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度出家
不过要是天下太平,百姓富足,人人幸福安康,想必也没有人会愿意造反起义。毕竟造反这件事情还是有一定风险的,也是将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
因为朱元璋的家乡旱灾,粮食作物全都旱死,颗粒无收。而后接连而来的天灾便是瘟疫,造成了很多无辜老百姓在瘟疫和饥饿中死亡。
其中就有朱元璋的父亲,母亲还有大哥,短短半个月,朱元璋就接连失去了三位亲人。
原本朱家农民出身,靠天吃饭,这一下子旱灾加人祸,哪里能有一分钱。所以朱元璋和二哥既没有土地可以掩埋亲人,也没有一分钱可以买棺材。
最后幸好有好心人给了兄弟二人一块坟地,让其下葬。朱元璋和二哥就用几件破衣服保住尸体埋了起来。死了的人已经入土安息,可是活着的人在这灾祸面前却不能好好活着。
朱元璋被迫和二哥分开,各自去讨生活。要是能在这乱世里活下去,也算是自己的本事。
但是朱元璋年纪尚小,到处都是饿肚子的人,怎么又能有人收留他,或者给他一口吃的。所以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去寺院讨生活。
毕竟即使在乱世,佛门圣地还是可以给他们一口吃的。
如此一想,朱元璋前往了皇觉寺,剃度出家,成为了寺庙里的一个小和尚。这小和尚的工作也极其简单,就是每天清扫清扫寺院,为佛祖上香,按时打钟击鼓,帮助火房做饭。
所做的活计虽然不少,但是却是一个安稳的避难所,一日三餐倒也能填饱肚子。因此朱元璋很满足于现状,要是一辈子衣食无忧地待在寺庙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这乱世又怎么能有人安稳的了,即使是寺庙在天下都闹饥荒的时候也不能幸免。毕竟人人都处于吃不饱饭,垂死挣扎的日子里。
谁还有钱和食物来寺庙供奉呢?何况寺庙收留了很多走投无路的人剃度出家,这么多张嘴,也不是一点粮食就能填饱的。
皇觉寺也撑不下去了,因此寺庙住持决定让这些和尚云游四海,到处化缘,以求饿不死。朱元璋又一次失去了安稳的生活,开始四处乞讨的日子。
不过也正是这段日子,让朱元璋云游天下,开拓了眼界,见识了社会的形形色色,反倒是思想上有很多的成长和改变。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让朱元璋和寺庙结下了不解之缘。
非礼尼姑
明朝建立以后,首都就定在了南京,这座极具历史底蕴的城市。等到明朝逐渐安定,百姓的日子也逐渐安稳之后,朱元璋又想起了那些云游四海的日子。
他并不想待在富丽堂皇的宫里,像是一只被困住的鸟,和其他皇帝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个国家到底发展的如何,百姓到底过的如何,也只能从一本本奏折和大臣的话语里得知。
若是碰到仗义执言的好官还好,若是碰到贪官污吏,故意隐瞒,美华民间的生活,他也不能辨别真假。
因此朱元璋又开始了微服私访。一日,朱元璋又带着大臣刘伯温以及贴身护卫,穿着便衣微服私访,要说他与这寺庙的缘分真是颇深,正巧碰上一桩纷争案件。
说是一个和尚竟然非礼了一个尼姑,这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令人难以置信。就算是普通男人都懂得礼仪道德,不会干出逾矩的事情,更何况还是佛门圣地,修身养性的和尚?
因此这件事情引得无数百姓围观,想要看看这和尚是一个什么样的和尚,尼姑又是怎样的花容月貌。最重要的是这尼姑所说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所以大家都围在县衙外面看县老爷断案,议论纷纷。
县太爷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丝毫没有头绪。这尼姑偏要一口咬定是这和尚非礼了她,可是却又说是在无人的地方,所以不存在人证,更是没有物证。
这和尚更是急忙辩解,自己从来没有非礼过这尼姑,自己修身养性,又是佛门中人又怎么会做出如此不知廉耻之事。
百姓也跟着两人的辩驳,看得津津有味,一会儿有人说是这和尚说谎,一会儿又有人说那尼姑看着也不像好人。
真假尼姑
朱元璋和刘伯温也穿过人群,站在县衙门外张望。两人观察着尼姑身姿窈窕,眉目传情,身上流露着一种风情万种的姿态。一举一动都有一股子勾人的狐媚劲,而且耳垂还有可见的耳洞。
出家人成日里吃斋念佛,修身养性,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气质。这尼姑不但不像是出家人,更不像是寻常人家的姑娘。
反观那和尚,容貌俊美,清冷无比,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清冷气质,眼神也十分坚毅。并不像是一个登徒子。
县太爷也发现了朱元璋和刘伯温,这一激动就从县太爷的椅子上站起来,腿一软,差点叩头行礼。但是两人示意县太爷不要声张,县太爷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汗,心下更是慌张。
这件案子本来就毫无头绪,这下好了。连皇上和刘大人也来旁听,要是不审出个一二三,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朱元璋也没有为难县太爷,走进尼姑,更是闻到了她身上散发着厚重的脂粉味道,断定了他的猜测。
便让刘伯温将那一番猜测说了出来。尼姑矢口否认,并且哭哭啼啼,装出一副弱女子被欺负的架势。
正在此时,有人在尼姑庙里发现了成年男子的尸体,正巧来报案。尼姑看到那具运到衙门里的尸体,脸色瞬时惨白无比,一时之间竟然停止了哭泣,神色变得慌张。
在朱元璋的审问之下,才支支吾吾地交代了事情经过。原来尼姑庙在接待香客的时候,会用迷药迷晕香客,将钱财洗劫一空之后,杀死香客,抛尸野外。
而恰巧被和尚发现了端倪,原本尼姑想要杀死这个和尚。但是尼姑看这和尚生的俊俏,又舍不得下手,就想引诱和尚上钩。
没想到和尚是正人君子,不为所动。为了不被和尚告发自己杀人的事情,才会出此下策污蔑和尚。
和尚之所以闭口不谈尼姑杀人之事,正是为了佛门尊严,不想因为这件事情,而让百姓诟病。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差点酿成大祸,不但让凶手逃之夭夭,还是连自己的性命和名声也搭进去。幸好朱元璋和刘伯温路过此地,否则这个案子怕是会有不一样的结局。