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的出身算得上是根正苗红,老爸是大明开国元勋曹国公李文忠,那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从这层关系算起来,朱元璋就是李景隆的舅爷。而且李景隆从小的表现也不错,相貌堂堂熟读兵法,还参与了明朝武装力量的整合、练兵,眼看着就是大明的又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朱元璋或许是出于亲属关系,或许相信李景隆必定遗传了李文忠的基因,所以十分看好李景隆,让他在军队系统中锻炼一段时间后,就掌管了左军都督府,并且加了一个“太子太傅”的头衔。在太子朱标已死,朱允炆当了皇太孙的情况下,李景隆这个“太子太傅”,明显就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擎天保驾之臣,有谁敢造反,可就全指望李景隆了。
朱元璋做完这些人事安排之后,放心的闭上了眼睛,朱允炆成了大明的掌舵人。不过朱允炆这个掌舵人却是不合格的,他没经历过战争考验,对枪杆子的威力缺乏足够尊重,重用了方孝孺、黄子澄等等一干文人,讲究以德服人大搞温情政治。同时他还决心把那些各镇一方的叔叔们都收拾掉,祛除他们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所以也就有了削藩之举。
李景隆这个时候是坚定支持朱允炆的,毕竟朱允炆有正统光环加身,所以在对付藩王方面,李景隆也十分卖力。当时周王朱橚因为是燕王朱棣的同胞弟弟,所以最先遭到了朱允炆的清洗,李景隆秉承朱允炆的旨意,带兵突袭开封,把毫无防备的周王朱橚抓到了南京。这次行动十分成功,也让朱允炆坚定的认为:李景隆在打仗方面还是比较靠谱的。
等到燕王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炆最开派出去的是长兴侯耿炳文,这是一员跟着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老将,当时已经六十五岁了。在和朱棣交锋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耿秉文选择了固守真定(河北正定),朱棣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也知道耿秉文能征善战,而且手里还有十万兵马,所以选择了退兵。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本应让耿秉文这样的老将继续领军,利用中央在财政和道义方面的优势,继续和朱棣对耗,最终拖死他。但朱允炆却在黄子澄的提议之下,出了一大昏招,直接派李景隆去替换了耿秉文,并且加派了数十万大军,使李景隆的兵力达到了五十万。朱允炆更是亲自给李景隆送行,希望他能一举把四叔朱棣打趴下。
这边李景隆雄心勃勃,那边朱棣听到消息也是喜不自胜:李景隆这个草包来了,简直就是来送人头啊!朱棣比他老爸眼睛要毒多了,他早就看穿了李景隆的老底: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说白了,在朱棣看来,李景隆就是个缺乏谋略又骄傲、表面威风内心胆小、斤斤计较自以为是的蠢货。
实际战斗中也证实了朱棣的看法,李景隆的大军突进河北包围了北平,朱棣根本就没把他放在心上,自己带兵去奔袭内蒙古的宁城,只留下长子朱高炽据守北平。李景隆带兵开始对北平发起攻击,战况十分激烈,他部下的都督瞿能几乎已经要攻破城门,但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李景隆却下令撤军,因为他担心瞿能建功之后,风头盖过他这个总指挥。
这样的统帅毫无心胸可言,自然也就决定了战争的结果。北平被围困了一段时间后,朱棣也终于从内蒙古凯旋而归,腾出手来打李景隆。与此同时,北平城内的军队也呼啸而出,内外夹攻之下李景隆大败亏输,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退到了山东境内。
朱允炆也是个没头脑,紧接着又出了昏招:不但不追究李景隆的败兵之责,反而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权力太小无法节制属下所导致的,于是给予了李景隆绝对的指挥权,还给他增了兵,结果事实证明李景隆就是个草包,在建文二年和朱棣的对阵中,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再次被击溃,他本人也灰头土脸地回了南京。
李景隆前后损失了数十万部队,这可都是朝廷的脊梁。一般的将领如果遭遇这样的失败,朝廷是肯定要治罪的,杀头都不为过,但当黄子澄等人要求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时,善良而又念旧的朱允炆却坚决否决了,毕竟李景隆再无能,也是爷爷给他留下的非文化遗产啊!李景隆就这样逃过了杀身之祸,还继续当他的曹国公!
朱允炆的宽容,并没有让李景隆感激涕零,而对朱棣的战斗让这个两面派明白:朱棣是不可战胜的,只有投降才能保住他的爵位和荣华富贵。于是在朱棣大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毫不犹豫地让手下打开了金川门,兴高采烈地迎接朱棣进城,把朱允炆卖了个彻底干净。
但是历史反复证明,两面派是没有好结果的,而且朱棣也是存心要把李景隆放在火上烤,所以对他十分优厚,又是封官又是给钱,每次上朝李景隆都排在大臣们的首位。李景隆的蹿红让建文旧人和朱棣功臣们都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旧臣们五十步笑百步,痛恨这家伙卖主求荣,朱棣的功臣们愤愤不平:我们的功劳都是流血拼命得来的,你这家伙靠投降就站在我们前面,凭什么啊?
两方面势力一起发力,向朱棣说李景隆这家伙脑后有反骨,一直阴谋要造反,朱棣就坡下驴削了李景隆的爵位,把他全家都软禁起来。李景隆在这期间有点儿上火了,想绝食而死当个烈士,但最后绝食十多天都没死成,估计还是怕死偷偷吃东西了!
好吧,这家伙最后一直健健康康地活到了永乐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