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公元前231年,韩信出生于江苏淮阴的一个平民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日子过得十分紧巴。成年后,韩信性子愈发放纵,他既没有当官,也没有经商的头脑,而是整天背着一把剑走街串巷,时常遭人耻笑。母亲死后,韩信没钱办丧事,只能找个又高又宽敞的地方把母亲埋了。从此以后,韩信孑然一身,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
[var1]
不过,韩信的命还是不错的,先后亭长供养了他几个月,后有洗衣大娘赠他饭食,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韩信总归是没饿着肚子。即便如此,韩信仍每天游荡在大街上,也没有一份正经工作,惹来了无数闲言碎语与白眼,尤其是那个恶少,他根本看不起韩信这种没出息的“废物”。
[var1]
一天,恶少纠集了一群朋友在大街上堵住了韩信,他先打量了一番韩信,然后对他说:“看你长得人高马大的,又整日带着一把剑,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其实你就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有本事的话,便用你那把剑刺我,如若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后来,韩信当众从恶少裤裆下钻了过去,史称“胯下之辱”。
[var1]
实际上,韩信这个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从“孰视之”三个字上便可看出,韩信是在审时度势,对韩信这种有远大志向的人来说,面子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这一点与刘邦颇为相似。如果韩信一时没忍住,怒而拔剑相向,恐怕任何后果都不是他能承担得起的。
[var1]
多年后,项羽自刎而死,刘邦夺得了天下,韩信被封为楚王。到了楚国后,韩信差人找来了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了她“千金”,又找来那个亭长,只给了他一百钱,说他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最后,韩信找来了那个让他承受胯下之辱的恶少,他要好好算一下这笔账。恶少一见韩信,顿时脸色煞白,磕头如捣蒜,不断向他求饶。
[var1]
韩信哈哈大笑,他令人将恶少扶起,不但没有报复他,还让他当了中尉,相当于一个城防司令。他对在座的诸将说:“这是个壮士,他当年羞辱我时,我本可以杀他,但我杀了他却不会扬名,反而会赔了自己的前途,所以我才忍了下来。”(《资治通鉴·卷第十一·汉纪三》: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此。)
[var1]
实际上,韩信这么做有两个考虑,第一,展示容人之量;第二,为了日后更好地报复,毕竟杀一个手下的军官,远比杀一个平民“师出有名”的多,大家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