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岳飞背后刻的4个字,其实不是“精忠报国”,我们都错了

岳飞背后刻的4个字,其实不是“精忠报国”,我们都错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940 更新时间:2024/1/16 13:52:14

其实,在有关岳飞的故事里,就有一个关键字被传错了很多年。

岳母刺字是流传千古的佳话,说的是岳飞的母亲为了勉励儿子为国尽忠,在其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而后岳飞果然不负母亲的期望,成了家喻户晓的抗金英雄。

但事实却有些出入,岳飞背上刻的4个字,其实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也没有文字记载证明这四个字为岳母所刺。“精忠报国”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我们一直都传错了。

“尽忠报国”与“精忠岳飞”

关于“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载,岳飞遭到秦桧陷害时,一开始的主审官是御史中丞何铸。

当时,何铸因为知道岳飞的无辜,便不忍陷害,所以秦桧换上了与自己狼狈为奸的万俟卨,最后用“莫须有”的罪名达成了目的。

秦桧给岳飞罗织的罪名是谋反,但世人皆知秦桧力主议和,岳飞不仅不同意,而且有足够的实力主导战局,因此遭到了秦桧的陷害。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同样是《宋史·岳飞传》: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岳飞和宋高宗赵构也曾经君臣相宜过,当岳飞用一场场战争捍卫了南宋的尊严,彼时的宋高宗还没有彻底沦为投降派,对他也是信任有加、连番提拔,俨然一副委以重任的样子。

皇帝亲手书写并制旗赐下,对于岳飞和岳家军来说,无疑是天大的鼓舞,受到天子嘉奖之后更加军心振奋。

于是,“精忠”大旗就常常和“岳”字旗一起,见证了岳家军的一场场胜利。这大概就是民间传颂由“尽忠报国”变成“精忠报国”的由来吧。

“尽忠”是岳飞对君主和国家的忠心与承诺,“精忠”则是君主对有功之臣的褒奖和勉励,两种说法过于接近,在口口相传的民间传闻中,就逐渐合二为一了。

不过,单从字面理解来说,“精忠报国”和“尽忠报国”并没有太大区别,意思都是竭尽忠心、报效国家。所以虽然一字之差传错了几百年,也算得上传闻与事实颇为接近了。

刺字的人或许真的不是岳母

岳飞背上的字为何人所刺,其实一直就有不同的说法,明朝熊大木的《武穆精忠传》中说是岳飞专门请人刺的,冯梦龙的《精忠旗》里说是岳飞让部将张宪刺的,而最有发言权的《金陀粹编》里却没有相关的记载,这就让刺字人到底是谁留下了疑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岳母刺字”的传说呢?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与《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关,在国人朴素的传统观念中,最有资格在岳飞背上刺字的就是他的父母,既然父亲岳和早亡,那刺字的就很可能是母亲姚氏。

这一点也跟《金陀粹编》中关于岳母的说法一致,《卷九·遗事》中提到,“母命以从戎报国”。在大宋朝廷抵挡不住金兵入侵,山河破碎、臣民遭殃之际,岳飞的母亲做出了最为深明大义的选择,鼓励自己的孩子上阵杀敌,以报国家。

另一个原因,应该出自后人对岳母的敬重,我国自古就有“有其母必有其子”的良好家风传承,岳母和岳飞称得上其中的典范。

依照岳飞的行事作风,以及岳母鼓励儿子上阵杀敌的做法,就很容易将岳飞背上的字与岳母的教育联系起来。

故事虽然很感人也很有意义,但真让一个母亲在儿子身上亲手刺字,尤其是在纹身作为惩罚形式的宋朝,应该是不大可能吧。

同为古代四大贤母,孟母用搬家教育儿子,陶母和欧母用言传身教影响儿子,岳母凭什么就要对自己的儿子下“针刺”这样的狠手?

岳飞背上有比刺字更重要的东西

《宋史·岳飞传》论曰: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

对岳飞和他的北伐事业,《宋史》引用了檀道济的一句话,“自坏汝万里长城”,能让元朝的史官做出如此评价,可见宋高宗这个投降派当得有多彻底。

1142年的冬天,岳飞死于那场昏君和佞臣共同构陷的阴谋,同时葬送的还有南宋朝廷光复中原的希望。

紧接着,秦桧一死,就有朝臣提出要为岳飞翻案;而赵构一退位,宋孝宗就直接翻案,并直言“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之后,南宋朝廷几次追封,元朝统治者也给了他极大的尊重,到了明朝朱元璋直接把岳王爷请进了太庙,而西子湖畔的岳王墓前,曾经构陷迫害他的秦桧、万俟卨等几人,将长久地以跪姿迎接来往行人和时光的审判,这便是历史给出的评价。

几百年时光流逝,当赵家王朝早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抹残影,岳飞却在后人的心中活成了“神”。

因为“尽忠报国”这4个字不仅刻在岳飞的背上,也一直被岳飞记在了心上,刻在了生命和骨血中,他的一生都在实践这个追求。

有人曾经在慨叹岳飞境遇之余,提出了他为什么不反的质疑,这便岳飞对“尽忠报国”最深沉的释意——岳飞追求的从来不是权势和富贵,他从军打仗的目的只是希望将来犯之敌驱逐,收复山河故土,然后保境安民,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岳飞的背上,背的一直是家国天下,只是在封建帝王制的限制下,他只能以忠君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报复。可惜的是,他没有遇上贤名的君主,只能被一个软弱无能、昏聩自私的赵构,生生扼杀了所有的希望,只能替他悲叹一句“生不逢时,昏君误事”。

参考资料:

《宋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此人功绩大于岳飞,死的比岳飞还惨,百年后敌人为他平反昭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今天,笔者想要跟大家谈论的是另一个人的故事,他就是袁崇焕。对于袁崇焕,有人这样说道,袁崇焕功绩大于岳飞,却比岳飞死的还惨烈,而在百年后敌人为袁崇焕平反昭雪,这其中到底暗藏什么玄机呢?接下来就随笔者一同探讨一下吧。众所周知,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有名的大将军,明朝末年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存在着各种不安的地

  • 赵匡胤登上帝位用了10年,为何排挤自己的兄弟为何杯酒释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这一生的转折点应该就是陈桥兵变。在这次兵变中,他黄袍加身,被大家推举为新皇,在此一步登天成为皇帝。他是个十分有政治和军事能力的人,他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成为一名好皇帝。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杜绝再次发生陈桥兵变这样的事情。开始时他为此事十分苦恼。因为自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成为皇帝,别人也可以,任何一

  • 苏辙《六国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

  •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确,千年以后,变法党争已只是印在历史书上一段前尘往事,而苏轼这位智者在黄州、惠州、儋州写下的文章,却超越了时间,如江水与皓月般永被传颂,鲜活地存在于孩子们的诵读声里。

  • 元故宫被朱元璋拆毁,一部鲜为人知的笔记却使后人得以一窥其样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怎么把故宫定在南京的,佳姐说历史朱元璋,马皇后死朱元璋大哭

    当年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后,惊羡于元故宫的宏伟壮丽,留下了令人神往的描述:“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然而元朝被推翻后,朱元璋命为了打压元朝的王气,

  • 崇祯自杀后,两位皇帝为他处理后事,一位为他收尸,一位建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崇祯梦见朱元璋和朱棣,思陵还有崇祯遗体吗,崇祯是朱元璋几世孙

    自杀的时候,崇祯皇帝是非常凄惨的,当时只有一个太监陪伴着他。崇祯的去世,也意味着近三百年大明王朝的崩溃。崇祯自杀的时候,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朝廷官员根本顾不上自己的主子,他们纷纷逃跑。崇祯更悲惨的地方在于,死后没人为他收尸。当时李自成沿着皇宫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搜查,但就是找不到崇祯,这时候李自成非

  • 嘉靖《德庆州志》关于“程溪”的记载是错误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提要 嘉靖《德庆州志》采信《南越志》错误的辑佚版本记载的“秦时温媪者居悦城之南岸”(《南越志》为南朝刘宋沈怀远所著,元代已经散佚。今天在悦城圩在南朝时期为乐城县,《南越志》不可能出现“悦城之南岸”之语。),把龙母“养龙”的程溪记载修改为西江南岸的洚水。推翻了前代《元和郡县志》、《旧唐书》、《舆地纪胜

  • 北宋第一“口嗨王”——苏轼,他的人生没有无奈,只有不断的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而此时的他像一只落单的公鸡,捧着一壶老酒枯坐在前妻王弗的坟头儿。他粗凛的老手不停摩挲破败的墓碑,老泪纵横间诗性大发,终于没憋住发了一条朋友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条不够还想再说点啥,而媳妇王闰之(王弗堂妹)则催促其回家吃饭,只得悻悻作罢,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他与王弗的二人天地。▲碑文

  • 崇祯缺钱,两大臣向他提了好办法,一人没采纳,一人却被斩首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筹不到军饷为什么不抄家,崇祯梦见朱元璋和朱棣,思陵还有崇祯遗体吗

    其实,按当时的情形,崇祯只要狠下心来,用点强硬的手段,不敢说能让那些权贵把自家所有钱都拿出来,拿出一半来也是做的到的。事实上,崇祯也曾试过这一手段,可最后的结果却是因为他自己的软弱,猜疑而宣告失败。一开始有个人向崇祯皇帝上书说:现在权贵家全是钱,只要对他们征收富人税,帝国的财政危机马上就可以解决了。

  • 张志和的一首词,被苏轼全盘抄袭,却又开创出新词体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五首,张志和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