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姓朱,百姓杀猪跟这有什么关系?现在看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小事,在古代确是真真切切关系到掉脑袋的大事。要解释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避讳。
有句古话叫:“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讲的就是避讳的意思。所谓的为尊者讳是指不能随便提起尊敬的人的名字。而这个尊敬的人不但包括父母长辈,也包括老师,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当然也包括皇帝。区别在于叫了父母的名字可能最多挨一顿打,叫了当今陛下的名字估计最轻也是死罪。
而且不仅如此,在那个年代,谐音这种擦边球也是可以入罪的。当然,是否有罪还要看皇帝本人的态度。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自己姓朱,又不能断了百姓的杀猪生计,于是想出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办法来,关键是他这个办法就改了一个字,这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皇帝的避讳五花八门
对于皇帝名字的避讳可以追溯到夏朝,比如《山海经》中夏后启的被写作夏后开。自那时起,历朝历代的君主都照例拥有避讳的资格。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因为他的名字,当时的秀才只能改名为茂才。清朝康熙皇帝玄烨,为了避讳他名字里的“玄”字,《千字文》不得不改为“天地元黄”,中药材玄参也得改叫元参。最夸张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神仙“嫦娥”,其实原名叫“姮娥”。因为宋真宗的名字赵恒,被迫改名流传至今。
除了名字以外,皇帝以前的不光彩历史,也不能提及。明朝皇帝朱元璋做皇帝前当过和尚,有一位名叫徐一夔的读书人给皇上写贺表,中间有一句“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皇帝看后雷霆大怒,生气说道:“生者僧也,则字音近于贼,杀!”意思是“生”字谐音“僧”,“则”字谐音“贼”。这个姓徐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跟皇帝的前职业谐音也犯忌讳,没头没脑的丢了性命。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避讳的范围也不断增大。比如宋徽宗时期,有一个叫范致虚的大臣对皇帝进谗言:“陛下属狗,为了避讳您的生肖,京城应该不能杀狗,所以杀狗的行业应该被禁止。”宋徽宗一听,觉得言之有理,就下令不得杀狗。而城里以杀狗为生的百姓,因为一句话就不得不改行了。
“明君”们对避讳的态度
既然避讳如此的不近情理,是否只是发生在昏君身上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是为君主维护王权地位的工具之一,即使历史上的“明君”也很重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爱民皇帝。在唐朝建立之前,有一个地方政权叫大郑被唐军消灭。大郑皇帝王世充,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在唐代的文献中全部被写作王充。李世民手下有一位出生入死的大将徐世勣,因为功劳赫赫受到恩赐被赐姓李氏。
但是李世民登基之后为了避讳皇帝,只能改名李勣,相当于三个字的名字改了两个字。还有户部在汉代一直叫度支部,隋文帝的时候改称民部,到了唐朝为了避讳李世民的''民''改为户部,此后户部名称一直被后来的王朝沿用直到清朝灭亡。
这样的避讳不只是语言里面,在书写的时候也要对“世”字予以简化,通常少写一笔用来避讳。如唐代时的功臣墓碑上的题字就写成:“公侯丗袭,将相门传。”
另一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欢用暗示来指代避讳的字,通常让听到的人摸不着头脑。因为自己姓朱,所以在提到不雅的猪字时偏爱用“雅称”。一次他想吃猪肉,又不想直接说,因为要以身作则避讳自己的姓氏。
所以把厨子叫来后,跟他说要吃“元宝肉”。厨子一个粗人,并没有明白朱元璋的暗示。可既然皇帝要吃元宝肉,自己不能抗旨。只好按照想象,用上好的牛肉作原料,把菜肴全做成了元宝形状。朱元璋一尝,居然不是猪肉,于是大怒,把厨子治了罪。
几天之后,又有一个厨子被叫来,还是做“元宝肉”。这个厨子也没听说过这道菜,再一次按照想象,用上好的羊肉和其他做成元宝形状的食材,又做了一次。朱元璋一尝味道不对,这个厨子也被治了罪。后宫马皇后听说这件事后,凭着她这些年对皇帝的了解,马上猜出朱元璋想吃的是猪肉。于是派人转告了厨师们,才免得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被治罪。
避讳也要“以民为本”
尽管避讳是每一位封建帝王的逆鳞,但贤明的君主通常对于民间的避讳并不严格。尤其是关系到民生的方面,并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行事风格。
因为李世民名字里的“世”字需要避讳,所以有大臣提议“民”字也应该在使用上加以限制。李世民详细考虑后,发了一道旨意。大意是说:因为自己名字比较普通,两个都是常用字。如果都禁用了,会给官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麻烦,没这个必要。只要规避“世”字就行,民字只要不和世字连用,就可以不用避讳。
同样,朱元璋对此也有自己的办法,而且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更加有趣。起初在民间的百姓原本不知道避讳这回事,在卖肉的时候大喊“新杀的猪咯”。后来被官府以谋反罪名治罪,渐渐的,街上就再也没有杀猪卖肉的了。
一次朱元璋在除夕的时候出宫视察,看到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的张灯结彩,忙着贴春联,年味十足。他不禁暗暗得意于自己的治国水平不错。走了一会,他看到一家也不挂灯,也不贴春联的百姓,出于好奇走进了门。
进门一看,见到那一家人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没有一点过年的喜庆。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这家原本以卖猪肉为生,因为犯忌,原来的营生做不了了。可家里的男主人除卖肉别无所长,家里如今连年都过不去了。
朱元璋听到这,不禁想起了被治罪的那两个厨子。于是转身默默的离开,回到宫里找到大臣商量办法。猪肉因为便宜,是百姓常吃的肉类。因为避讳而使得百姓没有肉吃,作为从草根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来说,能理解底层的苦衷。
手下的大臣也很快想出办法:猪字古称“豕”,与猪同义不同音。用它来代替既避讳了皇姓,又不会产生歧义。朱元璋一听大喜。一纸诏书,就解决了百姓吃猪肉的问题。
结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简单的治国理念流传了许多年,但真正理解并做到的古代君主寥寥无几。是否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一心一意的去为百姓解决问题,恐怕就是那些“明君”之所以成为明君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