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81 更新时间:2023/12/7 16:41:10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军事家“发明”这么多跟军事有关的成语。

韩信开始在项羽旗下,但默默无闻,后来跳槽了刘邦那里,受到赏识,开始大显身手,从此一发不可收。

韩信上任伊始,就对给刘邦出了个金点子:举兵东向,夺取三秦,拿下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再接再厉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给燕国致命一击。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伐齐,一举攻克临淄,并在潍水让二十万楚军灰飞烟灭。

在决定楚汉命运的关键之战垓下之战中,被封为楚王的韩信不负刘邦期望,消灭了数万楚军精锐,终结了项羽的称霸之路,将刘邦送上皇帝宝座。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萧何说他"国士无双",刘邦评价他“勋冠三杰”、“战必胜,攻必取”。

后人则尊韩信为"兵仙"、"战神"。中国军事史上,韩信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让很多“军事家”相形见绌。

历史上的军事家,要么出身显贵,受到良好的教育,如吴起、项羽;要么向名师学艺,学得用兵之道,如孙膑庞涓。而韩信则是个另类,是军事天才。

韩信幼年家贫,常寄人篱下,沿街乞讨,接受嗟来之食,母亲亡故都没有钱埋葬。

他一没有条件受良好的教育;二没有机会师从名家,学习军事知识。

那么,韩信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神人在梦中传授给了他一本兵书,让他成为战无不胜的军事家?

神人传书这事本来就是忽悠人的,即使真的有也要靠自己的悟性。不然的话,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

那么,韩信为什么成为一流的军事家?

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人并没有读过兵书,也没有条件拜师学兵法,完全靠悟性。

一个名将就说过,我的脑袋长得好,特别灵,有什么办法,爹妈给的。

人家可不是装,说的是大实话。

我们小时候下军棋的时候,有一种下法,双方的棋子在各自的地盘,军棋棋子是立着的,背对着对方,谁也不知道对方如何布阵,全凭自己的推测,来决定把棋子布置在什么位置。

然后根据选择,依次将背对的棋子亮出,进行决战。

没有必要学习兵法,也没有必要拜师学艺。

其实中国军事史上,不懂兵法而成为军事家的人比比皆是。

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明朝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也是农民出身。

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刘宗敏,也出身农民。

明末名将袁崇焕,也没有上过军校,只是一个县长。

明末名将孙承宗,地道的文官,还当过皇帝的老师。

但是袁崇焕和孙承宗都非常聪明,也都对军事有兴趣,喜欢跟那些退伍的或是服役的士兵聊一些战场上的情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灵气又能让他们在指挥作战时能够做出准确地判断。

如果说他们二位是对军事有兴趣,产生了报效国家、力挽狂澜,拯救明朝的军心;清朝的军事家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则纯粹是形势所迫,赶鸭子上架。

曾国藩少年时没有接触过兵书,读的是四书五经和论语。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开始组建地主武装,名义上是为了保卫大清,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卫家乡免受战火波及。

曾国藩对虽然在军机大臣穆彰阿手下打过工,但是穆彰阿也不是专业军事人才,他工部、户部都干过,甚至也当过漕运总督。鸦片战争中,穆彰阿没有什么出彩表现,知道向英军求和。

所以曾国藩在穆彰阿那里得不到什么真传,他在跟天平军较量的时候,前期吃够苦头。后来完全是靠悟性,在实战中摸索出“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最后消灭了天平军。

相比之下,左宗棠更是一个纯粹的文人,还当过8年教书先生。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依然决定投笔从戎,决心保卫家乡,保卫大清江山。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涯,镇压天平军、消灭捻军,收复新疆,写下壮丽篇章。

曾国藩和左宗棠此前并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也没有读过兵书,更没有进过军校。他们是被逼上梁山,在实战中摸索出战斗经验。

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意思是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由此看来,曾国藩和左宗棠是遇到了战乱才去学习军事,属于第二等人。

而韩信属于第一等人,生而知之,并不是生下来什么都知道,而是他们是军事天才,是无师自通。

有的教师在学校没有上过声乐课,也看不懂,但是他们只要会唱一首歌,就会用风琴演奏出来,就知道手该向哪里去。

同样道理,韩信是军事天才,他上了战场,凭着自己的灵气,就能猜出对方的战略意图,就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判断能力超强。

打胜仗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练兵;训练出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在作战中以一当十。其次就是总能判断对方的战略企图,能进行相应的部署来打败他。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只要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战术较量就是军事才能的较量。

兵书大家都会背,关键是灵活运用,如果只会纸上谈兵,还不如什么都不懂。

兵书复杂的军事术语,太过于复杂,不能灵活运用,就会被捆住手脚。

如果有悟性的话,用兵打仗就随心所欲。

有人说打仗就是石头剪子布,谁能猜出对方下一步会出什么,就能取得胜利,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这话说得虽然有点绝对,但仔细一想又是这个道理。

用现在的话说,军事家就是心理学家,能根据对手的履历、性格和习惯,判断出此人会出什么招,然后的对症下药,进行应对。对方是个狂妄的人,还是个谨小慎微的人;是个军事上的外行,还是职业军事家。

比如孙膑在马陵之战中采取了增兵减灶战术,因为对方是一个职业军事家,心细如发,才会根据灶火的多少来推断兵力多少。如果对方是谨小慎微的司马懿,孙膑的妙招就不起作用,不会采取冒进策略,就要改变策略。

比如韩信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战中,知道自己对手项羽是个狂妄自大的人才敢于采取了这种战术。

烧毁栈道是为了麻痹项羽,说汉军惧怕楚军,不再回来。修复栈道却是个复杂过程,不可能不被项羽得知。

当汉军开始修筑被烧毁的栈道时,果然被项羽的密探发现,项羽很快得知这一情报。

但是项羽听了不以为然,反而哈哈大笑,说:"刘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当年火烧栈道,现在又要重修,百里长的栈道修复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等他修好了,我早已一统江山了。"

项羽根本不理睬汉军,他下令军队按照既定战术,攻打齐国。

而韩信则在修建栈道的同时,从陈仓出击。

这个妙计之所以成功,就因为项羽是个狂妄自大的人,把守栈道的章邯是个草包。

如果换了一个小心谨慎的对手,韩信是不会成功的。

秦岭是章邯老家,应该知道天无绝人之路的说法,天下就没有过不去的路。

而且韩信故意让老弱残兵去攻打栈道,这不等于告诉章邯,我的主攻方向不在这里吗?

可是蠢猪一样的章邯,对此毫无觉察。当他醒悟过来,一切为时已晚。

由此可见,韩信首先是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其次才是个军事家。

不过现代战争中,计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有侦察卫星,有侦察机,军队的行动彼此了如指掌。说到底,现代战争就是拼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的。

更多文章

  • 纣王到底多爱这个女人?三宫六院、女娲妲己、四百宫女,全都是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纣王和妲己的第一次见面,纣王和妲己吻戏王丽坤,妲己纣王吻戏完整

    文/王事情纣王曾经有一次要选400名美女入宫。那是纣王七年的春天,因女娲宫进香,他爱上了女娲圣像,惊为天人。回宫之后朝思暮想、废寝忘食,看到自己的三宫六院,真是视若粪土。天天想的,都是要将女娲娘娘“取回长乐侍君王”。有一天,纣王把这想法告诉了近臣费仲。费仲告诉他一个道理:天下之所有,皆陛下之所有,您

  • 小时读三国是什么感受?曾经因为读错这几个人的名字,被疯狂嘲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蜀吴三国地图,真正三国第一名将,三国易读错的人名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读三国是什么感受?反正小编记得小时候读三国的时候,有时会被里面的人名急的抓耳饶腮,甚至有些人名因为当时偷懒,没有去翻阅字典,念字只念一边,导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读错的。下面列举下我小时候经常会读错的几个人名,看看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读错的?第一个,小编非常喜欢的荀令君!原名叫做荀彧,

  • 封神之战有多惨烈?周文王有100个儿子,战死了84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文/王事情一、百斯男民国有个女神叫林徽因,徽因本为徽音,出自《诗经》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之句。大姒又作太姒,正是周文王之妻;而“百斯男”,本来是生了很多儿子的意思,百是虚指,并非实数,后来被古人曲解成100个儿子。封神第10回:周有三母,乃昌之母太姜、昌之元妃太姬、武王之元配太妊,故周有三母,

  • 刘备拿下川蜀后,立马娶了一个寡妇,曹操表示这一招不得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一生有四位夫人,在古时候来说,确实不能算多。而且对照他的人生来看,他对女色方面确实比较自矜,甚至可以说比较寡淡,更进一步来说,他的四次婚姻都带有政治的目的。第一任甘夫人算是一位比较有感情的了,因为在豫州的时候,刘备才刚刚起兵,破落的不行,甘夫人作为沛国一个有名的美女,能看上那时的刘备,已经算是慧

  • 姜子牙为什么没有封神?其实不用纠结,那是元始的一片爱护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姜子牙为什么能封神,封神榜86版姜子牙封神,姜子牙到底要怎么封神

    文/王事情开宗明义,对修士来说,封神榜绝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但凡上榜,就沾上了无形的诅咒,如附骨之蛆一般摆脱不掉。为什么这样说?再简单不过的推理,如果封神真有那么好,为什么最后封神那370个在榜之人不排着队抹脖子,偏非得借着商周之争的大数来两军对垒?非得等着诛仙阵和万仙阵的无情杀戮?以至于连截教之主通

  • 一代枭雄曹操挟持汉献帝而令诸侯,却致死不称帝,意欲何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操欺负汉献帝,曹操称帝的真实原因,曹操汉献帝精彩片段

    刘备在西南建立蜀汉政权,称帝;孙权在东南建立孙吴政权,称帝,那为何曹操致死也没有称帝呢?意欲何为?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此优势,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在其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却不称帝,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名誉至上论。前有董卓祸乱朝纲,以下犯上

  •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夏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夏朝为什么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在哪些史书出现过

    但是在文献方面来说,夏朝确实是存在的,在先秦的文献中就有对夏朝的详细描述,而且这些描述还非常的统一,这也是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中会非常郑重的介绍夏朝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标题是“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的原因。曾经中国也不是没有在夏朝是否存在的这个问题上纠结过,甚至还花了很长的时间,找了很多精

  • 三国一个小人物,干了两件蠢事,青史留名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三国中最悲催的一个人物,三国时期最蠢的五个人

    这位小人物就是三国时期的蒋干,在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谋士那出名的可多了,比如我们现在熟知的郭嘉郭奉孝,诸葛孔明,还有庞统庞士元,还有荀彧等等,数不胜数啊。这些都是决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世留下的名声那都是神乎其神,神机妙算啊。但是谋士这一块也有个反面教材,那就是蒋干,字子翼,九江(治今安徽寿县

  • 纣王四大忠臣:第一力斩五岳,第二善守,还有一群青铜宁死不降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纣王十大猛将排名,妲己水池迷惑纣王,纣王焚香加长版

    文/王事情随着万仙阵之役中阐、截之争分出最后的胜负,西周的国运如红日一般喷薄,大势不可当。即便如此,仍有忠君保国之人逆势而起,伸起自己并不强壮的胳膊,去与周军的粗腿相颉颃。这些人中,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殷破败父子,有陪着君王末路大战的鲁仁杰、雷鹏,甚至有不识大势与阐教为敌的梅山

  • 杨修是曹操的贴心知己,那最后曹操为何还要杀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最后曹操也没有办法容忍住他,即使他非常聪明能干。杨修平时仗着自己有才华就在朝中目中无人。甚至连曹操的话都不放在眼里。曹操当时确实对杨修不错,而杨修就认为好像自己和曹操关系很好,但他却忘记了君主的意思是最不能揣测的,而当时杨修误以为自己很了解曹操,就在朝廷中故意散布谣言。这在曹操心中根本就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