来,李景隆就是个缺乏谋略又骄傲、表面威风内心胆小、斤斤计较自以为是的蠢货。

实际战斗中也证实了朱棣的看法,李景隆的大军突进河北包围了北平,朱棣根本就没把他放在心上,自己带兵去奔袭内蒙古的宁城,只留下长子朱高炽据守北平。李景隆带兵开始对北平发起攻击,战况十分激烈,他部下的都督瞿能几乎已经要攻破城门,但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李景隆却下令撤军,因为他担心瞿能建功之后,风头盖过他这个总指挥。

这样的统帅毫无心胸可言,自然也就决定了战争的结果。北平被围困了一段时间后,朱棣也终于从内蒙古凯旋而归,腾出手来打李景隆。与此同时,北平城内的军队也呼啸而出,内外夹攻之下李景隆大败亏输,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退到了山东境内。

朱允炆也是个没头脑,紧接着又出了昏招:不但不追究李景隆的败兵之责,反而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权力太小无法节制属下所导致的,于是给予了李景隆绝对的指挥权,还给他增了兵,结果事实证明李景隆就是个草包,在建文二年和朱棣的对阵中,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再次被击溃,他本人也灰头土脸地回了南京。

李景隆前后损失了数十万部队,这可都是朝廷的脊梁。一般的将领如果遭遇这样的失败,朝廷是肯定要治罪的,杀头都不为过,但当黄子澄等人要求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时,善良而又念旧的朱允炆却坚决否决了,毕竟李景隆再无能,也是爷爷给他留下的非文化遗产啊!李景隆就这样逃过了杀身之祸,还继续当他的曹国公!

朱允炆的宽容,并没有让李景隆感激涕零,而对朱棣的战斗让这个两面派明白:朱棣是不可战胜的,只有投降才能保住他的爵位和荣华富贵。于是在朱棣大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毫不犹豫地让手下打开了金川门,兴高采烈地迎接朱棣进城,把朱允炆卖了个彻底干净。

但是历史反复证明,两面派是没有好结果的,而且朱棣也是存心要把李景隆放在火上烤,所以对他十分优厚,又是封官又是给钱,每次上朝李景隆都排在大臣们的首位。李景隆的蹿红让建文旧人和朱棣功臣们都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旧臣们五十步笑百步,痛恨这家伙卖主求荣,朱棣的功臣们愤愤不平:我们的功劳都是流血拼命得来的,你这家伙靠投降就站在我们前面,凭什么啊?

两方面势力一起发力,向朱棣说李景隆这家伙脑后有反骨,一直阴谋要造反,朱棣就坡下驴削了李景隆的爵位,把他全家都软禁起来。李景隆在这期间有点儿上火了,想绝食而死当个烈士,但最后绝食十多天都没死成,估计还是怕死偷偷吃东西了!

好吧,这家伙最后一直健健康康地活到了永乐末年!

更多文章

  • 古代正统有多重要?出身贫寒的朱元璋为了它称自己喜欢生活在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的真实历史,还原历史上真正的朱元璋,朱元璋为何承认元朝的正统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这是洪武二年应昌大捷后朱元璋诏告天下书的开头。此生无悔入大元这种话说的人很多,甚至在大元灭亡后,受元廷盘剥最深的江南地区也有无数人隐遁山林,以大元遗民自诩。但这些人哪个不是簪缨满门?哪个不是文华贵族?他们作为大元公司的小股东,现在公司倒了,丧失特权的他们背地里悄悄嚎几嗓

  • 作为卓有成就的读书人,方孝孺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被诛十族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方孝孺之死,诛10族是哪十族,方孝孺的死亡年龄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了南京城,杀了一大批建文帝时期的臣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三个肱骨辅佐之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朱棣连一半的侍郎都杀,更何况这三个呢。至于方孝孺的死有各种说法,这就很有意思了,仔细查找这些方孝孺之死的出处,我们就能很清楚这些说法的用意。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方孝孺被

  • 宋朝的官员们都戴过展翅幞头的官帽,帽子上长耳朵又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官帽的耳朵的作用,宋朝官帽两侧有什么用,宋朝官帽的来历

    因为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有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上没下的。赵匡胤在台上讲,下面大臣在相互交头接耳,勃然大怒,于是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们上朝使用,防止他们相互咬耳朵说悄悄话。这个故事,可以肯定的说是后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员私语

  •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为什么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棣死后谁的妃子最惨,朱棣执政22年为何没生下一儿半女,朱棣一生有4子5女共9个孩子

    其中3子4女由徐皇后所生(徐氏为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他们分别是: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女儿永平公主、永安公主、安成公主和咸宁公主。除了徐皇后死3儿4女外,朱棣的妾室还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朱高爔和一个女儿常宁公主。朱高爔很小就夭折了,所以朱棣长到成年的儿子只有3个,都是徐皇后所生。那么明成祖当上

  • 同是面对海盗,同时期的明朝和西欧做法却迥异,带来怎样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时期海盗有多严重,明朝海盗为什么这么少,明朝海盗政策是什么

    明朝与西欧的海盗产生的根源不同明朝的海盗多为东南沿失地的农民,朝廷禁止出海后失业的渔民,以及禁商后失业的商人。在宋元时期,朝廷重商,海外贸易发达,很多商人出海经商,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带动沿海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不太困顿。而且宋元时期对大海持开放态度,东南沿海地区很多渔民出海打渔,靠海为生,有的

  • 朱元璋出去私访,跟一农夫只是聊了几句,为什么就把县令斩首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私访大结局,朱元璋私访朱恒全集,朱元璋身份暴露百姓下跪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这时候的元王朝的统治及其腐败,赋税和徭役那是相当的重,老百姓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偏偏淮河沿岸又赶上了瘟疫和旱灾,元朝政府下令赈灾,这些赈灾物资被元朝各级官员层层盘剥,基本上到不了老百姓的手里。就是因为这些,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都被活活饿死了,当时朱元璋十七岁,面对亲人的

  • 明朝的左都御史是个什么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监察御史官职,明朝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明朝御史马纪的墓地

    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元所设的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之权,简单而易概就是“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明都察院设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各一名,下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其中十三道监察御史掌地方监察,负责全国各州府县的官员考察和举劾的权利,每道七至十

  • 高丽王娶了元朝公主,高丽百姓们很高兴,为什么国王却不开心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皇帝和高丽王,元朝高丽妃子简介,高丽皇后嫁给中国元朝皇帝

    高丽小国寡民,在1232至1259年,蒙古先后五次大规模入侵高丽,所到之处烧杀淫掠,动辄屠城,使高丽的经济文化遭受到极大地破败,国家濒临灭亡。蒙古人控制朝鲜,但朝鲜人的民族意识强烈,不断组织各种游击队袭击蒙古人,拒绝缴纳赋税。蒙古人势单力薄,必须要依靠朝鲜老百姓,于是试图扶持听话的朝鲜政权。1260

  • 为什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能够成功,将领们会愿意交出兵权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高明之处,宋太祖用什么方式获得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改革措施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太祖是不会傻乎乎地把这个问题摆到酒桌上来聊的。961年,当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人时,这些大将已经根本就“没得选”了。今非昔比的藩镇宋太祖宴请的人,多具有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的双重身份。不过,当时的宋太祖,着眼点只需要放在禁军将领这个身份上就可以了。因为:所谓地方节度使,早已名不副实

  • 明朝那个两岁封王,至死都敢和皇帝攀比的朱翊镠,为何那么大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朱翊镠,陈怀义反对朱元璋封王,朱元璋封王一览表

    还有就是龙袍,清朝的官服都会绣有禽兽,有一个词叫衣冠禽兽,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臣子的官服根据官职的大小颜色不一样,上面的图案也非常的讲究,绣有龙形的只有天子才能穿,要不然就犯了大忌讳!当然明朝的这位王爷跟皇帝攀比,在权力上攀比是不大现实的,最多也就在物质上攀比,估计也就是炫个富,满足下虚荣心罢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