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三年(19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改元“建安”,标志着曹氏政权的实质性建立。由于统治区域同处北方中原地区,董卓小钱(图1)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曹魏政权影响最大。曹操掌握政权以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以此减轻董卓小钱所带来的破坏。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用枣袛、韩浩等人建议,在许昌地区招募农民,始兴屯田。与此同时,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下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由于屯田主要由政府与军队负责,国家直接参与了经济管理,保证了社会经济在通货膨胀影响下的正常运转,而且征收实物田租也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劣质小钱的流通,因此自董卓铸钱后的第17年,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政府才第一次宣布罢董卓小钱,还用五铢。
这一次,曹操只是恢复了东汉时期流通的五铢钱(图2),并没有自己铸造钱币。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当时“不铸钱既久”,而且东汉时期遗留下来的五铢钱经过董卓搜刮之后,市面上所剩无多,这个时候由于钱币稀缺,反而造成了“钱贵物贱”的通货紧缩现象。
此后国内兼并战争逐渐减少,市场经济逐步恢复稳定,黄初二年(221年)三月,魏文帝曹丕便再次恢复了五铢钱(图3)的使用。可是,这次“初复五铢钱”的政策仅仅执行了7个多月,到了同年十月,便又“以谷贵,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史料中的“初复”应该是指恢复了上次曹操确立使用东汉五铢钱的制度,但是为什么这次“初复”政策只行用了短短7个月呢?史料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笔者推测此次恢复五铢钱可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钱币出现了减重情况,形成了市场上的“谷贵”,于是文帝才不得已停止用钱,恢复使用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
这一次政府公开指定市场上以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使得钱币基本上丧失了交换职能,布帛等实物货币广泛流通于市场之间,市场中甚至出现了使用“湿谷”、“薄绢”等投机取巧行为,而且越发猖狂,不能禁止。于是,在司马芝等人的建议下,为了达到“国丰刑省”的目的,魏明帝于太和元年(227年)夏四月乙亥再次“行五铢钱”。
学术界认为这次“行五铢钱”应该是政府铸造了新的钱币。1982年,安阳市西郊出土一批南北朝窖藏钱币,共计2885枚,年代从西汉文帝铸造的“四铢半两”钱,到南北朝流通的“四柱五铢”、“五金”钱,跨度达700余年。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批窖藏钱币涵盖的品种很全面,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大部分见于史料记载的铸币均有发现,因此价值极高。工作人员在整理这批钱币的时候,把一种铸造粗糙、未经修整、外廓压盖住一部分钱文的五铢钱认定为曹魏五铢。随后,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江西省南昌高荣墓相继出土大量两汉三国时期钱币,其中就发现这种外廓压盖住钱文的五铢钱,由于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时间,学者们开始怀疑这种五铢钱可能就是曹魏五铢。1996年,中国钱币学会在马鞍山召开了“曹魏五铢问题论证会”,河南省钱币学会也成立了“曹魏五铢课题组”,这两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界对曹魏五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基本上认定这种直径在2厘米左右、重量为1至1.5克,钱体轻小、穿孔广大、不磨边缘、轮压钱文、铸造粗劣的五铢钱为曹魏政权所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