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不仅是武则天的亲生女儿,更是武则天当朝时期的贴心小助理,曾为大唐和武周的江山社稷出谋划策招贤纳士。在李显、李旦前后继位期间,太平公主更是暗自在朝廷中,结党营私栽培党羽巩固地位。
这从太平公主参与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和参与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事件来看,太平公主的生存和适应能力都特别强。
如此看来太平公主是个多谋善断,小心谨慎的女子。至于据《新唐书》记载,其儿子薛崇简屡次劝诫太平公主,不要发动政变而遭到毒打一事,实在是疑点重重。
难道在这之初,太平公主就不怕儿子薛崇简去向李隆基告密,这显然很不符合太平公主的做事风格。再者如此绝密的叛乱行动,到底是谁透露了风声。是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还是时任梁国公的魏知古?毕竟朝廷上下,如今已都是太平公主的党羽。
太平公主出宫
据《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记载,在唐玄宗以太子身份监国施政期间,便任命亲信宋王李成器、岐王李范,全权统帅禁兵。此举无不令太平公主大为愤怒,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召集宰相到光范门商议废黜太子之事。
以此来看,李隆基当时的势力,绝没有太平公主强大,但就是太平公主这么一折腾,反而给李隆基创造了反败为胜的部属机会。
宋璟和姚元之都是武则天时期的朝中老臣,对太平公主废黜太子之事极为不满,随后二人面见唐睿宗李旦,奏请让太平公主离开东都居住。虽然李旦不答应,但还是下诏让公主居住在蒲州,以免姑侄俩的矛盾升级。
李旦此举令太平公主大为不满,李隆基甚是恐惧不安,随上奏贬去宋璟和姚元之的职位,以消除姑侄之间的怨恨。在太平公主在蒲州居住四个月之后,李隆基上表追请姑姑太平公主返回京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终于迫不及待,联络门下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李慈、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僧人慧范等,密谋定下日期,准备攻入武德殿谋杀太子李隆基。
谁知在行动的前一天,太平公主的党羽全部被李隆基部下擒获诛杀。原来李隆基早早在皇宫内苑,藏匿了三百匹战马。再加上岐王、薛王、内侍高力士等人的誓死效忠,太平公主多年栽培的党羽,就瞬间瓦解。这所谓就是那句成语:擒贼先擒王的真正含义。
此次唐朝姑侄皇权争斗,薛崇简之所以幸免于难,无不在于其早早知道,其母太平公主是斗不过李隆基的。毕竟在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时,薛崇简曾经和李隆基有过接触。再者那次政变的主力军,就是李隆基领导的部下。薛崇简知道李隆基这个人,其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先发制人。这也是薛崇简极力劝阻太平公主收手的原因。
话说到这里,薛崇简之所以没有被株连,无不影射出李隆基被迫反击的无奈,这也是李旦一再为妹妹太平公主求情,而未得到儿子李隆基赦免一死的主要原因。当时的上官婉儿也是如此下场,李隆基深知上官婉儿不除,后宫难以恢复宁静。
从史料记载客观分析,如若太平公主不结党营私废黜李隆基的话,肯定能善始善终。毕竟李旦就这一个亲妹妹,他也不想看到亲族互相残杀的悲惨结局。李旦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实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只有退位让贤,才是最终唯一的选择。
薛崇简不论地位如何,最终还是得以善终,这无不证明李隆基当时并未加害于他。平凡的活着,总比提心吊胆的高官俸禄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