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文说到了,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更好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在朱棣继位不到两个月便组建了内阁,内阁制度就此建立。从根本上来说,内阁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只听命于皇帝一人。虽然内阁大学士的官阶自始至终只有五品,但是其阁权并不弱,甚至还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
明朝的内阁制度确确实实是为皇帝而生的,但对皇权究竟起到的是助力作用还是阻力作用,这还得做一番探究。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阁对皇权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想要弄清楚内阁与皇权的关系,我们还得分三点来看,即:皇权压制内阁、内阁制约皇权、内阁与皇权的斗争。
一、皇权压制内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除掉了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了宰相制度,罢了中书省,随即设立了“四辅官”来辅佐处理日常政务。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政治根基,所以根本无法对皇权造成威胁,但是这些人所能接触到的事情也十分有限,虽然都是轮流辅政,但始终也不能像宰相一样,保证政务的连续性。所以四辅官设立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朱元璋废弃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效仿宋朝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来辅佐处理日常政务,并同时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这便是内阁的萌芽阶段。在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之后,便开始组建内阁。
所以我们会发现,内阁的原型基础实际上就是翰林院,在内阁正式组建以后,又转到了内阁名下。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已经变得枝繁叶茂,到万历首辅张居正时期更是达到顶峰。但是我们也说了,内阁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幕僚机构,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虽然有行政部门的形式,但并没有行政部门的权力。内阁的功能实际上非常的简单,只是负责上呈下达,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其职能也比较简单,根据《明史·职官制》中记载,内阁主要就是负责:
“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这里的“献”,表示的是内阁大学士发表的意见,上书呈奏给皇帝。皇帝如果批准推行的话就叫做“献可”。但是否采纳阁臣意见还是取决于皇帝,阁臣权力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青睐程度,或者是对他们票拟的接纳程度。
此外,内阁所掌管的职务实际是六部的各项杂事,所以内阁对皇权的依附程度还是很大的。简言之,内阁实际上就是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壮大的一个产物而已,主要还是对皇权的一种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二、内阁制约皇权
明朝初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废除了宰相制度和中书省,将六部权力收于一身,后来因为政务烦扰,于是便建立起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以此作为顾问兼幕僚。朱元璋、朱棣都是贤明的皇帝,对内阁大臣所能行使的职权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得侵犯六部职权,或者是兼凌其他职务”。所以在明朝前期的时候,内阁大臣虽有有着极高的名望,阁权也高,但始终不敢肆意妄为。
但在仁宗以后,内阁大臣的地位便凸显了出来,虽然内阁大臣的官阶只有区区的五品,但是其监管的职务也越来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在太祖、成祖时代,皇帝自己能处理事情,那些内阁大学士只是负责代笔而已,还只是一个秘书的角色。但是后来的皇帝长期深居宫中,精力和智力有限,所以权力也慢慢地被内阁大臣给“夺”了去。内阁原本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到如今却变成了“政务机关”。
虽然内阁大臣的只能还依然只是票拟、参与协同中枢决策等基本内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对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在万历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虽然看似这一形式只是出于君主政治的现实需求而已,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张居正的位高权重,是内阁大臣的权倾朝野,给了皇帝很多无形的压力。
此外,内阁制度的产生,无意之中还壮大的“宦官”的势力。在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最初的皇帝都会在内阁,但是后面的皇帝就不常去内阁了,甚至是不去,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送进宫去。但送进宫去,并不是直接面见皇帝亲自递交,而是由太监来担任递交工作。而太监一旦牵扯进来之后,就慢慢地开始弄权。皇帝本身也是图个自在,懒散之余甚至叫太监来批阅奏折。当然了,皇帝此举并非也都是无能的表现,其实他们是想通过“宦官专权和朋党搏击”的方式来稳固皇权的统治。
当然了,我们也能从这里看出,内阁对皇权还是存在着一定制约的。内阁的兴盛实际上也是从侧面反映皇权变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内阁与皇权的斗争
实际上,内阁与皇权的关系总是以“相互制衡”的形式存在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看待两者关系的时候也不能太过局限,应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内阁制度自永乐初年开始,到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达到顶峰,尤其是万历时期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内阁权力更是顶峰中的顶峰,内阁已经将六部权力收为己有,内阁在这一时期似乎已经完全僭越到了皇权之上了。
但是到了万历中后期的时候,内阁权力逐渐走向衰弱,皇帝了巩固皇权,也开始有意进行压制。到了崇祯时期,内阁与皇权的斗争更是有所彰显。
崇祯时期,阉党势力得以清除,内阁则更是面临着重建的难题,而此时皇帝要做的是如何集中君主专制,所以两者便开始争锋相对,互不相让。崇祯二年的时候,崇祯皇帝就下令处置了258位逆臣贼子,至于选拔内阁大臣,崇祯皇帝也是煞费苦心,因为他想建立的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内阁。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内阁和皇权的斗争始终都还是存在的,只要内阁大臣的权势扩大以后,那么皇帝就必然对内阁大臣产生疑虑,然后就开始周而复始的更换、整改内阁小组。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内阁势力不能再阻碍皇权势力。
通过看明朝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内阁与皇权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二者的权势也始终处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后来清朝虽然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制度,但是没过多久就被废弃了。
以上便是我们对明朝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一个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