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我也焚烧了不少书,嬴政都被骂惨了,为什么没人骂我?

孔子:我也焚烧了不少书,嬴政都被骂惨了,为什么没人骂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686 更新时间:2024/2/13 12:48:34

我是孔子,打钱。

错了,重新来。我是孔子,不是两千五百年前那个单纯的孔仲尼,而是新时代的孔子,拥有从我死后至今所有的历史记忆,所以我知道当初我的不入流如今已经成了世界一流,虽然你们骂我“孔老二”,但我明白,我早就成了中国文化里最大的一块香饽饽。

感谢汉武帝,感谢董仲舒,感谢同行程朱陆王,感谢!

但,我还要另外感谢一个人,就是秦始皇,感谢他帮我分担了很大一部分舆论压力,没有让我被疯狂diss。diss,这是我最近才学到的新知识,这种方言可比楚国的难多了,但同时趣味无穷,不得不感叹,新世界真好。

[var1]

关于嬴政帮我“背锅”一事,其实就两个字:焚书。“焚书坑儒”现在是成语了,这个词儿听起来对我们老儒家不怎么友好,但我查阅一些史料后发现,或许嬴政没我想的那么坏,老项羽才是真正的大坏蛋。

通过司马迁的《史记》,我读到了李斯与嬴政的对话,才知道是李斯出的主意嬴政点的头,不过他们焚的书除了列国史记之外,还有不属于官方的私藏版《诗》《书》,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统一思想,统一价值观。

不过,我听说嬴政在焚毁之前,都留了copy,藏在国家博士馆里,一般人轻易见不到,这样他就把从前所有的思想精华收归己有,真是高明的招式。

[var1]

还记得我们那会儿,哪有什么电子书、云文档的,读点圣贤书全靠羊皮纸、竹简子,所以只要把这些载体牢牢控制在手上,就相当于把知识的命运掌握了下来。但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极易散佚,项羽老小子一把火全给烧了,帮秦始皇真正地实现了“焚书”。

至于我曾经烧过的一些书,清代有个娃娃叫郑板桥,他说:“始皇之烧,正不如孔子之烧也。”这话我听着头疼,故不予评论,我就想看看后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所以,我找了一些史料用以研究。

知名杂志《尚书纬》载:“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

[var1]

说我到处收藏古文典籍,共得3240篇,我选了120篇组成《尚书》,18篇组成《中候》,剩下那些虽然没具体说,但又没流传下来,言外之意就是被我给私吞了。又,《汉书》明确了提出“删书”,《论衡》说我“删去重复”,再往后就出现“烧”的情节了。

其中以郑板桥说得最狠:“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矣。”

还是司马迁厚道,说我“去其重”,删掉了重复的篇章,精简了历史。可是很多人不相信,说三千多篇删去十分之九,难道仅有十分之一是有营养的吗?难道先秦典籍就这么水货吗?说得挺有道理,搞得我也有些恍惚。

[var1]

我确实曾经广求书,《诗》《书》也是我参编的,而那些没被选录的篇章也的确没有流传下来。种种证据都指向一处:我烧书了。这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释方式了。不然,它们哪儿去了呢?

还有人说,我“可以为世法者”的标准很不友好,说我是“春秋笔法”,完全由我个人的理解和喜好出发,去“解构”以及“重组”历史。我确实做过这样的事,但说法却并不能这么说,那应该叫编纂或者重修。

我承认,以上做法是减灭了思想的多样性,压制了其他知识学说的传播和生存,但我是身不由己,和秦始皇当初一样,要想保障儒学的稳固健康持续发展,我就必须这样做。不过,秦始皇是表面焚毁,还有光复的可能;我则是彻底焚毁,因为我的心中只有大儒。

[var1]

但奇怪的是,好像后世对秦始皇焚书的评价非常恶劣,而对我烧书的故事不怎么感兴趣。在此,我要感谢更多人了,感谢他们把我捧上如今这样高的地位,让我的光辉熠熠闪烁,遮盖了一些缺点。人无完人,这是我所信奉的,就算圣人如我,也是会犯错误的。

但是,我不后悔,或者我应该不会后悔,毕竟这些事没有违背我的道德标准,也没有超出我的理论范畴,当看到我创立的儒学已经如此繁荣,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好了,亲爱的朋友们,就写到这里吧,有缘再会。

Dear,孔子。

更多文章

  • 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他的画像,却为何总是露着两颗丑陋的门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最早的孔子画像,孔子画像能挂门庭吗,孔子黑白画像手绘

    《论语》记载,樊迟曾问于孔子,何为仁,何为知?孔子说,仁义就是“爱人”,智慧就是“知人”。孔子认为体现智慧的方式就是识人,辨别一个人的良善污恶,以及预测他将来是否有大出息。由此可见,孔子识人是有一套的。然而,《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的却是孔子看人看走眼的情况。此人名为子羽,曾拜于孔子门下学师,却

  • 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为什么却能够全身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商鞅与张仪相差多少年,秦国白起商鞅,历史上是先有白起还是先有商鞅

    [var1]商鞅树敌太多。商鞅到底是死后被五牛分尸,还是活活被车裂,现在两种说法都有相当大的市场,尤其是现在的影视剧,把商鞅的死,搞成是活活被车裂而死,异常惨烈。以至于人们想起商鞅,都觉得他是自己改革变法“反受其害”的人。[var1]但是我们看历史资料,尤其是看《史记》,这商鞅,基本上可以断定,是死

  • 秦始皇:我一生遭遇3次刺杀,只有这一次最惊险,和荆轲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历史上遭遇的刺杀,秦始皇杀荆轲,荆轲怎么刺杀的秦始皇

    [var1]秦始皇统一统四海,统一文字、货币,对中华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贡献不可估量。然而在他蚕食六国的过程中,势必侵害了许多人的利益,所以秦始皇屡遭刺杀。其中最为出名的三人,分别除了荆轲、高渐离,还有一位就是汉初的大智囊的张良。三次相比较,谁的技术含量高呢?[var1]荆轲:扎心了,老铁公元前227年

  • 不流血的战争:两千多年前管仲用贸易战,成功让第一大国俯首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管仲的粮食战争,管仲贸易战,齐桓公时期贸易战

    据说当时的周公旦不仅是周朝初期的功臣,还是周礼的创造者,于是周成王特地给他七百里土地,千辆兵车,将鲁国赐予他。而鲁国也成为了周朝强有力的后备军,帮助周室管理着国家。不过到了东周,齐国突然崛起,成了东方第一大国,鲁国被挤到了第二、三名,后来齐国内部又发生动乱,所以鲁国又追了上来。总之齐国和鲁国就这么反

  •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那为何把战神白起气得咬牙切齿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括为什么会败给白起,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没有实力吗,赵括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那么纸上谈兵所说的主人公赵括,真的像故事中说的那样一无所长吗?然而跟赵括的对战中,敌方的白起竟然被他气得牙痒痒,又是怎么回事呢?[var1]图片:跟赵括对战的白起剧照秦赵两国对战,赵国派出大将廉颇应战,然而廉颇采用的战略是守城不攻,这一作战方案引起赵孝成王极度不满,从而换成了熟读兵法的赵括为将。结果

  • 男孩不随父母姓,却取名叫“春秋战国”,是出奇制胜还是数典忘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春秋战国的名字男孩,历史典故取名男孩,古人取名男孩名字

    2006年,曾经轰动一时的“赵C姓名案”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关注,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赵C的80后小伙,因更换身份证时无法录入户籍系统而被要求改名,但赵C不愿放弃使用了二十年的名字,双方因此走向法庭诉讼。结果是赵C接受和解,限期改名。最近,又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火了,他叫“春秋战国”。现实生活中,四个字的名字并

  • 秦国占领巴蜀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为何蜀汉北伐时反倒缺粮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何时得巴蜀,秦国灭巴蜀用了多少兵,秦国怎么灭巴蜀的

    [var1]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主要在秦岭的中段,北边就是曹魏的关中地区;南边就是大家熟悉的汉中地区。这个中段的长度是东西几百里,穿越南北的秦岭山脉,从东至西,依次为:一,子午道。二,骆谷道。三,褒斜(读爷)道。四,陈仓故道。前三条道路都是山势险峻的峡谷,只有靠西边的陈仓故道,地势平坦,远离曹魏统治中

  • 战国大墓出土“逆天”神剑,五分钟后开始滴血,现代科学无法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国挖出神剑视频,考古发现战国神剑,战国大墓出现滴血神剑

    剑,被尊为“百兵之祖”,因其携带轻便、佩戴神采、得心应手而深受世人喜爱,在中国古代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公帝侯凭之彰显身份,刘邦建立汉朝后,“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剑成为社会地位、等级观念的重要象征;文士侠客凭之闯荡江湖,唐朝诗人贾岛有诗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

  • 春秋战国君主的花样死法,哪种死法最惨?哪种最奇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最惨君主,春秋战国最惨的国君,春秋时期死得最惨的君主

    [var1]图片:王侯将相们剧照一、历史上死状最惨的君王首先是齐国的齐闵王,齐闵王的原名叫田地,非常接地气,他的父亲是齐宣王,齐闵王在位期间,屡立战功,可是他为人过于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还喜欢放纵享乐,最后落了个国破家亡的下场。世人都说齐闵王是死状最惨的君王,因为他是被楚国的一名大将剥了皮抽筋后,再

  • 为什么孔子的雕像,都把双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认识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的雕像是孔子本人吗,孔子弟子对孔子评价,孔子雕像手势详解

    孔子,这位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的思想家,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两千五百多年,他在古代被尊为“天纵之圣”和“天之木铎”,他被后世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与“万世师表”,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至今,孔子精神始终屹立于文化顶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纪念孔子的庙宇或祠堂。然而,不知你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