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西南建立蜀汉政权,称帝;孙权在东南建立孙吴政权,称帝,那为何曹操致死也没有称帝呢?意欲何为?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此优势,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在其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却不称帝,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名誉至上论。
前有董卓祸乱朝纲,以下犯上,成为天下唾骂的反贼,最后被吕布一戟毙命的恶例,曹操怎能重蹈覆辙。曹操虽贵为丞相,魏王,且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名义上还是汉臣。中华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儒家文化讲究辈尊之分,忠心之道,曹操亦不能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曹操深知如废汉献帝,自己登帝位,那他将成为千夫所指的”奸佞小人“,所以他背负不起这个乱臣贼子的罪名,他只能一再表示要做一个”贤能将相“。
其二:讨伐无名论。
曹操虽然掌控着汉室朝廷,但是他的势力范围只局限于北方,黄河流域以北,西南的刘备,东南的孙权亦非等闲之辈。曹操之所以有现在的地位无非是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名,如贸然称帝便失去了名正言顺的讨伐之名,将成为各路豪杰的众矢之的。这样以来多年来打下了的基业可能毁于一旦,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一向足智多谋,心思缜密的曹操岂能为图一时之快而陷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地呢?
其三:实权至上论。
曹操为人讲究实际,他在乱世之中能异军突起,靠得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实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之命昭命天下,明正而言顺,自己的意志通过皇帝之命下达,岂不乐哉!皇帝只是一个名号,以曹操现在的权力跟皇帝也无异处。如废汉帝,只能给他添加无谓的麻烦,而不能锦上添花。
曹操一生挟汉献帝而令诸侯,不求皇帝之名,却行皇帝之权,乃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一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一句话道破了曹操的雄心,宁为儿孙铺路,也不愿称帝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